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内和人际传播学在农村学校学生英语口语习得中的运用

2015-02-04 07:12史建国张隽彦张倪俊兰州城市学院城市经济与旅游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70甘肃广播电视大学直属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习得农村学校传播

史建国,张隽彦,张倪俊(.兰州城市学院城市经济与旅游文化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直属学院,甘肃兰州 730030)



人内和人际传播学在农村学校学生英语口语习得中的运用

史建国1,张隽彦2,张倪俊1
(1.兰州城市学院城市经济与旅游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2.甘肃广播电视大学直属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摘要]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共同特点在于交流传播,传播是语言的外化形式,交流是语言生存的基础,甘肃农村学校学生英语口语需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交流提高。传播学鼻祖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 )认为语言是传播的载体,英语口语实践交流符合传播学特性,交流传播本身就是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有机结合。教师对英语口语交流传播科学性的探索和研究有助于农村学校英语口语习得的有效进展。激励学生,投入情感,实现罗杰斯(Karl.R.Rogers)的非指定性教学原则的愿望。

[关键词]农村学校;英语口语;习得;传播

引言

人内传播(intro-personal communication)与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是社会学术语,许多研究者用它们做新闻传播,网络传媒等学科研究[1]。人内和人际传播具有很强的实践特征,他们紧密联系了人对信息的认知、加工存储和实践输出。传播的过程和途径都要经过人脑,人脑是这一过程的中间站和信心储存库。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理论对英语教与学具有积极作用,符合英语口语学习和实践的特征和需求,它们有助于推动农村学校学生英语口语学习,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一、人内及人际传播和英语口语习得

(一)人内和人际传播理论及其教育属性

人内传播也称为自我传播,是当事主体进行的“主我”、“客我”或“自我互动”的思维过程。美国学者米德(Geoge Herbert Mead)和布鲁默(H.G.Blumer)是这一学说发展的重要代表[2]。人内传播观点说明人的大脑接受外界信息,记忆并在大脑进行信息处理和加工。人内传播连接了输入、储存和输出、实践,这种传播的属性与英语口语学习和教学过程的语言习得属性十分相像。人内传播是人的自身传播,是传播者自身的意愿和实践的心理需求。因此,人内传播的心理特征明显,是个人思维过程,这种个人思维是对大脑中信息的记忆、判断、整理、归类、强化和输出实践,这种思维不仅仅是对原有信息的复制,还是习得者对信息的处理加工和实践点的对接。理想的英语口语的教学过程和习得者学习的过程如果采用这种模式,英语口语学习交流的效率会因此而提高。

人际传播是指一个人与另外一个人之间的交流,随着现代媒体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使用,人们之间的交流也可能是通过媒体的非晤面交流。美国学者,心理学家约瑟夫·卢福特(Joseph·Luft)和哈瑞·因汉姆(Hurry·Ingham)提出分析人际关系的著名理论“约哈瑞窗口”,从实践理论的角度分析了人际传播的途径和趋势,把人际交流和传播的内心划分成四个窗格,即,公开区(the Open Arena),隐蔽区(the Hidden Fasade),盲区(the Blind Spot)和未知区(the Unknown Area)[3],这个学说把传播中人的心理特征从心理学的角度作了探视。在农村学校学生英语口语教学与习得中,我们要在实践中运用这一人际传播学说,以此提升农村学校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如下图所示:

在新课改背景下研究人际传播理论,意在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用理论指导农村学校学生的英语口语教学实践。教师要倡导学生间的英语“传播”,即交流。加强这种交流的理论依据就在于人际传播。我们运用人际传播推动农村学校英语口语教学,鼓励习得者的英语口语实践,提高习得者的口语应用能力。依据人内和人际传播理论,科学推动农村英语口语教学,这是我们结合这项理论,并以此推进甘肃农村英语口语教学实践的初衷。

(二)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在英语口语习得中的意义

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优势在于传播,把这两种内外传播运用在农村学校学生英语口语习得中具有很大意义,是对人内和人际传播的创新应用。人内和人际传播把英语口语教与学的起始及中间环节连接在一起,学习者对学习材料进行接触、咀嚼、沉淀。运用传播学实践口语习得的过程是输入、储存和输出的过程,这个过程被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很好地对接起来。英语口语学习从社会需求和应用的视角看,实际上是英语语言的基本功能的应用,即传承和传递信息,满足人类语言交流的需求。把农村学校英语口语教学和人内及人际交流联系起来,突破英语教学的单一化模式。我国英语教学的短板在于英语学习和实践应用脱节,教学偏离语言教学的要求,口语教学被弱化。重视人内和人际传播,把英语作为交流传播过程中所使用的一种语言,就是重视英语口语的实践性。美国传播学家梅尔文·德弗勒(Melvin·Defleur)提出的传播模式突出了双向(two-way and circular)循环特征[4,5],把这种循环传播模式应用在英语口语习得中,可以更加突出习得者对于知识的反复和加快动嘴的频率,从源头上重视和抓住语言基本功能的落实和强化,做到口语学习的反复,英语口语习得的成就感就会凸显。诠释观点如下图所示:

