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视域下的美术教育∗

2015-02-20 18:21王晓玲高明
关键词:展馆普及美术

王晓玲,高明

(1.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陕西西安710119;2.昌吉学院美术系,新疆昌吉831100)

美术教育在提升人的综合素养中的辅助作用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甚至被看做“全民教育的基础”[1]。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偏离了社会诉求,美术教育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把不同阶段的美术教育视为相互联系、互为基础的整体,美术教育目标应与“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的素养维度一致;落实“普及”行动,实现“大众化”理想,才能真正发挥美术教育立德树人、助力学习型社会的优势。

一、“普及”美术教育的既有策略

(一)以科研深化“普及”美术教育观念的策略

目前,关于美术教育现状、美术教育功能、美术教育的重要性、美术课程改革、美术教材教法研究、转变美术教育观念等的论著,以数十万计。证明美术教育界的科研成果丰硕,以科研深化“普及”美术教育观念策略的可取之处。但关于美术教育“普及”实践与对策研究的专题论文只有两篇①李杰.甘肃省基础美术教育发展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周婉琴.美术普及教育的实现模式探究.群文天地.2010.(04):82-83.,专题论著鲜见。对于如何“普及”美术教育、依据什么考核“普及”美术教育的效果等问题,没有做出深入的追问,忽视美术教育观念也并未得到有效的转变[2]。由此说明,今后,亟需加强上述问题的研究。

(二)“普及”美术教育的层级推进策略

从1867年左宗棠设马尾绘事院到《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美术教育以制图课或图画课的法定身份开始逐步进入学校教育序列。1986是小学和初中教育阶段全面实施美术“义务”教育的重要节点。1986年,国家把基础美术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系列,实际上是采用国家意志,以法律的方式表达了“普及”美术教育的强烈意图。因此,美术教育取得了第一阶段的“普及”成果。绝大数一线城市学校和大部分二线城市学校都配足配齐了美术教育专业教师,课程方案和教学计划、课表中均按要求课时安排了美术课程。

自1996年始,在保证美术绘画和设计专业大力发展的前提下,高校通过选修课、文化节、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方式,展开了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包括美术教育在内的公共艺术教育“普及”活动。1999年,国家开始增建艺术类院校并扩招,艺术类专业高校每年以百所速度增长[2],从而拉开了高等美术教育“大众化”的序幕。2002年,教育部颁布《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以下简称《工作规程》);2003年颁布《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04年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制定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是艺术学习领域中的必修课程”、“美术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的“普及”标准;2006年,我国已经进一步全面深入“普及”包括美术教育在内的义务教育;2007年,教育部采取了免费、退费、顶岗支教等美术师资培养方式;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各项指标。至此,美术教育取得了第二阶段的“普及”成果。在此阶段,国家不仅重视高校专业美术人才的培养,而且更加重视美术教育在提升普通大学生人文素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明确了高等美术教育专业兼负着为基础美术教育培养师资的教育理念。也真正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幼儿园和高中美术教育和高等美术教育“大众化”的教育目标,十分完整的呈献给了教育界和社会。实际上,“义务”是“普及”的法定呈现方式,而“大众化”是“普及”理想的另一种表达。

2014年颁布了《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开篇就提出了艺术教育(包括美术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体现了当下包括美术教育在内的教育核心价值观。同时指出:教育部将从2015年起对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艺术素养测评,并将测评结果记入学生成长档案,作为综合评价学生发展状况的凭证之一,以及学生中考和高考录取的参考依据。可以看出,《意见》明显加大了考核“普及”美术教育的力度,把包括美术素养在内的艺术素养与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发展状况联系在了一起,是想从根本上扭转社会、家长、学校对待“普及”美术教育的落后观念。“普及”美术教育取得了第三阶段的显著成果,真正开始踏上了“普及”之路。

但是,忽视美术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致使“普及”美术教育的行动滞后,与“普及”政策之间存在严重的错位情况。

如果家长支持,社会和学校严格执行了《课程标准》和《工作规程》的要求,那么,大部分高考美术生应该是小学、初高中一贯制培养的考生。而情况恰恰相反,且持续存在。绝大多数高考美术生并不是“普及”基础美术教育的成果,而是学校和社会上各种艺考辅导班的速成品。据调查,除了考入全国八大美院的学生之外,其他院校有相当数量的大一学生是在高二或高三年级时,因为以文理科成绩均难以顺利考入大学而进入高考美术强化班或辅导班,突击学习的结果。当然,文化层次较高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家长,也非常注重孩子艺术特长的培养。10%左右的学生基础扎实,从小学或初中就已经在美术辅导班学习。这一现象说明,艺考“热”不但没有助力基础美术普及教育的完善与发展,而且成了影响正常美术教学活动的因素之一[4]。

