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医与吴门医派

2015-02-22 20:39欧阳八四
西部中医药 2015年8期
关键词:医派吴门温病

欧阳八四

苏州市中医医院,江苏 苏州 215009

吴医与吴门医派

欧阳八四

苏州市中医医院,江苏 苏州 215009

以吴文化的兴起梳理吴医产生的客观条件及吴医形成的历史源流,在此基础上,随着吴医温病学派的崛起,探讨具有吴中地区特色的吴门医派形成的历史进程。

吴医;吴门医派;中医流派

吴文化的兴起是吴医产生的客观条件,随着吴医的不断传播,其影响也不断扩大,其后温病学派创立,成为吴门医派学术的核心内容。从吴医到吴门医派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历史发展时期,吴门医派作为独树一帜的中医学术流派,既是吴医的精华,也是“吴中医学甲天下”的根基。

1 吴文化的兴起是吴医产生的基础件

吴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泰伯奔吴之说,《左传》《国语》《史记》《汉书》《论衡》等古籍中有着类似的记载。《论衡》云:“昔泰伯见季历有圣子文王,知太王意欲立之,入吴采药,断发文身,以随吴俗。”泰伯奔吴既是吴国历史的开始,也实现了中原文化与土著的“荆蛮”文化的首次交融,从而产生了吴文化。

公元前514年,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筑起了阖闾大城(即苏州古城的前身),吴国逐渐走向强盛,势力范围扩大到整个江苏南部,后来通过一系列的战争,扩大到浙江北部、淮河以南,现在的江苏省大部、浙江北部、安徽南部都成为吴国的领土。阖闾大城迅速成为当时吴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促进了吴文化的进一步发展[1]。吴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兼收并蓄、取长补短,使吴文化与中原文化之间的差异逐渐消失,并且吴文化没有因为吴国的消亡而消失,而是绵延至今,发展成为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吴文化是由“吴”之地域名称而得,从“勾吴国”到“吴县”,再到平江府,虽历经朝代变更,但吴县的名称与建制一直未有大的变动。“吴文化”,指的是广义上的吴地文化,包括吴国文化的源流及后世吴地文化的发展,甚至还包括吴地文化的传播和影响所及,时间跨度应该是指吴地自有人类开始,直至现今的各种物质、精神的文化创造。

2 吴医的历史源流

从医学史的研究角度来分析,有了人类的活动就会产生一些医学活动,不管这样的活动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吴医也不意外。如果用地域的概念来统领,简而言之,凡是发生在吴地地区的医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吴医。

据史料记载,早在周朝,一些道家兼医家就在吴地制丸炼丹、施济百姓,比如沈羲。晋代葛洪在其著作《神仙传·沈羲》中说:“沈羲者,吴郡人也。学道於蜀中,但能消灾除病,救济百姓,不知服食药物。功德感天,天神识之。”后来汉代的赤松子、负局先生,南北朝的顾欢等人均在吴地活动,以解百姓灾病。

在《苏州府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唐朝有名医纪明,他的学生周广曾任御医,为苏州第一位御医。《明皇杂录》中说到周广的医术时这样写道:“开元中,有名医纪明者,吴人也。尝授秘诀于隐士周广。观人颜色谈笑,便知疾深浅。言之精译,不待诊候。”

南北朝时期,苏州有僧人智聪,精通医术,梁天嘉二年(公元563年),他携《明堂图》《本草经脉经》和《针灸甲乙经》等医药书籍164卷到日本,传授汉方医学及针灸技术,开始了吴医的对外交流。他的后人继承祖业,被日本天皇赐以“和药使主”称号,子孙世袭职位,成为日本最有影响的世医[2]。

元明时期,苏州名医戴思恭、王履、赵良仁等,师承金元四大家之一朱震亨,著有《金匮钩玄》《证治要诀》《丹溪药要》《金匮方衍义》《医经溯洄集》等书,对中医理论多有阐发[3]。葛应雷、葛可久父子吸取刘完素“河间学派”、张元素“易水学派”的成就,善治疑难杂症,享名江南,著有《十药神书》以传世。从此吴医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新时代。

