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生活化备考策略

2015-02-13 10:59江苏省泰州中学鞠景祥
语文知识 2015年1期
关键词:文学类文学作品理想

☉江苏省泰州中学 鞠景祥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生活化备考策略

☉江苏省泰州中学鞠景祥

回顾近年来的全国大纲和江苏考试说明,我们不难发现,高考语文对文学类文本(不包括古典诗词)阅读考查的重点几乎都放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探究以及对文本语言艺术的品析上。一般具体考查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分析综合能力,即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以及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二是鉴赏评价能力,即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以及欣赏作品形象、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表达艺术的能力;三是探究能力,即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以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的能力。我们都知道,文学作品的创作离不开作者对生活的观察、感受、理解和思考,在某种程度上说,文学作品就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生活化语文教学”理念就是试图从作者生活、文本生活和读者生活等维度来解读文学作品的。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表述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生活化备考策略。

一、深入作者生活,把握作者创作理想

文学作品是作者用以反映现实,反映人生,反映真理的。“文以载道”是从古到今为大众所能接受的一种创作思想。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这个“生活”就是作家的生活。作家通过他的作品,把他对生活的经历、思考、感悟等(即其创作理想)表达出来。李白的生活决定了他所写诗歌的内容跟杜甫不可能相同,这是因为他们的生活阅历不同;同理,曹雪芹写不出《水浒》,施耐庵也写不出《红楼梦》。因此,要想读懂一部文学作品,首先要深入了解作者的生活。所谓作者生活,一般包括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写作意图、创作理想等。只有了解作者的生活,才能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创作理想,也才能读懂文学作品,进而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有了这个基础,再理解文本中的重要词语、句子的意思,探究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也就迎刃而解了。

那么,如何深入作者生活呢?认识论告诉我们,经验的取得不能仅仅依靠直接的生活实践,更多的要靠间接经验。我们可以通过对作者生平事迹的收集,对作者所处时代背景的认知,对作者生活志趣的了解,对作者更多作品的阅读和创作风格的把握,还可以通过对与作者同时代的不同作者进行比较分析,尽可能深入、全面地了解作者生活。当然考场上是不可能这样做的。值得强调的是,我们平时的教学和备考训练就应该高度重视这个问题。那些著名作家的生活时代背景及其生平、思想以及创作理想等都应该烂熟于心,尤其是国内外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文学创作繁荣时期的时代特征更要特别清楚。现在,我们的文学作品教学和备考训练严重忽视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这些东西,尤其是忽视让学生理解和把握一些重要的文学创作繁荣时期的时代特征。这样一来,学生理解和把握作家创作理想,读懂文学作品的生活基础几乎都丧失了,学生高考的文学作品阅读赏析题成绩很不理想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例如,2014江苏卷文学类文本是节选自19世纪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第七部的最后一章,命题者自拟文本标题“安娜之死”。试想一下,如果考生曾完整阅读过《安娜·卡列尼娜》,并且对列夫·托尔斯泰的生活背景、创作理想等有所理解和把握的话,成绩也就不会那么不尽人意了。

近几年来,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材涉及到了鲁迅、老舍、郁达夫、徐志摩、冰心、孙犁、阿城、师陀、黄裳、梁晓声、刘心武、刘亮程、王琼华、韩开春、李清明、余华、王剑冰、叶延滨、墨白、叶廷芳、叶紫以及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等。如果我们在教学和备考中都能很重视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生活,理解和把握作者创作理想以及那个时代的背景特征,读懂文本再做题,成绩肯定会好一些。

