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寿主任医师临证经验初探

2015-02-22 20:39杨江霞
西部中医药 2015年8期
关键词:黄褐斑李老师

杨江霞

甘肃省中医院康复科,甘肃 兰州 730050

李永寿主任医师临证经验初探

杨江霞

甘肃省中医院康复科,甘肃 兰州 730050

通过临证4则验案分析,对李永寿教授治病求本,注重舌脉;调畅气机,首先调肝;中西结合,相得益彰;增强疗效,内外兼治等临证诊治特色进行了初步探索。

临证特色;老中医经验;李永寿

李永寿教授为甘肃省首批名中医,甘肃省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李教授系统学习过中西医理论,从事临床、科研、教学46载,学术经验颇丰,笔者有幸侍诊于旁,受益匪浅,对其临证诊治特色进行了初步探索。现将4则验案进行整理,与同仁交流。

1 治病求本,注重舌脉

《内经》提出“治病必求于本”,李老师临床亦十分重视这一点。他治病求本,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尤为重视望舌切脉。

李老师认为,舌象的变化能够客观反映出正气的盛衰、病邪的性质及深浅程度,还能判断疾病的转归和预后。所以舌诊很大程度上指导临床的处方用药。舌质暗,苔薄白,边有齿痕,提示存在气虚血瘀,遣方用药必加:黄芪、白术、丹参、当归等补气活血药;舌苔薄黄,或白中透黄,舌尖红,临床虽无热象,或热象不显,用药必加黄芩、栀子等清热药;苔腻加藿香、佩兰等祛湿药;舌质红,苔少,舌面干有裂纹,加沙参、麦冬、生地黄等药。复诊必须观察舌象的变化,以指导临床加减用药。

脉诊是中医临床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脉搏的搏动能够反映出人体气血脏腑生理或病理状态的变化。老师常说:“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脉来有力很快,表示热病或出血过多的疾病,脉来很慢,深沉,表示久病或暗伤劳损多年;过强为邪实而正不虚,正邪交争剧烈,过弱则为正气虚;浮脉见于外感、实热、虚损、失血等,沉脉见于阳气郁闭或剧烈刺激实证和阳虚阴盛患者;若血与津液旺盛则脉道粗大,反之则脉道细小。李老师在脉诊上体会细腻深刻,善于寻找脉象独异之处。正如著名中医蒲辅周先生曾认为:“五部皆虚,而一部独实,其病为实;反之,五部皆实,一部独虚者,其病为虚。”[1]

案 男,13岁,2012年11月8日就诊。患者自诉2年来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脐周部位剧烈疼痛,呈绞痛,每次持续30分钟到1小时,每间隔1到2天即发作一次,得温稍缓,轻度腹泻,常服止痛药难止,面色苍白,无发热、呕吐等症。北京某三甲医院诊断为胸系膜淋巴结膜炎,慕名至李老师处求治。舌质淡暗,苔薄,边有齿痕,脉弦沉细,右手尺脉微弱欲绝。诊为腹痛,乃脾肾阳虚,气滞血瘀。治以温肾健脾,理气活血,方以真武汤加减:茯苓15 g,炒白术12 g,赤白芍9 g,制附子(先煎)15 g,干姜10 g,小茴香10 g,葫芦巴10 g,丹参20 g,木香(后下)6 g,炒延胡素15 g,姜黄10 g,补骨脂12 g,肉豆蔻9 g。服7剂后,腹痛渐减轻,右尺脉重按沉细,较前微弱欲绝好转,附子减量至10 g,继服14剂,腹痛消失,后在家以原方继服1月,至今未发作。

