《我的老师》一文的解读视角

2015-02-01 04:27
中学语文 2015年25期
关键词:角度笔者文本

顾 建

《我的老师》一文的解读视角

顾 建

著名作家魏巍先生的《我的老师》一直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 这么多年来无论是国家教材还是地方教材中,该篇都赫然在列。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出现在七年级的下册, 虽然说相对于之前某些版本教材出现在初中语文第一课而言有所后置, 但仍不失其重要地位—— 有人戏言,这样的安排更好,因为更有机会成为公开课或者是教研课的首选,毕竟作为上册第一课,很难呼应教研活动的时间安排。既是经典,那么日常的教学中对其研析便也成为重点之一, 关于本课的教学研究成果也可以说是汗牛充栋。而近日,笔者尝试从解读视角研析此文的教学时,发现了更多的东西。

一、解读视角关乎文本解读的全面性

对于此类描述人的文本, 解读视角常常应当是多元的,人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是从读者的角度来作出阐释的,不同的读者由于不同的人生经历,由于不同的理解风格,因而对同一个人物对象常常有多元的解读,这符合文本解读的特点,也符合人性的特点。但《我的老师》一文似有不同,尤其是当其作为经典文本在教材中出现时,对其阅读的视角常常被“经典的”教学观点所引导,常常被教学参考书的观点所左右, 其背后还有着隐形的考试指挥棒的作用。因此,这样的解读,常常让学生可以获得一个好的考试分数,但也容易让应有的营养被流失。也因此,笔者以为文本的解读视角,关乎到文本解读的全面性。

但是,作为初中语文教学,忽视主流的教育观点或者教学参考书的观点,那显然又是要不得的。因此对于文本解读视角的关注,并不是说教学中就非得从各个角度去追求全面性, 因为那样的追求导致的教学过程可能是“面面俱到”,而实际结果则更可能是“面面不到”。因为由于教学时间所限,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所限,过多的主题难免导致过快的转换,从而使得语文教学的重心不稳,失去语文教学应有的价值追求。

因此笔者以为,对于阅读视角的关注,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选择学生最有可能爆发出潜力的着力点去实施教学。《我的老师》一文的爆发点又在哪里呢?

二、“我的老师”应当是我的“老师”

“我的老师”的教学重心,凭直觉也知道应当是“老师”,在实际教学中这也应当是阅读的第一视角。事实上这样的阅读视角定位也符合学生的实际, 笔者曾经做过一个简单的调查,结果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在被问及“你读完此文后,对哪个概念最有印象”时,回答均是“老师”。事实上,老师蔡芸芝也确实引发了学生的共鸣,无论是现实的影响,还是学生内心对如此美好的老师角色的向往, 都使得初一的学生对蔡老师这样的老师充满了热爱与期待。在这样的学生认知基础上,笔者以为首先应当引导学生从 “老师” 这一视角去理解此文。

日常的教学似乎也是这么做的,但如上文所说,由于应试的影响,由于部分课堂上语文教师自身主张的缺失,他们对于“我的老师”中“老师”这一角色的教学常常是生硬的,基于“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这样一段原文,语文老师更多的是从“爱”的角度进行解读。然而,当这种爱的解读基于应试而非基于作为初一学生内心情感需要时,其很有可能变得空洞乏味的。因此,笔者以为真正的基于“老师”的视角,应当是从老师这一身份的角度进行。

笔者在教学中并没有急着去教课文, 而是引导学生对“老师”这一角色进行了十分钟左右的讨论,让学生说说对老师的真实看法—— 但这样的“命题”是不够的, 因为学生在老师面前往往不敢或者不愿意说出内心“真实的看法”。这个时候笔者转换了一种问法:说说你对老师的期待!作为一种憧憬总是可以的吧,于是学生都能做到畅所欲言。而他们在发言中的一些观点,譬如“我希望老师能够真正地爱我们,关心我们的成长”“我希望老师能够从我们的心灵成长的地方关心我们”,恰恰可以成为下一步文本解读的有效注脚。比如说后来读到课文中的一些关于蔡芸芝老师的温暖话语时, 将学生的这些话或者沿着学生的需要真正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时,便会让学生领略到“老师”这一角色所具有的真正含义。

这样的阅读视角,可以将学生的认知基础与需要,较好地与教学联系起来,从而让文本阅读与学生、与老师融为一体。

三、“我的老师”亦应是“我”的老师

《我的老师》一文的解读还有另一个不可忽视的视角,那就是“我的老师”应当是“我”的老师。在《怀念我的母亲蔡芸芝》一文中,蔡老师的儿子回忆说,“教学生读诗、跳舞,领学生看蜜蜂、吃蜂蜜,还写信给学生排难解忧,都是确有其事的”,读到这些话时作为老师的笔者常常想:如果我是学生,我又期待这样的老师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有时并非那样显而易见, 因为不少学生基于自身应试的需要,常常说期待严厉的老师教他们)如果我是学生,我会怎样看待这样的老师呢?这样的问题驱使笔者从学生的角度去实施教学, 以准确地把握学生视角中“我”的老师的理解。

在笔者的教学中, 教学预设与教学实践基本是一致的:让学生从“我”的角度去解读老师,那蔡芸芝在学生的心目中就不再是一个虽然美丽但却抽象的符号,经由学生将自己的老师与蔡老师的比较, 通过学生想象力的发挥以畅想假如自己是蔡老师的学生,那“我”(学生自己)会以什么样的学生姿态出现在蔡老师的课堂上?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回答,使得学生可以真正走入文本,从而将真挚的师生感情、关键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记事写人有主有从详略得当等教学重点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通联:江苏如皋市磨头镇磨头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角度笔者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神奇的角度
老师,别走……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角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