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转换的理性研析

2015-02-13 02:57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工具理性角色定位双师

孙 莹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亳州236800)

高职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转换的理性研析

孙莹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亳州236800)

高职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从“理论型”转换为“双师型”教师角色,从“单一型”转换为“多元型”教师角色,从“工具理性型”转换为“价值理性型”教师角色。三种教师角色转换具有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本质的特征,在深入分析教师角色转换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教师角色转换策略。

高职;课程改革;教师角色;转换

随着我国高职课程改革深入发展,教师在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教师是课程理念的贯彻者,是课程内容的设计者和实施者,高职课程改革实施的成效如何,主要取决于教师角色定位。高职课程理念和内容的更新,必然引起教师角色转换,正如石中英教授指出:“教师角色的转换问题是整个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它既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条件。”[1]促进教师角色转换对我国高职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教师的角色转换

戈夫曼认为“角色”是一种借之行动的规范,是指一个特定的个体在履行职责时所表现的实际行为。[2]教师角色指其在履行教师职责时所应表现的行为,并根据其行为的主要特征来定位各种角色,如:双师型教师、反思型教师、研究型教师等。从传统的高职教师角色转换为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有以下三种。

(1)从“理论型”转换为“双师型”教师角色

在传统课程中,我国高职课程采用学科课程模式,课程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是普通本科院校课程内容的简单压缩,其课程理念是“理论指导实践,理论高于实践”,即认为理论知识是一切实践活动的基础,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就难以进行任何实践活动,因而教师角色定位为“理论型”角色。“理论型”教师角色的主要职责就是传授理论知识,衡量教师角色的首要标准是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也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

而在高职课程改革中,教师多采用项目任务课程模式,主要以项目课程理论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理论为理论基础,其课程理念是“围绕实践教理论”,即课程内容以实践活动为基础,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贯穿讲授相关的知识点,让学生掌握实际的专业技能,教师角色定位为“双师型”角色。“双师型”教师是指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技能教学,并且掌握了职业教育的基本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能够进行教育研究和课程开发的应用型、复合型教师。[3]“双师型”教师角色主要职责是传授技能和知识,衡量教师的标准也从单一标准转换为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两个标准,“双师型”教师角色是高职课程改革中新的教师角色定位,是高职教师角色转换的整体目标。

(2)从“单一型”转换为“复合型”教师角色

在传统课程中,教师角色定位为课程的“执行者”,教师忠实地传递课程内容,是一种“单一型”的教师角色。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占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灌输的地位。教师往往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内容也依赖于单一的教学资料——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教学评价采用单一的评价标准——分数。教师严格按照“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讲授新知识—复习巩固—布置家庭作业”五步教学模式,来完成传授新知识的教学任务,这种完全按照预设的内容和步骤进行教学的角色定位,使教师角色窄化为“单一型”教师角色。

高职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既是课程的设计者,又是课程的实施者,这要求教师角色应具有多种专业能力,具有“知识和技能”双重教学能力、能够不断学习新的课程知识和技能,积极反思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深入研究解决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运用教育智慧进行教学。因此,高职教师是“知识型”“技能型”“学习型”“研究型”“反思型”“智慧型”等多种角色的复合,是一种“多元型”角色定位。高职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学做结合法、现场教学法、项目训练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等,教材多采用立体教材,教学内容也从教材拓展到网络信息资源的运用,教师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唯一标准。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当着“引导者”“组织者”“协调者”“倾听者”“鼓励者”等各种角色,这种“多元型”教师角色是“双师型”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具体角色行为的体现。

法兰克富学派认为“工具理性”是一种对人们的思维和行动的手段、工具、方法和途径的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思维方式。[4]9-11“工具理性型”教师角色定位主要指为了实用的目的或者提高效率,以形成可以量化的一种固定教师角色模式。“工具理性型”教师角色定位是把教师角色降格为“物”,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充当技术工具的角色,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传授给学生知识,以完成有效率的教学任务。传统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教师角色定位为“工具理性型”角色,教师成为完成课程的工具,为了提高片面的教学效率,而忽视了教育的本质。

当代教育改革是“以人为本”的时代诉求,不仅体现出“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改革,也引起对教师角色定位的反思。价值理性是对行为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使行为服务于自身的某种信念。价值理性强调人的主观判断、人的超越性以及“自律”。[5]“价值理性型”教师角色定位强调教师的主观信念和教师的自身发展,教师角色是有强烈自我意识的个体,这也是高职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诉求。“价值理性型”教师角色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仅能够体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而且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参与的自主性。赫尔德认为现代性的本质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独到的做人的方式”,[6]6-33“价值理性型”教师角色强调人的色彩,定位为独特的生命个体和不断成长发展的个体,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这种独到的教育方式基于对教育价值的追寻和对自我的不断超越,而不是机械模仿某种固有的教师角色模式。