按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多见于学龄前儿童,主要临床症状为腹痛,以右下腹和脐周最多见[2],中医归属为“腹痛”“瘰疬”范畴,一般认为系寒邪博结肠间,脾失健运,气机阻碍,痰湿内阻,气血运行受阻所致,治疗多采用行气导滞,消积止痛,豁痰软坚的方法[3]。西医认为可能与局部受凉、饮食不节或反复呼吸道感染导致肠壁缺血,或交感神经兴奋,肠蠕动紊乱有关,西药用解痉剂或抗生素能暂时缓解,但易复发[4]。老师详细观舌切脉,从舌质辨证属气虚血瘀,气虚无力推动血脉,瘀血阻滞,不通则痛;从脉象辨证属命门火衰,阳虚至极,无力鼓动脉气,故见微弱欲绝,阳虚则寒,寒主收引,故腹痛。中医认为从胃脘至脐为大腹,属太阴脾;脐中及脐下为小腹,属少阴肾,所以老师重施温补脾肾之药,以真武汤加减,力挽命门之火,以治病求本。老师望舌切脉,依据独异的右尺脉,准确的辨证施治,使该病不再复发,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云:“微妙在脉,不可不察”[5]。

2 调畅气机,重在调肝

当今社会,人们在享受丰富物质资源的同时,还承受着激烈的精神压力,往往忧愁思虑而伤肝,出现肝气郁结,进而影响了气机的正常运行,最终导致多种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6]。李老师认为肝主疏泄,在生理条件下,气机升降,脾胃为枢;病理条件下,肝郁化火,上扰神明,肝郁胆失疏泄,肝气横逆犯胃,脾虚木乘,肝郁膀胱气化不利等,均与肝气有关,因此应疏肝和血。气血同源,如影随形,气有所阻,血有所郁,所以调气不忘和血。一般初病在气,以调气为主,久病入络,佐以行血之品。调气和血在吾师立法方药中常常体现。

案 患者,女,60岁,2013年1月20日初诊。患者自诉近2年来每因情志不遂或饮食不慎后出现胃脘部胀满疼痛,有烧心、反酸感,夜间明显,失眠。曾口服奥美拉唑、雷尼替丁等药,病情时轻时重。1周前在兰州某医院胃镜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出血,H P(+)。症见:胃脘部胀痛明显,嗳气频作,烧心,反酸,口干口苦,呃逆,眼睛干涩,心烦失眠,纳差,二便调,舌红苔无,舌面干有裂纹,脉弦细。辨证:肝气郁结,肝胃不和。立法:滋阴疏肝,和胃降逆。药物组成:柴胡12 g,白芍15 g,枳实10 g,黄连10 g,吴茱萸3 g,乌贼骨15 g,浙贝母10 g,五灵脂(包)10 g,制没药6 g,三七粉(冲)5 g,木香(后下)6 g,炒延胡索15 g,川楝子10 g,丹参24 g,远志6 g,酸枣仁20 g,北沙参20 g,麦冬15 g,生地黄15 g,旋覆花(包)10 g,代赭石(先煎)20 g,枸杞子15 g,菊花15 g,甘草6 g。4剂,水煎分服。

2013年1月24日二诊:服用上方4剂后胀痛、反酸、烧灼、纳差减轻,眠可,大便干,仍有心烦,舌质红苔少,脉弦细滑。考虑患者心烦加淡竹叶9 g清心除烦,便干加生大黄(后下)6 g。2013年1月27日三诊:脘腹胀痛、心烦、反酸等症明显减轻,食欲增加,大便正常,仍呃逆,原方去生大黄,呃逆加厚朴10 g、苏子10 g以降逆止呃,守方加减治疗3月余,于2013年5月20日回访,诸症皆除,未曾复发,舌面生苔。

按 人体的气机活动表现为升、降、出、入4种形式,无不与肝气有关,一旦气机失调,气、火、痰、湿、瘀相互为患,遂成顽症痼疾,故应疏肝理气,调畅全身气机,则脏腑功能活动正常[7]。本病肝气郁结化火,肝阴不足,肝失所养,疏泄失常,气郁化火,进而横逆犯胃,致胃脘胀痛,吞酸吐苦。阴虚液耗,津不上承,故咽干,舌红少津。运用一贯煎和左金丸加减以疏肝理气,滋阴降火,调肝和胃,佐以行血活血之品,全方选药既利于疏调肝木,又无伤胃滞脾之弊的药味,随证施治,疗效显著。

3 中西结合,相得益彰

李老师系统学习过中西医理论,长期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工作,能在“西医诊断,中医辨证”的基础上发挥祖国医学优势,治疗疑难重症。

