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阈下提高大学生共同理想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2015-02-20 18:32闫莉玲王方根
关键词:共同理想理想信念特色

闫莉玲, 高 琼, 王方根

(皖南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安徽芜湖2410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高校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非常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简称共同理想)教育。在研究提高教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时,高校应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现状及当前大学生共同理想教育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把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和方法引入到大学生共同理想教育过程中,对于构建教育新模式、提高教育实效性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探索。

一、加强大学生共同理想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保证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武器。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革命理想高于天。从国家发展角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更需要青年大学生众志成城,奋发有为。加强大学生共同理想教育,有利于凝聚人心、振奋大学生精神,鼓舞大学生拼搏进取、积极向上的斗志。邓小平同志语重心长地指出,正因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有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我们才能在过去极其艰苦的情况下战胜各种困难,取得革命胜利[1]110。“……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1]190从社会发展角度,任何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都离不开全体社会成员的凝心聚力,特别是青年群体对社会发展目标的共识。美国政治学者托克维尔说:“一个社会要是没有共同的信仰,就不会欣欣向荣;甚至可以说,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社会,就根本无法存在。”[2]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日趋激烈,加上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上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激荡,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青少年的西化和分化。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把大学生共同理想教育摆在首位,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所在,这也是社会主义大学本质的要求和体现。从个人发展角度,大学生要身心健康地成长成才,需要加强共同理想教育。大学生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得到他们的内心认可和思想共鸣,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当今中国发展、振兴,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有利于他们坚持正确的政治发展方向,有利于大学生在一个正确的价值体系引导下实现人格的升华和品德的提升,自觉把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的奋斗目标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中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的更高价值。

二、大学生共同理想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当前大学生共同理想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他们对党的领导、党的方针政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较高的认可度;明确个体的前途与国家发展的内在联系;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对邓小平理论有一定的了解和理解,能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需要一代代人的奋斗才能实现,并对此坚信不疑、充满信心。高校一直高度重视对大学生共同理想的教育、教学、研究,突出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在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创新教学手段、改善教学条件等方面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大学生共同理想教育的科研项目和研究论文也在逐年增加。如通过知网检索发现,关于“大学生共同理想教育”篇名的论文,2014年比2013年、2012年比2011年都有所增加。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倾向,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也日趋淡薄,一部分大学生包括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信念不够坚定,对社会主义前途认识模糊,一些消极、偏激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和各种错误思潮在大学生中还有相当的影响力。少数大学生只看眼前,认为目前中国社会上的一些问题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出现的,加之资产阶级思想和价值观念等给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导致少数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产生了失落感。如2007年6月蔡秀敏在上海大学进行“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同现状调查”,问到“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看法”时,52.91%的学生“坚信不疑”,6.34%的学生“有所怀疑”,1.58%的学生“失去信心”。甚至有35%的学生认为政府的工作是为了“少数人”和“一部分人”服务的[3]。2010年笔者在调研安徽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时,发现大学生理想信念功利化倾向明显,关心个人发展多于国家发展,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时热情不高,对当前政府和官员的信任度有弱化趋势。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社会大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另一方面提醒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部分高校通过调研、座谈等途径搜集到的学生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有: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灌输,忽略学生的实际想法与实际感受;思想政治理论课过于表面化、程序化,课程内容层次挖掘不够深入、透彻;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到形式比较刻板,缺乏生动活泼,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往往重点思考怎样用自己的思想理念去影响大学生、改变大学生,而不是尊重和理解大学生,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注意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也没有抓住当代大学生普遍渴望自由学习、不希望被束缚的心理。同时,在传统教育理念影响下,教师主动与学生交流的意识不够,双方缺乏有效的沟通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很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走不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严重影响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4]。

三、提高大学生共同理想教育实效性的建议

(一)加强对学生思想心理的调查研究,找准教育的突破口和立足点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因此,提高大学生共同理想教育的实效性,首先要从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思想动态着手。

目前在校的基本是90后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22岁,正是身心日渐成熟的思想心理发展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会经常出现。大学阶段,每个学生都要开始独立面对人生中的重大抉择,都会面临环境的适应、学业的压力、人际的冲突、情感的困扰、生涯的规划与就业的压力。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情绪情感、行为方式都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大学生视野开阔,极易接受新鲜事物,有很强的独立意识,理性与非理性并存,崇尚自由,有鲜明的平等意识,价值取向多元化,务实、功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从了解研究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思想现状入手,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对90后大学生要学会理解、认同,懂得赏识。教师要主动与学生多交流,对学生做到充分的了解和尊重,在平等友好的教育氛围中立足于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找准教育的着力点,这是制定教育方案和实施各项具体教育方法、手段的前提和基础。