二、高职教师角色转换的实质

(1)“理论型”和“单一型”教师角色实质是“工具理性型”教师角色

“理论型”教师角色源于人们对科技知识的崇尚,而对科技知识的崇尚正是工具理性的特征。工具理性认为科学知识改变了自然世界,改变了生活方式,甚至改变了人的思维方式,认为掌握了科学知识就掌握了一切力量,那么教育的目的也变成了掌握和运用科技知识。可以说,人们对当代教育活动的重视也是源于对科技知识的崇尚,教师的首要职责便是传授科学知识,这容易使教师角色定位为“理论型”教师角色,“理论型”教师角色其实质是一种“工具理性型”教师角色定位。

“单一型”教师角色是把教师角色降格为“物”,教师成为课程的“执行者”,为了提高课堂效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方法,统一的教学步骤,生产出统一的“教学产品”,这种提高效率的教学模式正是“工具理性”在教育中的应用,以追求最大的投入产出比为教育目标。“单一型”教师角色是产业化教育模式下定位的教师角色,其实质也是一种“工具理性型”教师角色定位。无论是“理论型”教师角色,还是“单一型”教师角色,都是“工具理性”束缚下的教师角色定位。

(2)“双师型”和“多元型”教师角色异化为“工具理性型”教师角色

由于缺少科学规范的“双师型”教师角色审核标准,一些高职院校还存在以“双证书”作为审核“双师型”教师角色的标准,这容易误导“双师型”教师角色定位就是具有讲师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目前,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也不科学规范,一些证书主要以考核理论知识为主的形式获取,教师即使获得职业技能证书,也仍然是掌握的理论知识多,实际操作技能弱。这种“双证书”的考核标准其实质是“工具理性”中实用目的特征的体现,“双师型”教师角色被量化为“双证书”教师角色,同时也被异化为“工具理性型”教师角色。

第一次线下见面是在他俩添加微信两天后,张伦拉着发小一起去。当天,谢婉娇仅凭外貌就猜测张伦是少数民族,“皮肤黑,但人一看就非常淳朴。”谢婉娇说完,张伦在一旁憨笑,默默地点头。等听到张伦与发小的对话,谢婉娇更确定了——堪比天书,一句都听不懂。她一问,才知道原来张伦是彝族。

从传统的无私奉献的“蜡烛”、辛勤劳作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到当代中的“双师型”“研究型”“智慧型”“反思型”等角色,从“课程的实施者”到“课程设计者”“课程创新者”“课程研究者”等角色,这些教师角色的叠加容易使教师产生角色模糊问题,不知道究竟自己该定位何种教师角色,一些高职教师仅从“工具理性”定位这些教师角色,机械模仿这些角色,使“多元型”教师角色也异化为“工具理性型”教师角色。一些高职教师在实践课程中仍然采用机械的操作步骤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按照预设的步骤进行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学也异化为“读PPT课件”教学。

(3)教师角色转换是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本质的过程

“双师型”教师角色是一种整体统合的教师角色,是高职教师角色转换的目标,但“双师型”教师角色的衡量标准不科学规范,使得“双师型”教师角色定位显得抽象而不具体,从“理论型”转换为“双师型”教师角色是一种整体抽象的转换。“多元型”教师角色是高职教师角色转换的具体角色表现,是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具体行为规范体现,从“单一型”转换为“多元型”教师角色是一种具体可操作的转换。“价值理性型”教师角色是高职教师角色转换的本质,深入分析高职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定位,如“研究型”“智慧型”“反思型”等,这些教师角色都能体现出教师的自主性,是一种“价值理性型”教师角色。从“工具理性型”转换为“价值理性型”教师角色是一种本质的转换,三种角色转换是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本质的过程。

高职课程改革中,教师从课程的“主导者”转换成“引导者”,从“课程内容的预设者”转换成“课程内容的生成者”,从“传统理论的传授者”转换成“实践体验的引导者”,从“被动实施者”转换成“主动应用者”,从“教教材者”转换为“用教材者”,从“课程模仿者”转换成“课程创新者”,每一种教师角色转换都是从“工具理性型”教师角色转换为“价值理性型”教师角色的体现。“理论型”、“单一型”教师角色实质上也是一种“工具理性型”教师角色,而“双师型”、“多元型”教师角色也容易异化为“工具理性型”教师角色,因此,无论何种教师角色转换,其实质都应是从“工具理性型”转换为“价值理性型”教师角色。