社会、学校、家长、学生普遍存在的功名心态,是美术教育无法“普及”的深层原因。一方面,相当数量的幼儿园至高中的美术课没有真正落实,有专职美术教师的高中学校,老师们一般忙于给艺考特长班授课,大多无暇顾及或疲于应付非特长班的美术课程。基础美术教育阶段的美术课时被语英数理化占用的现象频频发生,农村学校更为严重[5]。另一方面,由于艺考生的速成特点,大部分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生存在绘画技能平常、美术史知识匮乏、美术理论思辨能力薄弱,尤其是美术教学技能欠缺等普遍现象。还有相当一部分年龄较大的美术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美术教育。因此,师资短缺,质量参差不齐,美术课程难以落实,农村学校情况更加严重[6]。在就业环境和工资待遇也影响下,每年大约有三之一的美术教育毕业生选择与美术无关的就业岗位[7]。即便学校有美术教育专业师资,往往会委派美术教师从事语、数、外、体或其它课程的教学工作。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家长、学校对学生的水平、能力要求中,只注重与升学、考取名校有关的文化课考试分数,很少重视无关升学的美术教育。

改革开放后,中国艺术家受到了西方艺术家生存观念和创作模式的深刻影响,面对艺术市场、展馆或画廊创作的人越来越多。高校美术教师具有艺术家和教师的双重身份,一方面影响教师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影响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和质量。加上普通大众和广大美术工作者普遍认为:接受美术教育=画画、搞设计;画画、搞设计=艺术家、设计师;艺术家、设计师的自我价值=钱(元/平尺或幅或张)。反之,不想成为艺术家、设计师=没必要接受美术教育;艺术家、设计师 =钱(元/平尺或幅或张)=无能艺术家、设计师等。高校美术教育偏离师范性质,似乎已经常态化。绘画技能是艺术家必备的首要素质,艺术市场也是艺术发展的需要。但如果美术教育专业过于强调技能和市场,教师就无法适应工资与艺术市场收入之间的巨大落差,厌教情绪会不断膨胀,敬业精神日渐短缺。而且师范类、综合类大学和专业美院没有及时解决好教师对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认识与理解,管理体系中缺乏对高校美术教师必要的考核。从而淹没了高校美术教育的本真追求:美术=审美;美术教育=合格美术教师、美术活动、善义审美习惯、获得审美、鉴赏美与创造美的机会和能力、激发创想力的教育=获得调整心灵内外和谐、构建健康审美人格和提升综合素养的方法≥艺术家、设计师、美术教育、出售艺术作品和展览本身。高校学生因接受基础美术教育的程度不同,大部分学生参与公共艺术选修课、文化节和“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参与面有限,且以艺术专业学生居多。高校美术教育专职教师人数不足;开出的公共艺术课有限;选修人数较少;大多数师生采取拿学分的选修态度,而不是出于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需求;高校之间的公共美术教师资源和课程资源的共享较少。而且,高校师生都没有充分意识到:“现在的公民和未来的公民在追求幸福和快乐的意愿中,不可避免地必须包含着对美术的关注和享受”[8]的社会发展趋势。与基础美术教育相比,我国真正意义上的高等美术教育起步较晚。1981年,广州美术学院率先创建师范系。此后,各大美院积极跟进。虽然教育目标直指美术师资培养,但在实践中却偏离“师范性质”[9]。实际上,是否重视美术教育,是否“普及”美术教育已逐渐成为衡量学校办学理念是否健全的标尺。

“普及”美术教育的既有策略的每一个阶段,都是针对前一阶段存在的不足,不断调整,环环相扣,逐步推进,目的在于能够使美术教育渐至“大众化”高潮。

二、促进“普及”美术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通过分析既有的“普及”美术教育的策略,我们不难发现,目前美术教育界所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是:怎样才能真正“普及”美术教育,而不是停留在观念中;采用什么方式,才能让民众真正理解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将审美活动内化为审美习惯,并能通过美术带给人们审美愉悦,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明确,“普及”美术教育,“普及”的是艺术品审美所需的一般常识、基本技能、审美经验、审美趣味和美感的体验方式,而不能把“普及”美术教育混同于培养画家的专业美术教育。通过“普及”美术教育,培养人们参与美术审美活动的习惯,提高公民鉴赏美术品的能力,培养公民在探究意识中审美,在审美中培养合作精神,进而提高公民道德,增强民主意识。其次,落实以“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为维度的考核标准,加大对“普及”效果的考核、监督、评价、激励力度,将“普及”美术教育的行动落到实处,把好“普及”美术教育的质量关。第三,美术教材的编写,应充分体现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建议。最后,除了传统的学校美术教育,我们可以把博物馆和美术馆等展馆提供的美术教育纳入“普及”行列,并完善其职能,发掘展馆“普及”美术教育的潜力。