二、把两种传播运用到学校英语口语习得中

(一)用传播交流促进英语口语习得

传播意味着信息的传递和“运动”。在英语口语习得中,习得者不断地获取信息点,同时,又不断地交流和传递知识。课内的师生互动,课外的实践练习都可以被视为语言的传播。学习者在交流中利用传播渠道,获取信息,加工信息,进而沉淀为知识。在传播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流能力和善于向别人学习的良好习惯。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这个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它会促使学习者抓住时机,利用各种氛围,做好英语口语的传播交流。在课堂互动期间,面对集体、小组或两人等形式的任务设置,习得者的人际传播的欲望和积极性激励他们有效介入。在这种人际传播交流中,学习者巩固了知识点,把交流中的点不断集结为模块,丰富学习的成果,夯实英语口语基础。在培养学习者习惯方面,要注重以下两方面:第一,让习得者充分做好自身“功课”。习得者要利用不同时间段,常回忆,勤动嘴,学会“自言自语”。从人内传播的理论角度看,习得者个体对知识在大脑中的储存、归位和自控式输出可以增加传播的频率,提高习得效率。养成动嘴的习惯,从自身努力,在习得中发挥学习者的聪明才智,勤奋努力,用内在的自身传播巩固所学。第二,勤于人际交流,加工和输出大脑储存信息。学习者要在课堂互动和老师布置和设置的情景练习中积极介入,在和同学的交流中突出自己的存在和话语权。从理论的角度看,内外传播对学生英语口语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二)通过传播建立师生的英语口语交流观

德国社会学家格奥尔基·西美尔(Georg· Simmel,1858-1918)认为社会是一个过程,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构成了社会。西美尔指出交流的群体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互动的结果,二人间有可能互相依赖,三人组有可能把意志强加给别人,多人小组有可能造成一定的混乱[6]。西美尔是从社会学的视角研究不同人数的组群在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影响和产生的效果。依据西美尔理论观点,在进行英语口语习得和指导学生的互动交流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学生的交流活动要避开不利因素,让参与者能够发挥所长,在氛围的助推下,让输入和产出等量进行。教师应该有紧迫感,时刻把握英语口语实践的机遇,起到引领者的作用。教师的示范会让习得者积极效仿,在当今人才需求实践的社会大背景下,英语口语的实践性应该得到落实,教师是这个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主要因素。其实,西美尔的理论观点也是基于这种需求,因为传播本身就源于实践。人际传播是在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循环,以英语语言为形式的英语口语传播是提升和强化习得者英语口语能力的很好途径,传播不仅锻炼了习得者的英语口语,而且在交流中加强了人际关系,扩展了相关知识。习得者的交流传播在不同范围内的效果不尽相同,引导习得者适应英语口语在不同场合的实践需求,这样才能使习得者的英语口语得到真正的提高。在英语口语的互动交流活动中,教师要鼓励习得者的合作精神,要兼顾对方、理解小组内其他成员的诉求,让大家参与,大家有话语权[7]。

(三)在传播中用情感推动农村学校学生英语口语习得

英语语言的交流是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综合体现,在这种传播交流过程中,少不了人的情感。富有情感的交流加强和增进交流的实效性,能够获取令人满意的效果。在研究和实施农村学校学生英语口语习得与教学实践中,应该避免单一的纯语言教学模式,教师对习得者要用情施教,富有亲和力,以此推动习得者学习的积极性,让习得者乐于张口交流。同时,教师要通过示范等形式让习得者之间的英语口语交流富有情谊,变得通畅自然,通过交流缩短交流传播者的情感距离。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Wittgenstein)认为“语言要成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就不但要意义上一致,而且也要有(无论这听起来多么奇怪)判断上的一致”[8]。这种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情感交流来实现,学习者之间的口语传播交流在认同感和同位性强的情况下交流的欢悦度就高,输出、输入的成就感就强,交流传播者的“一致”性就多了。所以,注重传播交流中的感情因素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英语口语交流,能够加速成效的显现。