案 马某,男,63岁,2013年1月28日初诊。患者自诉近1周来感冒后出现身热,咳嗽痰多,痰黄,咯痰不利,胸闷、气短、心慌,动则加重,有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口干欲饮,双下肢重度水肿,尿少,食少纳呆,倦怠乏力,颜面唇指紫绀,舌暗苔黄,脉弦细数。既往有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史20余年。心肺听诊:两肺呼吸满布痰鸣音,双肺底闻湿啰音,心尖区闻及双期杂音,主动脉瓣区舒张期泼水音,心律不齐,强弱不等。X线检查提示:球形心,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西医诊断:1)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并肺部感染;心衰Ⅲ度,呼衰Ⅱ度。2)风心病联合瓣膜损害,房颤。中医诊断:喘咳(痰热壅肺,水气凌心)。治以清热化痰,泻肺平喘。药物组成:炙麻黄9 g,杏仁10 g,生石膏(先煎)24 g,赤芍15 g,柴胡12 g,枳实10 g,黄芩10 g,葛根20 g,人参10 g,麦冬15 g,五味子10 g,丹参24 g,降香6 g,生黄芪30 g,玄参12 g,桔梗10 g,鱼腥草15 g,浙贝母10 g,茯苓15 g,白术10 g,桂枝12 g,葶苈子10 g,大枣4枚,甘草6 g。3剂,水煎分服。同时予以西药地高辛、双氢克尿噻、安体舒通,强心利尿,头孢克肟片抗感染治疗。

2013年1月31日二诊,患者自诉,仍有咳喘,加苏子10 g、白芥子10 g、炒莱菔子15 g,以加强泻肺平喘作用。

2014年2月20日三诊,患者自诉诸症明显缓解,给予生脉口服液及强心利尿药维持治疗,2周后病情平稳。

按 慢性复合性心脏病,顽固性心衰,以气短、心悸、水肿、不能平卧为特征,属中医“痰饮”“肺胀”“喘咳”“心悸”等范畴[8-10]。心肺同居上焦,肺主气,心主血,气为血帅,肺朝百脉辅心而行血脉。肺脏脉络瘀阻,心血不能流畅,出现咳嗽、心悸、怔忡等症。外邪侵袭,损伤肺气,肃降失权,水道不调,水湿停聚成水饮,凌心射肺,出现心悸、气短、呼吸困难、紫绀、水肿等症(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危笃,当急用西药强心利尿,抗感染,迅速纠正心衰、呼衰,挽救生命。急则辨证思治,病证结合,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以麻杏石甘汤合生脉饮加减以清热化痰,泻肺平喘,益气养阴。葶苈大枣汤泻肺行水,下气平喘。全方刚柔并济,寒热并用,阴阳并补,泻实补虚。

4 增强疗效,内外兼治

李老师对一些疾病,除辨证施治中药方内服外,喜兼外治,以增强疗效。如黄褐斑,使用白及、白芷6g、白附子6g、白蔹6g、密佗僧3 g,以上药物共研细末,加橄榄油调成糊状,置于密闭容器内备用。睡前用温水清洗面部后,将药物涂于斑上,晨起洗去,每日1次,1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经治疗1个疗程,全部获效。年轻人脂溢性脱发,用苍耳子30 g、明矾15 g、苦参24 g、王不留行60 g水煎外洗。足跟痛脾肾两虚患者,使用当归24 g、川芎30 g、白附子20 g、苏木30 g、麻黄20 g、白芷30 g、鸡血藤50 g、姜黄30 g水煎泡足。男性龟头炎下焦湿热者,局部瘙痒,使用白鲜皮15 g、白花蛇舌草30 g、苦参20 g、黄柏20 g、百部12 g水煎外洗以清利湿热。

