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古汉语中“意”、“译”连用的短语及其与“意译”之关系

2015-02-18 01:39
关键词:古汉语意译

陶 磊

(复旦大学 中文系, 上海 200433)

试论古汉语中“意”、“译”连用的短语及其与“意译”之关系

陶磊

(复旦大学 中文系, 上海 200433)

摘要:在古汉语中,“意”“译”连用必须搭配其他成分(如介词“以”)才能组成谓词性短语。“以意译”的字面意思是“根据主观判断进行翻译”,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其含义随核心动词“译”的语义引申而发生变化:该短语中的“译”不仅可以表示翻译,还可以表示解释、猜测、演绎等。除了“以意译”,“意”“译”连用的短语还有“随意译”。总的来看,“意译”在古汉语中并未成词,“意”和“译”通常只构成线性关系,但不在同一个语法层面上。

关键词:古汉语;意;译;意译;以意译;随意译

《说文·心部》:“意,志也。”[1](P.217上)段玉裁注:“志即识,心所识也。”[2](P.502上下)也就是说,“意”指的是人的心思、意志。“意”的名词义,除了通假的情况,大都围绕这层意思衍生,比如:(一)意志,愿望。如贾谊《过秦论》:“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3](P.1)(二)意思,见解。亦指念头,想法。如柳宗元《桐叶封弟辨》:“吾意不然”;[4](P.105)(三)胸怀,内心。如《汉书·高帝纪上》:“高祖为人……宽仁爱人,意豁如也”;[5](P.2)(四)情意,感情。如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6](P.576)等等。仔细体味这些用例,我们会发现“意”的各个义项之间并没有判然分明的界限,在具体语境中往往不能用某个特定的义项来解释之。总之,“意”这个词的含义大体上和人的主观意志有关。现代汉语中的“意译”指的是“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7](P.1618)“(原文的)大意”是“意译”的一个语素义,而原文“大意”的产生也必须经过读者的主观概括。

古汉语中没有“意译”一词,“意”和“译”往往需要搭配介词才能组成状中式偏正短语——比较常见的搭配是和“以”组成“以意译”。在“以意译”这个短语里,“译”充当核心动词,“以意”作为表示方式的状语修饰“译”。严格来说,这里的“意”和“译”只是在排列顺序上相邻,并不处于同一个句法层面,和我们现在说的“意译”具有完全不同的语法关系。但我们也应当注意到:现代汉语里的“意译”是一个状中式复合词,在结构上和状中短语“以意译”是对应的,所以我们仍有必要观察后者在古汉语中的使用情况。

明代的方应选在《汝志引赞·图考》中说:

汝,旧号“汝海”,当尧水时茫茫巨浸,乌观汝坟哉!自禹凿伊阙决使入河,始成大陆。后数百年而文王兴,遂为遵化地。想“汝坟”云者,即《禹贡》所云“下土坟垆”。水落土出,泱漭若坟然,而《诗》不言。坟,所谓汉儒谓之“大防”,汉去周又千余年,陵谷代迁,萦为奥壤,盖以意译耳。[8](P.231下)

方应选认为,“汝”这个地方在尧的时代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大禹治水时把“汝海”之水引入河道,陆地才慢慢浮现出来。而之所以称之为“汝坟”,是因为“坟”本来指的是隆起的土地,比如被认为作于周初的《尚书·禹贡》就把低地和高地合称为“下土坟垆”。[9](P.218)到了汉代,“汝”地的地貌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时的经学家所看到的“汝坟”和一千年前周文王时代的“汝坟”已经全然不同,“汝坟”的“坟”因此被误以为是“堤岸”(大防)的意思。这个误解的过程被方应选描述为“以意译”。

“意”作名词时强调人的主观意志,“以意译”的字面含义是“根据自己的意思来翻译”。但“译”作动词时,除了有“翻译”的意思,还可以引申出别的含义,因此“以意译”的具体含义在不同场合中也会表现出微妙的差别。以上这段引文里的“译”就不是狭义的“翻译”——即“语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而属于“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的范畴,接近于训诂。这里的“以意译”可以理解成“想当然地解释”。

明人笔记《旧京遗事》也用到了“以意译”这个短语。该书描述了明末士大夫之间为了收受贿赂而采取的一种联络方式,叫作“短封廋词”:

士大夫短封廋词,起自崇祯中,内主不称名,客不称字,隐语射覆,得书者以意译之,答书如其来焉。[10](PP.13-14)

“廋词”即隐语,“短封”是指简短的书信。为了避免留下罪证,地方官吏将行贿的意愿写成简短的谜面,不署名字,派人投递给京官。得书者收到信札后,“以意译之”——也就是猜出谜底,然后用同样的方式给予答复。这种用来互通消息的文体就叫“短封廋词”。这里的“以意译”是指根据自己的想法来猜测、破解*上一例中的“以意译”也可作此解:汉儒根据自己的理解,猜测“汝坟”的“坟”是“堤岸”(大防)的意思。。类似的如:

吾头场既出,自觉满志,谓可命中矣。孰意誊录生将我伊尹圣之任篇裂去,四股仅存大半篇;而对读生将极碎极恶之字添注其旁,全不可识。房师王夐老读至此篇,细阅几遍不得通晓其意,遂欲置之。及读至一论,又击节鼓舞不已。复翻头场,细细批阅,将孟义增添之字以意译出,逐字改正,以呈于总裁韩座师。[11](P.681上)

上述即第一段材料是明朝万历年间一位进士回忆自己初次参加科举考试时的经历。古代科举制度规定,考试结束后答卷上的考生个人信息全部弥封,答卷正文须经誊录生抄写一遍,再由对读生负责校对,最后交考官阅卷。[13](PP.67-69)这种“糊名易书”的做法本来是为了防止作弊,可一旦遇到工作马虎、不负责任的誊录生和对读生,考生的前程就会被耽误。上文记录的正是此类情况——不过幸运的是,评阅其考卷的考官调出了原卷重新加以核对,将随意添加的文字“以意译出,逐字改正”。再如:

句曲张菊人大令尝于河北逆旅人家败簏中见有樊宗师文一册,是写本,虫穿蚁穴,半皆朽蠹,以意译之,大抵皆序记类语也。[12](P.1658)

上述讲的是有人在河北的一家旅店里发现了唐代散文家樊宗师的一册文集,但由于保存不当,书卷已遭蠹蛀,字迹模糊,只能“以意译之”。以上两处“以意译”都是强调根据人的主观推断进行猜测,以达到识别文字的目的(一处是改讹字,一处是辨蠹字)。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译”的语义还可能被进一步引申,所以“以意译”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明代思想家耿定向在为自己的文集《译异编》作序时说:

兹举友所谈及者,以意译其数端。……或以为推墨附儒,或以为郢书燕说,知我罪我,故任之也。[14](P.281下)

《译异编》是耿定向以儒学会通佛学的作品,内含十四篇短文,记录了作者对佛教十四个重要概念的解读*分别是《宗教译》《心经译》《维摩译》《楞严译》《法华译》《坛经译》《准提咒译》《六道译》《六通译》《净土译》《出离生死译》《出世经世译》《情欲性命译》和《守中译》。。由于耿氏是站在儒家立场上检视佛教思想,所以将后者称为“异”,也就是异端、异学;而“译”则带有“演绎,发挥”的意思。有论者说:“‘译’者,绎引申之意……‘译异’就是通过对佛书某些语句和意义的引申来阐发儒学思想。”[15](P.279)这种阐发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的主观意见,故称之为“以意译”。

此外,由于“以意译”中的“意”和“译”不在一个语法层面上,所以可以在这个短语里增加其他成分以单独修饰“意”,组成更加复杂的短语。如:

此条措语如抟散沙,譬之鹊啾鼠唧,在彼虽有意谓,难以人意译之,不特不可言通,亦且无从议不通也*“在彼虽有意谓,难以人意译之”一句,原书作“在彼虽有意谓难,以人意译之”。此处采用郑奠、谭全基《古汉语修辞学资料汇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550页)的断句。。[16](P.391)

这是章学诚针对袁枚列举的“古文十弊”中的第八弊“窘于边幅,有文无章,如枯木寒鸦,淡而可厌,且受不住一大题目”所进行的驳斥。他把这条批语比作“鹊啾鼠唧”,意在贬斥袁枚为鼠鹊之流,讥讽说这样的措辞只有鼠鹊自己才能明白,人类是理解不了的。所谓“难以人意译之”就是说无法用人的思想来解读。在这个例子里,短语“以意译”中间插入了“人”这个词,修饰“意”,强调是人之“意”,而不是鼠鹊之“意”。

“译”还可以用来联合其他动词,组成更复杂的结构。文廷式《纯常子枝语》卷十九载:

以上总结了由介词“以”搭配“意”和“译(写)”组成状中短语的几种情况。除此之外,比较常见的还有“随意译(写)”。《清实录》乾隆三十八年一节有这样一条记载:

前据阿桂奏,从金川脱出之喇嘛齐楚木永仲师徒三人,已谕令解京候讯。今用番字核对,则“齐楚木永仲”乃“簇尔齐木拥隆”,“札什车尔真”乃“札什策零洋”,“伊什隆真”乃“伊什陇藏”。原译之名,实为舛谬,且各路军营奏折似此随意译写者,不可枚举。[18](P.462上、下)