三、注重农村学校学生英语口语传播交流的技巧

把传播学应用在农村学校学生的英语口语教学中是本次研究的创新。我国学校开设英语课的历史较长,源起于十九世纪,但英语实践应用的效果还有待提高。农村学校学生英语口语教学需要调整思路,教师要注重社会市场需求,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落实英语口语习得中的技术与技巧。

(一)研究学生在英语口语传播交流中的心理

《2011年版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和《2012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要注重语言学习对学生的价值,英语口语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主体,同时要承认差异。面对学生的差异,就要研究学生在差异现实中的心理轨迹,英语口语是语言的外壳,是人们交流和传播的外化体现。针对差异化的学习者,施教者需要在统筹全体学生教学大局的同时,照顾差异,让全体学生在英语口语学习中受益,学习者的成就感是激励其继续学习的动力。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Karl.R.Rogers)主张要尊重个体的心理需求,促进学习者心理的良性发展和循环。由于英语口语习得过程中的种种困难,习得者遭遇多方面的压力,以至于产生压抑感,疏导学习者的种种不悦心理,倡导和扶植他们健康的心理是保证推进教学和习得顺利进行的前提。教师不能只抓好学生而放弃口语表达差的学生,这会造成部分学生的学习心理受影响。罗杰斯主张要给学习者创造快乐学习环境和树立学习信心,农村学校的学生受地理环境和各种条件的限制,在英语口语的学习和实践传播交流中有惧怕现象,走出这种困局,学生需要掌握学习技巧,需要教师给予技术指导。教师要对习得者有针对性地施以技术指导,让习得者在英语口语交流中学会使用技巧,以积极的心态和心理参与英语口语交流。

(二)把握好英语口语交流传播的时机

赫舍尔(A.J.Heschel)指出,人和人在相遇之后很可能要建立联系,彼此要合作[9]。这从发展的角度阐释了语言传播交流的人类属性。作为个体,习得者的英语口语学习和交流同时也是在集体中进行。让习得者养成合作的习惯,英语口语交流习得应该像日常的生活一样自然。走出英语学习少口语的误区,英语口语实践和提高就会变成可能。所谓合作是指习得者能够抓住机会,主动积极和别人或同伴进行英语口语交流,这种交流符合传播学的要求。习得者谈论彼此感兴趣的话题,实践学习内容,可强化口语表达能力。这种英语口语的人际传播是建立在人内传播基础上,习得者对习得内容的内在传播为英语口语的人际交流奠定了基础,使得与他人的交流变得顺畅。我国学者王怡红在《人与人的相遇——人际传播论》中指出,传播中者会采取“策略”、“技巧”,进而形成“互动”、“关系”和“能力”等[10]。这种观点十分符合语言交流传播的发展过程,它对指导农村学校学生的英语口语习得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师要把英语口语教学看作是语言交流,把对语法规则的解释和训练融入到口语交流中,避免把英语口语变成单一枯燥的规则课。教师应采取策略,教学中讲究策略,使用技巧,在课堂上充分互动,让教学内容在互动实践中进行,通过实践交流传播来提高学习者的英语口语能力。

(三)把新课标的要求落实在技巧性传播交流中

九年义务制英语教学大纲指出,英语教学要“充分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要突出“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语言应用的首要目标是传递信息和人际交流,口语使用是最基本和最常用的交流形式。2012年修正的普通高中应用教学大纲第三部分把学生的语言技能放在第一位,在语言技能中突出了英语口语表达,《修正》充分体现了口语传递交流的重要性。农村学校英语口语习得要实现课标的要求,强化学生的英语口语实践能力,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理论指导,在实施中需要技巧。美国传播学学者丹尼尔·杰·切特罗姆(Daniel·J ·Critrom)指出:“社会不仅是由于传递和传播而存在,也应该在传递和传播中存在。”[11]切特罗姆从传播学的视角阐述传播和传递的社会地位和作用,英语口语在英语语言学习中也具有同样的作用。依据课标要求,正确把握语言的交流特性,依据传播理论,在互动、实践和传播中提升英语口语习得,让习得者形成用英语交流的良好习惯,让英语口语交流和传播存在于英语习得中,从而提高习得者的英语口语实际应用能力。

四、传播交流是英语口语的命脉

美国学者哈罗德·密芝尔(Harold·E·Mitzel)提出了有关教师、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的三大变量的学说[12]。在教学的整体进程中,结果的变量来自于过程与付出,习得者英语口语提高需要个人、互动合作和教师的指导,形成交流圈。在英语口语习得的过程中,传播交流增进了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因此,指导学生经常自己反馈,同时,抓住机会,扩大交流实践。

