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拓展”走向“有效”

2015-02-02 02:48朱丹梅宜兴市丰义小学江苏宜兴214200
文教资料 2015年28期
关键词:谈迁拓展语文课堂

朱丹梅(宜兴市丰义小学,江苏宜兴214200)

让“拓展”走向“有效”

朱丹梅
(宜兴市丰义小学,江苏宜兴214200)

拓展教学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之一,是许多一线教师关注的“热点”。然而,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预设的拓展教学往往偏离航向,仿佛漫无边际大海里脱离目标的航船。让“拓展”走向“有效”,应该是广大教师共同追求的理想课堂。

语文教学拓展训练理想课堂

在新课标实施的今天,拓展教学似乎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无论是实验课还是示范课,无论是研讨课还是公开课,不约而同都会选择在课堂教学的后半程来一点拓展教学。如果没有拓展教学,总感觉似乎缺少了点什么。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来一点拓展教学,就显得非常“时尚”和“流行”。

一、认识拓展教学

拓展教学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它是许多一线教师关注的“热点”。个人认为拓展教学就是以原文为载体进行,结合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入手,搜集与课文有关的内容进行举一反三的教学。就拓展教学本意来说,它是一种学习迁移,需要学习者对原有知识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并在相似学习情景中进一步展开学习。

之所以要拓展教学,笔者认为,拓展教学的终极目标应该有两个:一是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感悟,或达到拓展与所学内容相联系内容;二是扩张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扩大学生思维的广度、锻造学生思维的强度。进行拓展教学,必须服务于这两个主题;背离了这两个终极目标的所谓拓展教学,只能是流于形式的、没有多大实际效果的教学。可以说,拓展教学以学生为出发点,为了每位学生最终发展,拓展教学本质决定了它是以“有效”为价值取向的。

真正的有效拓展是融入到语文教学各个环节中,信手拈来、不事雕琢、妙趣天成的。看似不经意间的拓展延伸,却能非常自然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深化文章主旨,扩大学生的思维。

二、无效拓展举例

然而,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预设的拓展教学往往偏离航向,仿佛漫无边际的大海里脱离目标的航船。当前,语文课堂拓展教学有两种现象值得我们反思。

1.“漫无边际”。

如今的课堂,知识性东西得不到落实,工具性东西往往被忽视。不重视文本解读和基本知识理解与运用,不注重语文基本能力培养,对课文内容匆匆带过,字词都没有理解清楚,就跨越课文进行拓展性教学。这样的结果是学生语感不强,语文能力得不到提高。参加语文交流活动时,常常看见一些教师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拓展教学,课堂上气氛活跃,但课文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字词的理解,不见句段的感悟,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这种占用大量时间“咬住拓展不放松”的教学远远超过学生学习文本的时间,是一种典型的“种了别人的田,却荒了自己的园”。最终结果只有一个:“空中楼阁”。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给孩子家乡的信》中的教学片段:

师:巴金爷爷希望看到自己的生命开花结果,但又不可能再活一次,只能怎么办呢?

生:珍惜每分每秒,利用每分每秒。

生:利用有限的人生,为人民做更多的事情,对巴金爷爷而言,就是写出更多的文章,留给人类。

师:巴金爷爷希望家乡的孩子怎么做呢?

生:学会珍惜时间。

师:同学们还知道哪些与时间有关的名人名言,交流一下好吗?(全班交流)

生1: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生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生3:勿谓今日不学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有来年。

生4: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生5: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生6: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

生7:最宝贵的莫过于今天。

师:你还知道哪些伟人珍惜时间的故事吗?

生1:鲁迅珍惜时间的故事。

生2:陈景润珍惜时间的故事。

生3:周恩来珍惜时间的故事。

……

这个教学片段,让学生说说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和珍惜时间的人物故事,占用了课堂近二十分钟的时间,这样的拓展教学明显脱离文本重点,远离文章主旨。凡事都有章法,拓展教学也是如此。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花掉近二十分钟的时间去拓展,学生哪里还有充足的时间读书、思考、练笔、咬文嚼字呢?学生最起码的“双基”都打不牢,如此这般漫无边际的拓展教学又有多少价值呢?就语文教学来说,立足文本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就文本学习与拓展教学的关系而言,文本学习是主干,拓展教学是枝叶,主干不存,枝叶何在?