二、深入文本生活,把握作品思想内涵

什么是作品生活?作品生活就是由文学作品本身提供的能够反映作者思想情感和创作意图的作品人物、环境、事件、情节等。

例如,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新课标卷II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选的是刘庆邦的小说《鞋》,讲述的是一个农村姑娘守明对一个男子默默的爱恋,以鞋为纽带传递她的深情与期盼,但选文以男子怀着内疚之心归还给她他俩定情之物的鞋而结束。“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她想让他走四方,又不想让他走四方”“他们虽然见过几次面,但从来没有碰过手。她犹豫了一会儿,还是低着头把手交出去了”。通过人物一系列的动作细节和心理活动,我们可以看出故事主人公生活一个正处在社会的进化与演变中的落后封闭的乡村,这造就了农家女守明的复杂精神情感内涵。可见,想要体味出青春懵懂期爱恋的纯真与美好,并且洞察体味少女之爱的纯朴、炽热和悠长,离开农家女守明所处的特定生活环境,不用心深入小说的情境、情节和细节等,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一旦考生深入作品生活,走进小说的情境、情节和细节中,并用心真切感受和思考,他们就不难理解和把握住作品的思想内涵。这样一来,“小说中守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她有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这道题也就不难作答了:守明是一个有着淳朴、善良、柔顺品行,很讲传统美德的女性。她的心态是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充满憧憬。她的品格和心态是通过做鞋看到鞋样时心想把鞋做小,不让他走四方等情节或细节表现出来的。

“欣赏作品的形象”“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几乎是近年来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必考题型。剖析作品生活可以说是考生准确欣赏作品形象、把握文本主旨的关键。把握作品生活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直接从作品中描述的具有特定时代、特定区域、特定风土人情等文字上去解读,运用历史辩证观解读文本。这一方法主要适用于散文阅读。二是从文本的人物描写角度,如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细节等方面,从文本描写的环境角度,解读出特定人物形象产生的生活因子,进而剖析出作品的主旨。这一方法主要适用于小说阅读。

再如,2013年北京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选的是王良佐的散文《浙江的感兴》,最后一题设计为“有评论者曾用‘一切景语皆情语’来概括本文带给读者的艺术感受,请谈谈你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解,并结合本文具体阐述”。解答这道题,我们只要抓住文本中作者叙述或描写的相关生活片段,就不难写出本题的答案了。如文中写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之景,传达的是质朴、温厚之情;插叙杭州之景,传达的是作者对传统人情味的怀念与喜爱之情;写西湖美景,表达的是作者对西湖进而对浙江文化精神的赞美之情。

还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真正意图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涵,所以一旦学生理解、把握住了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也就不难解答“某词语、某句话、某段话或某部分有何作用?请简析(或探究)”之类的试题了。

三、回归生活情理,活教学生解题智慧

教学生走进作者生活,深入文本生活,理解和把握作者的创作理想和文本的思想内涵,这是教学生读懂文本,能够高质量地解答试题的基础和前提。但是,具体作答试题时我们该怎么办呢?我认为最智慧的做法是: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情理,传授他们解题智慧。

比如,对“某词语、某句话、某段话或某部分有何作用?请简析(或探究)”这类试题的解答,我们可以告诉学生从文本自身、作者情感、读者情感(或心理)等三个维度来思考作答。其中文本自身维度,可以从内容、主题、结构、技法、语言等角度来作答;作者情感维度,一般采用“突出了作者……”“强化了作者……”“曲折(或隐晦、含蓄、深沉)地表达了作者……”等形式来具体表述;读者情感(或心理)维度,可以具体考虑读者情感、认识和感受等角度,一般采用“增强了读者……”“强化了读者……”“使读者产生了……共鸣”“启发读者……深思(或想象)”等形式来表述。为什么要这样作答呢?因为,生活情理告诉我们,凡是文章都是作者生出来的“蛋”,都必须要有作者和读者。所以,凡品析、解答“某词语、某句话、某段话或某部分有何作用?请简析(或探究)”这类试题,其答题思路都必须着眼于这三个维度和若干角度。

再如,“简析作品主要写法或特色”类试题的解答,一般必须遵循指明特点(如情景交融、侧面衬托、细节刻画、化典抒情等),联系实际内容(如具体的文句、文段提炼、概括、加工),作用或效果(如主人公性格刻画、景物描写、情感表达等方面)。这样作答所依据的生活情理是:先要开门见山地讲明该怎么做,即一定先简明扼要、痛痛快快地把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亮出来;接着说说你的理由,表示你的观点和态度是有充分依据的;最后,还要谈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这些只要在教学和备考训练中严格要求,认真矫正,学生就会养成自觉和习惯,形成以不变应万变的解题智慧和操作能力的。

总之,散文和小说阅读备考指导的理想途径就是回归生活,紧密联系生活情理,走生活化之路。只有这样教学生,学生才有可能更有兴趣,更高质量地去读去悟,去解题和作答。

猜你喜欢
文学类文学作品理想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文学类文本“文本二”的前世今生——“八省联考”卷《国文教员》点评题命意溯源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重点】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小说)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戏剧)
文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