(一)英语口语交流与传播的对接

英语语言学概论把语言描述为“Language is symbol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所以,语言的属性就是首先满足人们交流的需求。作为第二语言,把主要精力放在记忆语言规则上是不妥的,它偏离了语言交流应用的主流方向,弱化了对英语口语交流的训练。轻视语言交流传播实践的现象有悖于外语教学原则,重视英语口语互动习得,把交流和传播对接才是英语教与学的正确方向。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交流传播中实践英语口语,通过预设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实践口语传播交流。根据传播学的人际交流精神,学生之间的交流传播是一种理想的实践和推动英语口语习得的方式,英语口语本身就是交流和传播的结合。无语言就无传播,不用以传播的语言就会退出语言世界,因此,从理论的角度看,把英语口语传播和交流的结合是有效提高英语口语的方法。二者的对接是从实践视角发展了英语口语习得。语言学专家贝纳德·斯伯尔斯基(Bernad·Spolsky)提出了二语习得中的几个因素,社会环境、诸多态度以及个人动机[13],英语口语的交流和传播符合斯伯尔斯基的观点,农村学校学生的英语口语习得要在交流和传播中实施。

(二)社会发展需要会英语口语交流的人力资源

世界的地球村发展趋势越发明显,人际交往的语言性也越发突出。农村英语教学不仅不能弱化口语,而且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突出和强化口语教学实践,彰显语言交流传播的特性。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96%的学生认为学好英语口语很重要,84%的被访学生认为学好英语口语可以提升整体英语水平[14]。对于英语口语在英语习得和社会需求中的重要性,学生高度重视。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酒店餐饮业涉外经营与交往、对外贸易、劳动力输出等经营活动的增多,我国社会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不断国际化。因此,能够进行外语交流,特别是英语口语交流的劳动者会更容易就业。以酒店为例,懂英语交流的管理者和服务者报酬高,工作面宽。现在的中学生就是明天的社会人力资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是当今各级学校教师的职责。捷克大教育家扬·阿姆斯·夸美纽斯(Comenius Johann Amos)在《大教学论》中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教师要让学生在英语口语交流传播中形成好习惯,自觉实践,服务社会,受益终生。交流传播是英语口语生存的根本,懂英语口语交流的人力资源在社会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

五、结语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学校英语口语教学与学生对英语口语习得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理论支撑。农村学校英语教师是实施口语交流与传播的组织者,引导学生懂得交流、传播和实践是提高英语口语的有效途径。农村学校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语言的社会传播交流功能决定了未来的应用型劳动力资源需要掌握基本的英语口语,以便立于社会,服务社会。人内交际和人际交际学给农村学校学生英语口语教学与实践带来了启示。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10.

[2]G.H Read.Selected Writings[M].University Chicago Press,1964: 4-15.

[3]齐忠玉.乔哈利窗沟通法[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41-55.

[4]Wahlstrom,Billie J.Perspectives on Human Communication[M].Wm.C.Brown Publishers,1992: 20.

[5]赵明等.从信息传播模式论翻译[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 :138.

[6]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85.

[7]西美尔.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M].林荣远,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57.

[8]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35.

[9]赫舍尔.人是谁[M].阮仁莲,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30.

[10]王怡红.人与人的相遇——人际传播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53.

[11]Daniel J.Czitrom.Media and the American Mind: From Morse to Mcluhan[M].Beqing: Xinhua Press,1984: 117.

[12]李婷.基于密芝尔教学模式理论研究双语教学——以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为例[J].群文天地,2012 (4) :159.

[13]贝纳德·斯伯尔斯基.社会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0.

[14]史建国.甘肃农村学校英语口语教学调查报告[J].甘肃高师学报,2013(6) :106.

[责任编辑张泽宁]

作者简介:史建国(1962-),男,甘肃定西人,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应用和旅游双语教学和研究。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新课标下的甘肃农村学校英语口语教学研究”([2012]GSGXG043)。

收稿日期:2015-02-03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630(2015)02-0081-05

猜你喜欢
习得农村学校传播
文化认知对日语习得的影响及策略研究
浅谈农村学校的班主任工作
小班额背景下学生作业批改方式的研究
浅谈农村学校管理艺术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寻找“言”“意”之间的慢思维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2015年2期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的其它文章
论王禹偁的田园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