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嘉兴现代农业发展探索

2015-02-12 10:30张莉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5年5期
关键词:嘉兴市嘉兴现代农业

张莉

(嘉兴市统计局,浙江嘉兴 314050)

转型期嘉兴现代农业发展探索

张莉

(嘉兴市统计局,浙江嘉兴 314050)

改革开放以来,嘉兴现代农业逐渐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也存在人地矛盾较为突出等问题,提出下一步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和路径。

转型期;嘉兴;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是与传统农业相对应的农业形态,是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普遍使用现代生产工具、全面实行现代经营管理为本质特征和主要标志的发达农业。十八届三中全会从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突破性的改革措施。因此,加快转变嘉兴农业增长方式,全面提升农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嘉兴市现代农业的现状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农业在嘉兴逐渐发展,农村经济得到繁荣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截至2014年,嘉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249.12亿元,相比1978年的9.69亿元增长了近25倍。2014年,浙江省农业厅发布了全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报告,嘉兴位列全省第二位,可持续发展水平居全省首位。

1.以统筹引领三农,城乡发展相对均衡。党的十六大以来,嘉兴认真贯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2004年率先制订了《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特别是2008年被列为省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以来,全面开展了以优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十改联动”,走出了具有嘉兴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路子。

浙江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报告显示,2003年至2014年间,嘉兴城市化水平由最初的不足40%提高到59.2%,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6127元提高到24676元,连续11年居浙江全省前列,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11:1缩小至1.71:1,成为全省城乡居民收入之比差距最小的地级市之一,并初步建立了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三农”发展机制。

2.以生态定位功能,农业结构加快调整。“十二五”初期,嘉兴确立了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发展定位,通过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功能。目前嘉兴的农业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功能明确,七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6.8%,为全省最高。

此外,围绕“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嘉兴把生猪养殖减量提质和农业水环境治理摆在“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到2014年底,全市生猪存栏82.19万头,比年初下降71.6%。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实现县(市、区)全覆盖,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3.以科技带动发展,生产基础不断巩固。嘉兴把农业“两区”建设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狠抓要素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截至2014年底,全市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067个、面积78.84万亩;累计有8个现代农业综合区、10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41个特色农业精品园通过省级验收,建设面积73万亩。目前,全市建成标准农田214.47万亩,占基本农田总数的77.6%。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6%,高出全省平均3.5个百分点。设施栽培面积达44.7万亩,居省第一。

4.以创新促进转型,经营体制与时俱进。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截至2014年底,全市累计流转土地面积111.72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46.1%;开展粮油全程社会化服务面积25万亩,适度规模经营水平达到51.5%。嘉兴在全省率先开展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到2014年底,全市发放土地流转经营权证204张,发证面积4.17万亩,专项贷款余额3.1

亿元。

二、嘉兴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嘉兴现代农业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客观分析嘉兴农业现状,与现代农业的要求仍有相当差距。

1.人地矛盾较为突出。嘉兴作为中国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第二、三产业发展较快,城镇建设发展迅速,人口密集,农业生产的人地矛盾更为突出,至2013年,嘉兴市人均耕地只有0.05公顷,农业劳动力平均人均耕地面积0.1公顷,是全国农业劳均耕地0.4公顷的25%。从2003年到2013年间,嘉兴市总人口由332.96万人增加到345.93万人,增长了3.9%;耕地面积由315.84万亩减少到311.38万亩,减少了1.4%,人均占有耕地从0.06公顷减少到0.05公顷,减少了16.7%。

2.产业化水平有待提升。从目前看,嘉兴市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组织程度低,与农户、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水平不够高,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开拓不充分。到2014年,嘉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有947家,其中以种植业占比最多,为426家,占45.0%,远没达到现代农业的标准。从规模上看,达到1亿元以上的只有2家,5000万元以上只有8家,这两个只占总数的1.1%。

3.发展机制有待完善。2014年嘉兴城镇化率为59.2%,低于全省平均5.7个百分点,相对于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相对滞后。以工促农、工农互惠的工农关系尚未构成,城镇化的推进,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业生产要素的流失,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制约更加突显,目前就有少数农业园区因解决不了土地或资金投向转移等因素停建。农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不健全,生产、供销、信用体系相对独立,一些小而散的农业经营主体有形无实,难以通过抱团发展做大做强。

4.农民素质有待提高。当前,农民的整体素质不太适应产业升级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2014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数为179.29万人,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数29.83万人,从业人员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16.6%。另据2014年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农村劳动力就业人口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36.5%,初中文化程度占43.0%,高中文化程度占12.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7.5%。农民整体素质不高直接影响农业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发展现代农业的进程。

三、转型期嘉兴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和路径

下一步,嘉兴如何发展现代农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在发展目标上,力争到2015年,嘉兴现代农业建设要取得明显进展。到2020年,嘉兴现代农业建设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形成技术装备先进、组织方式优化、产业体系完善供给保障有力、综合效益明显的新格局,主要农产品优势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1.深化产品加工,实现市场化的资源配置。要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同步推进注意协调工农业发展比例,建立起新型的工农业关系。要始终把加快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步伐,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贯穿于整个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深化农产品加工,延伸加工链条,不断带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科技武装农业,实现科技化的生产手段。以高等院校和有条件的地方农业科研院所为基础扶持建立一批有优势、有规模、有创新能力的科研基地,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集中力量进行科研攻关。充分利用农广校、农函大、农技中学等对中青年农民进行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

3.加强品牌建设,实现产业化的经营机制。一方面,增强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经纪人、农户等生产经营主体的商标意识。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加强指导,帮助农产品商标权利人对现有商标进行整合,形成合力,着力发挥商标的规模效应,切实解决目前农产品商标“小、乱杂、弱、散”的现状。

4.发展绿色农业,实现安全化的产品质量。必须在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提高,保障食物安全的基础上,注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要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使资源和环境能永续地支撑农业发展,大力推广和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能等节约各种资源的节约型农业。

[1]蔡泳清.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J].北京农业2012(21)

[2]金莲,王永平,刘希磊.国内外关于现代农业的研究进展[J].世界农业,2012(07)

[3]邢红央.日本、美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2(07)

(责任编辑:牛域宁)

猜你喜欢
嘉兴市嘉兴现代农业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初心》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嘉兴市第一医院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嘉兴市第一医院
现代农业
嘉兴市第一医院
浙江嘉兴卷
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新性质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