上述前三点建议都比较好理解,抓好落实,将是下一阶段“普及”美术教育的重中之重。把展馆纳入“普及”美术教育序列,可能会令人生疑。因此,以下就这一建议的可行性、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论述如下:

学校只能面对所有进入学校教育序列的人,但展馆却可以与最大范围的民众接触,是学校美术教育的延伸和必要补充。各类展馆的藏品蕴含着丰富的美术资源,是实施校外美术“普及”教育最理想的选择。因此,展馆在“普及”大众美术教育方面责无旁贷[10]101。

从1789年最早向公众开放的法国卢浮宫到1992年美国博物馆协会的发言[11],“国际博物馆发展的趋势表明,当代博物馆已从过去的以收藏为主转化为今天的以教育为主,也即由‘藏品中心’向‘公众中心’转化”[10]101的趋势。英国、日本的展馆教育方式多样,面向全体大众,美国尤其突出[12]。中国博物馆与美术馆在1949至1966年间趋于完备,建设速度比美国还快[13]102。目前,全国主要城市的展馆免费开放,并推出了电子影像展厅、网上博物馆的公共教育部等。

但中国展馆的各级员工和学生、普通大众习惯性地认为展馆美术活动是与普通大众精神生活不太相关的社会存在。社会上有很多人没有去展馆参观的意识和习惯。展馆的讲解词基本上不会随着参观者的年龄差异、知识层次的不同而变化,使参观变成了单一、松散的游览过程,参观效果与预期教育目标之间存在很大落差;虽然一些大中型美术展览开始从全国一线城市到二三线城市展出,但大部分不是为了提升大众审美趣味和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而举办,而是为了美术商业氛围的营造,或是为艺术家展示成果并获得业内的认同而举办,参观者以业内人士为主;没有一个美术馆拥有完整的20世纪中国美术作品收藏[13]101;基础教育阶段的城市学生有参观美术馆经历的人数为1%[6],大多数农村学生没有去美术馆欣赏艺术品的机会。美术馆开展当日,业内人士云聚,之后,观者寥寥,参众中鲜有普通大众和理工科以及其它学科的专业人士。数量不少的民俗艺术馆票价偏高,超出了一般收入者的承受范围。相比之下,美国每年参观展览的人数是总人口的三倍[14]。显然,美国在世界艺术品市场中的领先地位,国民卓越的创新能力均与参观展览的国民人数有一定关系。即便中国的当代艺术市场份额跃居世界第二,如果将2013年中国人口13.4亿与美国人口3.1亿进行对比,中国的人均份额无法与美国相比。展馆机构忽视对接受群体的培养。于是把展馆办成了文物、古董库房。展馆缺失美术教育,相当于除了学校之外的整个社会缺失美术教育。一个缺失美术教育的社会,是一个素养教育缺乏关键环节的社会。在这种环境中,最有可能出现暴发户或土豪收藏、操纵艺术市场的现象,唯利是图是其最终目标。一旦如此,艺术品不再是给予大众审美享受的艺术,而成了争名夺利、走私、甚至是引发犯罪的商品。

因此,我们需要改变大众对待展馆教育的既有态度,完善其教育职能;展馆应该以培养审美习惯、立德树人、提升公民素养、涵化公民道德作为办展的宗旨;展馆需要继续以大众讲堂的方式参与“普及”美术教育的活动;把参观者的满意度、讲解词的趣味性与层级性、文物标签的雅俗共赏等作为考核展馆效度的标准等措施落实到位,是发掘展馆的教育、建设、收藏、研究等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美术教育能否提高公民的综合人文素养,立德树人,助力学习型社会构建,能否在高校、展馆实现“大众化”理想,需要我们将基础、高等和展馆美术教育视为互为基础,互相补充的整体,落实以“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为素养维度的考核标准,抓好“普及”是解决难题的关键。

猜你喜欢
展馆普及美术
创意展馆
创意展馆
创意展馆
5G手机打响“普及战”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天文知识普及
引导发展 推广普及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