发音相同或相近的汉字在汉语中普遍存在,所以对专有名词的音译需要统一标准,否则就会出现五花八门的各种译法。这段文字批评的正是不遵循人名的既定译法、“随意译写”的现象。“随意”就是随着自己的意愿,“随意译写”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翻译。和“以意译”一样,“随意译(写)”也是一个状中式短语,由动宾短语词汇化而来的副词“随意”修饰核心动词“译(写)”。

《元秘史注》也用到了“随意译写”:

“势物”即“事物”。下文卷八有“管的事物”语,京师“势”“事”音近,随意译写也。[19](P.314上)

《元秘史》原名“忙豁仑纽察脱(卜)察安”(意为“蒙古的秘密历史”,故亦称《蒙古秘史》),系明代翰林译员从畏兀儿体蒙古文译出,所采用的汉译方式包括以下三种:(一)音译,即用汉字记音;(二)旁译,用俗语直译某些字词;(三)总译(或称“明译”),用俗语节略意译整个段落。[20](P.112)此处所引文字系注解该书第四节之总译:“都蛙锁豁儿独额中生一只眼,望见三程远地的势物。”*其音译和旁译为:“都蛙锁豁儿莽来(额)敦答(中)合察(独)你都秃(眼)忽儿班(三)捏兀里(程)合札剌(地行)合忽(望见)不列额(有来)。”额尔登泰、乌云达赉校勘《蒙古秘史》,内蒙古新华书店,1980年,第4页。[21](P.914)李文田指出:因为“势”和“事”在北京话里发音相近,所以译者就把“事物”写成了“势物”。这里的“随意译写”显然和上一例一样,也是指人们按照自己心意去翻译。

综上所述,“意译”在古汉语中并没有成词*现代汉语中的许多双音节复合词是从古汉语短语演变而来的,短语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逐渐凝固或变得紧凑而形成单词”,语言学术语称之为“词汇化”。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33-36页。。“意”“译”连用只构成线性关系,必须搭配其他成分才能组成谓词性短语;且其含义会随着核心动词“译”的语义引申而发生变化:除了表示翻译,还可以表示解释、猜测、演绎等。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徐铉校订.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2]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3]贾谊.新书校注[M].阎振益,钟夏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

[4]柳宗元.柳宗元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5]班固.汉书[M].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

[6]欧阳修.醉翁亭记[M]//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8]方应选.方众甫集[G]//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170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1-242.

[9]孔安国传,孔颖达正义,黄怀信整理.尚书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0]史玄.旧京遗事[G]//史玄,夏仁虎,阙名.旧京遗事旧京琐记燕京杂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

[11]姚希孟.文远集[G]//四库禁毁书丛刊编纂委员会.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79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12]俞樾.茶香室丛钞:第4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5.

[13]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M].北京:三联书店,1958.

[14]耿定向.耿天台先生文集[G]//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131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15]张学智.明代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6]章学诚.论文辨伪[M]//仓修良编注.文史通义新编新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17]赵铁寒.文芸阁(廷式)先生全集·纯常子枝语:第3册[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

[18]佚名.清实录:第20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9]李文田.元秘史注[G]//《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31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0]甄金.蒙古秘史学概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6.

[21]额尔登泰,乌云达赉校勘.蒙古秘史(校勘本)[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

(责任编辑:山宁)

On Phrases of Linking Usage of “Yi”(意)and “Yi”(译)in Ancient

Chinese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Yiyi”(意译)

TAO Lei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Abstract:In ancient Chinese, the linking usage of “yi”(意)and “yi”(译)must be collocated with other grammatical components, such as the preposition “yi”(以), to generate predictive phrases. “Yiyi yi”(以意译)literally means “to translate according to one’s subjective judgment” while its actual meaning changes with the semantic extension of the verb “yi”(译): “yi”(译)here may mean “to translate”, “to interpret”, “to guess” or “to elaborate”, etc. In the case of the linking usage of “yi”(意)and “yi”(译), apart from “yiyi yi”(以意译), “suiyi yi”(随意译)is another instance. Generally speaking, “yiyi”(意译)has not yet lexicalized in ancient Chinese. “Yi”(意)and “yi”(译)show a linear relationship but are not at the same grammatical level.

Key words:Ancient Chinese; Yi(意); yi(译); yiyi(意译); yiyi yi(以意译); suiyi yi(随意译)

作者简介:陶磊(1986-),男,上海市人,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古汉语的翻译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复旦大学重点学科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资助。

收稿日期:2015-02-05

中图分类号:H 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2338(2015)03-0128-04DOI:10.3969/j.issn.1674-2338.2015.03.017

猜你喜欢
古汉语意译
古汉语疑问句末“为”字补证
上古汉语*kl-、*kr-类声母的舌齿音演变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浅谈直译与意译的合理结合
汉英动物词“龙”与“凤”的文化内涵及英汉互译
大陆与港台译制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直译与意译取向研究
Shock Ini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xplosives at Near-ambient Temperatures
谈谈古汉语的翻译
活用成语梳理古汉语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