案 颜某,女,41岁,2014年9月8日初诊,黄褐斑2年余。患者脸色黯,两面颊及额部黄褐色斑,分布呈对称性,伴有腰困疼,月经量少,小腿浮肿,纳可,二便调,舌质暗淡,苔薄,边有齿痕,舌尖红,脉弦滑,末次月经2014年8月20日。诊为黄褐斑,证属脾肾两虚,热郁血瘀。治以健脾补肾,清热活血。方药:蒲公英24 g,益母草20 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熟地18g,山药20g,山茱萸15g,牡丹皮10 g,茯苓15 g,泽泻12 g,赤芍15 g,怀牛膝15 g,土鳖虫6 g,川芎12 g,当归10 g,丹参20 g,木香(后下)6 g,制首乌20 g。3剂,水煎分服,每日1剂。并辅以白及、白芷、白附子、白蔹各6 g,密佗僧3 g,以上药物共研细末,加橄榄油调成糊状,每日1次外擦。2014年9月11日二诊,患者腰困疼好转,继进原方7剂,2014年9月18日三诊,黄褐斑较前色淡,月经来潮,量较前多,考虑经期,去蒲公英寒凉药,7剂。2周后黄褐斑较前明显变淡,继原方1月,黄褐斑尽除。

按:黄褐斑属于中医“面尘”“肝斑”“黧黑斑”等范畴,[11]。李老师认为本病多为肾虚所致,治宜滋阴补肾。本案患者一派肾阴亏虚象,兼有脾虚,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其中熟地、山茱萸、山药合用,为肾、肝、脾三阴并补,泽泻、牡丹皮、茯苓合用,有抗菌消炎作用,辅以四物汤养血活血,对黄褐斑有治疗作用。辅以外擦药,白及质粘而涩,味苦、甘、涩,寒,外用可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白芷芳香,引药上行,外用燥湿排脓,润肤美白;白附子辛热,温经助阳,疏通血脉;白蔹味苦、辛,性微寒,功能清热解毒,散结止痛,生肌敛疮;密陀僧有消肿杀虫、收敛防腐功效(密陀僧含铅,不宜长期使用)。诸药合用共奏清肝解郁,理气活血,滋水涵木,养血润肤,健脾益胃,利湿消斑之功效。

[1] 中国中医研究院.蒲辅周医疗经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12.

[2] 岑本莲,李民,郑红,等.腹痛患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超声评价[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9,25(3):294-296.

[3] 郑绍军,李馥媛.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型腹痛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信息,2013,30(14):111-112.

[4] 王文文,王 勤,骆韵青.真武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型腹痛37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22(9):542-543.

[5] 程士德.内经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46-152.

[6] 于峥,黄晓华,滕静如,等.“肝失疏泄”的现代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4,38(5):58-62.

[7] 席彩萍.名老中医李永寿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J].甘肃医药,2012,31(2):125-127.

[8] 尚高岗.活血利水法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38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4):697-698.

[9] 禤少敏,吴东南,雷红芳,等.从痰瘀论治慢性肺源性心脏病[J].河南中医,2013(33)9:1391-1392.

[10]郭义然,杨小莲.温阳通脉治痹汤治疗风湿性心脏病43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6):29-30.

[11]王竹风,汪宝军,尉淑卿,等.等疏肝解郁方治疗女性黄褐斑疗效及对性激素水平的影响观察[J].北京中医药,2014,33 (9):683-685.

On Chief Physician LIYongshou's ClinicalExperience

YANG Jiangxia
Rehabilitation Departmentof Gansu Provincial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Lanzhou 730050,China

By analyzing four effective cases,the paper is discussing clinical features of professor Li Yongshou:treating disease from the root cause,emphasizing the tongue and pulse;regulating Qi movement,regulating the liver firstly;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Western,benefiting by associating together;enhancing clinicaleffects,internal and external treatmentand otherselementarily.

clinical features;veteran TCM doctor'sexperience;LIYongshou

R249.5

A

1004-6852(2015)08-0032-03

2015-01-12

杨江霞(1975—),女,硕士学位,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内科常见病的中医诊治。

猜你喜欢
黄褐斑李老师
该得奖的李老师
82例女性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宠物难伺候
舍不得您,李老师
光子嫩肤在黄褐斑中的应用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黄褐斑65例
大光斑1064nmQ开关Nd:YAG激光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研究
李老师的心事
刮痧治疗黄褐斑机理研究
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