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语文教学的两点拙见

2015-02-14 10:48彭正阳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满堂灌一节课因材施教

彭正阳

我对语文教学的两点拙见

彭正阳

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的教育如何搞,我们的语文教学如何做,我们看了那么多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使我们对新课程产生了许多美好的向往和憧憬。但面对活生生的学生,面对现实的教学,我们心中经常一片茫然,甚至不知所措。下面我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对语文教学的两点拙见。

第一,语文教学应让学生爱读书、多读书。语文课程的改革不管怎样进行,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一主题不能变。而在高中阶段更应重视学生的“读”,即让学生阅读大量的书籍。而我们学生读书量少得可怜,学生读书少,不能简单的归罪于学生。因为并不是我们的学生不喜欢读书,而是他们没时间、没地方、没有书读。针对这一情况,我要求学生每人必须拥有一部名著,这样,每个班上就拥有七八十部名著。要求他们每天至少读半小时的课外书,甚至每周留一节课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读书、交流。试想一下,我们那么几篇课文,我们占有那么多时间来分析、肢解,能给学生分析、肢解出什么。一个学生一年只读课文上的那些文章,他们的语文素养能提高多少?生活中,大凡爱读书、读书多的人,语文素养绝对高,他们不仅能说会道,而且绝对能写几笔文采飞扬的文字。而学生中爱读书、读书多的,不仅平时作文写得好,考试时,语文成绩也特高。但在过去的应试教育下,我们的学生只看着语文书的几篇文章。因此,我认为在新形势下,语文教学应让学生爱读书、多读书,扩充学生的阅读量。

第二,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应该“因材施教”。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的课堂曾经是满堂灌,后来对满堂灌提出了质疑,甚至到了全盘否定的地步。今天,我们又崇拜对话式、讨论式的课堂教学形式。我们似乎总想用一种模式来固化我们的课堂教学。孔子曾经说过“因材施教”。我们一般情况把这个“材”理解为“学生”,即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那么我们能否将“因材施教”中的“材”理解为“教材”,即针对不同的学科、教材、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那么,我想,我们的满堂灌、对话式、讨论式的课堂形式都可以粉墨登场。新课程标准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我们总认为标准的新课改课堂就是让学生三个一群、五个一堆的去讨论、交流,让学生指手画脚,甚至学生不时地从这个位置跑到那个位置,让学生轰轰烈烈的闹一节课。这样的一节课,学生表面上动起来了,因为他们不仅口动了,手动了,而且腿也动了。但学生的脑子动了吗?动的如何?我们很难判断。一节课学生口没动,手没动,腿更没动,我们就判断学生的脑子没动,我觉得这有点武断。我们看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时,我们的口、手、腿都没动,而且在看到关键处时,我们大气都不敢出一下,但我们听得津津有味,我们还不时地浮想联翩,而且不时地会产生一种冲动,一种想看原著的冲动。听了刘心武讲《红楼梦》,我们好多人都想再看一次《红楼梦》。百家讲坛是标准的、典型的满堂灌教学方式。我们的语文课文中有好多文章,让学生讨论的话,似乎很难,语文必修三中选了《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在上课之前,我调查了一下,发现读过《红楼梦》的学生只有三四个。如果让同学们讨论两节课,学生会讨论出什么,与其让学生动口,不如我们动口,我们以《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为中心,大讲而特讲,也让学生津津有味地听,不时地浮想联翩,进而产生看《红楼梦》的冲动,我觉得我们如果上了《林黛玉进贾府》,学生产生了看《红楼梦》的冲动,进而实现了看《红楼梦》的这个冲动,我们这一节课就是成功课堂的最高境界。

在新课改的今天,我们语文教学活动面临着许多革新式的改变,但不论怎样变,我们的语文属性不能变,我们的语文就应该让学生爱读书、会读书,我们的教学方式应该“因材施教”。以上两点,也许会给新课改中的语文教学带来一些启示。

彭正阳,教师,现居甘肃正宁。

猜你喜欢
满堂灌一节课因材施教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托马斯的一节课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向40分钟要质量
浅析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浅析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因材施教,拓宽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之路
导学案设计的逻辑起点:从学出发:以一节课为例,谈基于脑的导学案再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