(二)科学区分和定位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提高教育对策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思想和心理都属于人的意识范畴,二者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很大区别。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往往是相互交织、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素养,不能够正确区分和定位两类不同性质的问题,无论是把心理问题当做思想问题来解决,还是把思想问题当做心理问题来解决,都会“药”不对“症”,徒劳无功,不但达不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还有可能使问题复杂化。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思想问题又有着复杂的心理因素,有的可能是心理障碍所致,这种思想问题通过心理咨询或不带政治立场、道德说教的心理疏导就可以解决。还有的同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等理想信念教育活动或思政课不感兴趣,很有可能是学习动力不足。这种情况下,他对其他课程也不会有兴趣,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或思政课教师运用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和方法如学习动机原理等来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动力。反之,某些心理问题可以通过思想教育的方式来解决[5]。为此,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思政课教师的心理学素养,增强他们科学区分和定位思想问题、心理问题的能力,这是提高教育对策针对性和准确性的一项重要保障。

(三)运用多种心理学知识和技术实施有效教学,强化大学生的理论认知和实践体验

心理学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已为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大中小学教师所认可,如果能够综合运用多种心理学知识、原理和技术,实施有效教学,特别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对于强化大学生共同理想的理论认知和实践体验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探索。当前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知、认同方面出现的问题,主要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理论认知和科学有效的实践体验。

没有理论上的成熟,就没有政治上的坚定。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来源于科学理论的武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共同理想教育的重任,思政课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学会运用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技术,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体系为中心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尊重个体差异,基于个体学习方式的不同,实施具有层次性、能满足不同个体学习需求的有效教学;善于调动、利用大学生的多元学习动机,教学中满足其合理的基本需要如求知、尊重、自主、归属等,引导、提升需要层次如效能、自我实现等,给学生以积极的期望;充分运用问题教学法,设计一些能引起大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把理论学习由被动的灌输变为自觉主动的接受;还有“接受主体的整体心理氛围会直接制约着主体对思想政治理论信息接受的态度、质量以及接受方式的选择和接受行为的实现”[6]。所以教师要积极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营造具有产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共鸣效应的心理氛围[7],让大学生在身心轻松愉快的情况下实现思想的升华。

实践体验是提高大学生共同理想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心理学中的经典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观察学习、认知学习等不仅提升课堂理论教学质量明显,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效果也更佳。毕竟人类学习无论是直接的体验、实践或间接的观察和思考,都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教师要善于在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利用经典条件反射原理去建立积极的情绪或态度,避免消极的情绪或态度,要输送正能量。怎样强化决定了我们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忠诚信仰者和坚定执行者。因此,对学生行为的塑造要通过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进行强化训练,如参观学习战争年代革命志士为革命理想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事迹;参观考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就;办讲座请权威专家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展“中国梦·青春梦”演讲、征文等系列活动,通过不断强化训练,逐渐接近我们的培养目标。

(四)制定“学生本位”的教育目标,注重个体的成长、发展需要和幸福需求

“个体幸福是大众幸福的基础,是‘太平盛世’的必要条件。”[8]“在建党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建国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十八大报告不仅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的奋斗目标,而且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号召“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习近平在2013年“五四”青年节时,勉励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9]。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学习贯彻十八大报告和习近平2013年“五四”青年节讲话精神、加强大学生共同理想教育时,要注意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协调统一。不能一味地强调国家、社会对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能力等的要求,把个人当成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的工具。制定教育目标要以学生为本位,注重个体的成长、发展需要和幸福需求,体现对人的关心和尊重。因为幸福的人更有爱心、耐心,更加身心健康,更愿意为社会、国家做贡献。教育目标的实现不仅要让大学生进一步坚定、坚决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更要让大学生深刻体验幸福美好的人生。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524.

[3]蔡秀敏.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同的现状调查及思考[J].湖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1):70.

[4]曹佳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原因和创新措施[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1):19-20.

[5]刘永平,李萌,吕霞.浅谈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理论界,2009(10):196-197.

[6]王嘉,张瑜.论接受图式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价值[J].求索,2009(3):136-139.

[7]李木柳.基于认知基模理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受众信息接受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

[8]欧阳文珍.品德心理学——德性养成的心理基础[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1):12.

[9]郑志锋.中国梦视阈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7.

猜你喜欢
共同理想理想信念特色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特色种植促增收
试论共同理想的当代价值意义
完美的特色党建
为什么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增强班级凝聚力,加强班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