三、促进高职教师角色转换的策略

高职教师角色转换迫使教师改变自身的现状,对教师自身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而由于有些教师长期处于工具理性思维模式的束缚下,又没有很强的学习动机,也不具备研究教育的能力等因素,教师角色转换还面临很多的困境。

(1)转换为“价值理性型”教师角色是根本

查尔斯·泰勒认为现代社会中工具理性的扩展已经威胁到我们的生活,工具理性不仅破环原有的传统秩序,运用技术性操纵掌控一切,还助长了我们的生活的狭隘化和平庸化。[6]5-7在教育领域中,工具理性的尺度也来衡量教育的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用“代价—利益”计算教育产业,用升学率、就业率衡量教育质量,用技术化操纵进行教学,等等。“对教师角色技术化的错误认识致使教师生命迷失与异化,对教师角色工具化的狭隘认识导致教师生命意义的消解”。[8]“工具理性型”教师角色已经阻碍了高职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只有通过提升教师的内在精神力量,转换成“价值理性型”教师角色,才能减化教师角色中“物”的色彩,才能取得高职课程改革的实效,才能提升其生命质量和精神的解放,才能促进自身和学生的成长。

“价值理性型”教师角色的认识论基础是教师是人不是“物”,把教师当作一个需要发展成长的生命个体,重视教师的内在需要,发挥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主动性、创造性。首先,制定高职教师的职前培训制度,岗前培训需要有一定时期的企业工作经历;其次,打造职后教师发展的平台,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针对性地进行职业培训;最后,让教师感受到生命的尊严,让每个教师都能感受到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不仅来源于教学工作,还来源于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可和尊重。

(2)改革教师评价方式是关键

科层管理制度是科学技术运用到管理制度的典范,以收益和效率作为衡量标准,是工具理性在教育管理体系中的扩张,在教师管理方面形成了奖惩性的教师评价制度。奖惩性的教师评价制度造成了教师之间的恶性竞争,制约了教师主体性发展,容易使教师定位为“工具理性型”教师角色,改革当前的教师评价方式是促进教师角色转换的关键。改革高职教师评价方式有“四不”:一是不以“双证书”作为评价“双师型”教师的标准,以培养教师实践技能教学能力为目标,逐步提高“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二是不以科研和论文成果作为评价标准,注重对教师教学方面评价,对教学能力不足的教师进行专业的指导和培训,针对性解决教师所需要帮助的问题;三不以“编教材”、“建课程”作为参与课程改革的标准,注重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教学上主动应用新课程资源的意识;四不以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作为考核教师的标准,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师管理制度中的改进和激励功能,以促进教师发展为考核目标。

(3)形成教师团体文化是基础

实用主义文化的氛围制约了教师团体文化的形成,教师用实用主义来衡量自身发展,把职称评定当作衡量自身发展的唯一指标。在课程改革中,教师用实用主义衡量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认为最有效的课程就是“证书”课程,教师相互交流的内容主要是教学进度和学生管理,很少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从而造成缺少对教育活动的价值性进行研究和反思。促进高职教师角色转换仅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加强教师之间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需形成一种和谐的教师团体文化,这种教师团体文化应建立在价值理性的基础上,是一种彼此间的相互信任、愿意分享、互相帮助、共同成长的文化氛围,教师为了一种共同的教育信念共同努力成长。学校管理者要使教师产生共同的归属感,发挥学校的制度文化,让教师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全体教师应共同创造良好的组织环境,激发教师的主体性、创造性,充分发挥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社会应给予教师多一份理解,注重教师的身心健康和情感世界,关注教师的生存质量。

[1]石中英.试论教师角色的转换[J].中小学管理,1998(9):13.

[2]项光勤.戈夫曼的角色距离理论及其意义[J].学海,1998(3):64.

[3]曹勇,刘灿国.“城校互动”模式下重庆职教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0(5):66.

[4]韩红.交往的合理化与现代性的重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韩淑萍,张晓春.教师继续教育:基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的内在张力[J].现代教育科学,2006(11):1.

[6]查尔斯·泰勒著,程炼译.现代性之隐忧[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7]赵爱华,张有龙.关注教师—生命教育的深层视角[J].教育科学论坛,2006(12).56.

(责任编辑:梁景时)

G718.5

A

1008—7974(2015)02—0130—04

2014-11-26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高职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探析——基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视角”(SK2013B308);亳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研究项目“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角色探析”(BYK1212)

孙莹,女,安徽亳州人,讲师。

猜你喜欢
工具理性角色定位双师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新时期高校治理模式及其优化设计——基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融合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路径
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中推进新媒体从业人员政治引导
学前儿童价值观培育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