2.“蜻蜓点水”。

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这样,我们往往会犯矫枉过正的毛病,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今的语文教师都深刻地认识到拓展教学的重要,因此,在语文课堂中都会体现“拓展教学”的环节,以促进学生对文本更深刻的认识与感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公开课教学上,更不会缺少此环节。但我们发现一种现象,有的课堂是为了拓展而拓展,拓展已经成为了一种形式,走走过场而已,不管拓展效果如何,似乎只要有了拓展的环节,就算成功。实际上,毫无效果可言。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结尾之处的教学片段:

师:如果你想更进一步了解谈迁,课后找来《谈迁传》这本书读一读,相信对你的人生会有所启示。

生:(相互对望。)

作为农村小学,根本没有像样的图书室,学生想找到《谈迁传》这本书是很不容易的,这位教师设计的拓展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由课内到课外,由课堂到生活,引导学生去读书,进一步走近谈迁这个人物,本意是好的,但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这可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其实,这位教师自己也十分清楚,学生是没有条件课外阅读的,但还是要“蜻蜓点水”似的展示这一教学环节,仿佛这样做了,这堂课就完整无缺了。其实这时的拓展教学只是一种向别人展示的形式,毫无效果可言。实际上,在这节课教学的结尾之处,学生的感情已经随着谈迁这个人物的壮举不断升腾,感受颇多,可花一些时间让学生去练笔,让学生把想说的话写下来,可以对谈迁说,可以对同学说,也可以对自己说,写上几句感想。我在教学这一课时采用这样的拓展,效果非常好,从后来学生写的内容反馈来看,可以说是非常精彩的。一位学生写道:“同学们,信念是一种希望,信念是一种力量,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信念是人前进的动力……”语言精练,文笔优美。还有一位学生写道:“……厄运不改男儿志,拨开云雾见青天。”等等。这样的拓展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与谈迁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又提高了学生作文的能力,发展了语言,锻炼了思维。

三、有效拓展策略

要真正让语文课堂的“拓展”走向“有效”,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1.“拓展”要有浓浓的语文味。

许多语文课,教师不可避免地加入一些文本以外的资料辅助教学,有的是文字,有的是音乐,有的是图片、图像。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语文课很容易变为品德课或综合实践课,甚至是音乐课、美术课。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认识到,拓展只是教学中的一个环节,不能偏离语文本质。应该尽量选择语文学习手段,语文教学例子,语文学习方式,使我们的拓展姓“语”。正如《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指出的:“语文课程中建立跨学科的学习平台,应注意立足语文,而不应该是漫无目标的大杂烩。”

2.“拓展”应立足文本,反哺文本。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文本与拓展资料好比“根”与“藤”的关系,绝不可舍本而逐末。语文教学,首先要依据文本,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拓展的切入点。这个点可以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可以是文本的空白点、延伸点,也可以是学生学习的疑难点,使拓展真正为突破重点难点、深化主题服务,不能漫无边际地乱拓展。要依据文本把握拓展时机,选择拓展的形式,掌握拓展的宽度、深度。离开了文本的拓展是无本之木。教学中,我们还要带领学生潜下心来面对文本,在学生真切地与文本对话后引入拓展资料,这样才能理解、感悟、升华文本的内涵,真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因此,必须强调,在拓展文本与亲近文本的关系上,应该先努力“亲近文本”,在此基础上追求对文本的适度拓展。文本拓展应立足文本、反哺文本。

3.“拓展”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可接受性。

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信赖于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一方面,拓展要考虑到学生的阅读兴趣,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喜好,抓住他们的兴奋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拓展。另一方面,拓展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教材中有些课文的分量较重,对学生来说,学好文本已经很不容易,但有些老师为了拓展,又于教材之外引入新的内容。这样一来,学生的负担明显增加,难以掌握,拓展就失去了效应。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个学段的目标做了明确要求,老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考虑学生可接受性基础上选择拓展资料。

拨开迷雾方能看清本质。真正的、严格意义上的、有信度的拓展应该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够有效训练学生思维的一种教学活动。语文教师只有真正把握好拓展教学的“度”,在引导学生学好教材的基础上,紧贴文本内容,把自己求知的触角伸向更深、更广阔的空间,唯有如此,“拓展”才会有效,才更有意义、有价值。

[1]孙素英.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

[2]袁金华.课堂教学论.江苏教育出版,1997.12.

猜你喜欢
谈迁拓展语文课堂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吾手尚在
吾手尚在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课堂拓展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