新时代的标志就是吴地医家影响日渐广泛、吴医称谓确定,以及吴门医派的形成。梳理吴门医派的形成,戴思恭为开山之人。与戴思恭同时代的苏州本地医家王仲光“偷艺”戴思恭,终成医学大家,也开创了苏州多名医、多御医、多著述的吴医新局面。吴怀棠在《吴中名医录》序言中说[4]:“由闻名邦国者,饮誉乡里者,有创造发明著书立说而成一代宗师者,有精于脉理,善诊妙治而留范千百医案者,有广注阐解经典者,有专论克治时病者,有精通诸科者,有独善一技者。”

真正使“吴医”广传天下者,是清乾嘉年间的名医唐大烈,代表作是《吴医汇讲》。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5]:“是集,凡属医门佳话,发前人所未发,可以益人学问者,不拘内外女幼各科,无不辑入。”叶天士的《温证论治》、薛生白的《日讲杂记》、杨立方的《读〈伤寒论〉附记》等均全文刊入,吴地医学也进入明清的鼎盛时代,“吴医”也得以为天下人周知。

3 吴门医派的形成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医家类》指出:“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一个医学流派的形成,既要有对经典学术的传承和发扬,又要有新学术的创新和流传,临床的技能必须要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可以用形成的理论指导具体的临床实践。“纵观中医各学派,始发于创新,迭见于群体的继承。”[6]因此,学术思想、人员的有序架构、著作及其影响成了新的医学学术流派形成的三要素。

吴门医派形成的过程中,医家群星璀璨。据《吴中名医录》记载,苏州历代医家有1 200余人,著作500多部,其名医之多,著作之富,是国内任何一个地区都无法比拟的。特别是明清时代,王安道、薛立斋、缪希雍、吴又可、张路玉、叶天士、薛生白、周扬俊、徐灵胎、尤在泾、王洪绪、陆九芝、曹沧洲等著名医家,涵盖了临床各科,临诊技艺可谓登峰造极。然而真正形成吴门医派鲜明学术特点的还是在外感热病创立的温病学说和内伤杂病上的精于辨证论治,特别是温病学术的确立,成了吴门医派区别于其他中医学术流派的重要内涵和灵魂。

温病学说的萌芽应该是元末明初的昆山名医王履,他早年从师朱丹溪,对《内经》《难经》《伤寒论》中有关温暑与伤寒两者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治原则作了深入探究,并汲取河间、东垣、丹溪诸家学说之精要,主张不能以伤寒六经病诸方来通治温暑、时行寒疫、温疟、温疫,而应以清里热为主,强调寒温分治,形成了其独特的学术见解。

明末清初,江南几度出现了传染病大流行,“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用传统的伤寒治法收效甚微。吴又可推究病源,潜心研究,跳出仲景《伤寒论》之条条框框,提出了“戾气学说”,撰写成了全新的《温疫论》一书,奠定了温病学基础。

后来,叶天士通过不断实践,提出了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外感热病的感染途径和传变途径,还根据温病病变的发展,确立了著名的“卫气营血”辨证施治纲领,著《温热论》。在具体诊疗上创立了“察舌”“验齿”“辨斑疹”等一系列适用于温病的独特诊法。他在杂病诊治方面,补充了李东垣《脾胃论》详于脾而略于胃的不足,主张养胃阴,特别是提出久病入络的新观点和新方法。

至此,不仅形成了温病学说从病因病机到辨证施治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已完备,确立了以苏州为中心的温病学派的学术地位,更重要的是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医学术流派——吴门医派,它既是吴医的精华,也是“吴中医学甲天下”的根基。

[1] 华润龄.吴门医派[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30.

[2] 张孝芳.吴门医派的渊源及拓展[J].江苏中医药,2003,24 (4):49-51.

[3] 陆治平,陈超.吴门医派之源、涵、流刍议[J].环球中医药, 2010,3(6):458-460.

[4] 俞志高.吴中名医录[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3:1.

[5] 唐笠山.吴医汇讲.[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凡例.

[6] 孟庆云.论中医学派[J].医学与哲学,1998,19(8):432.

W u'sMedicineand W u'sMedicalSchool

OUYANG Basi
Wu'sMedical Academy of Suzhou Municipality TCM Hospital,Suzhou 215009,China

Objective conditions and historicalorigins of ofWu'smedicinewere collected in the angle ofWu culture rise,as schoolof seasonal febrile disease developed,historical progress ofWu'smedical schoolwhich showed the featuresofWuZhong districtwasdiscussed.

Wu'smedicine;Wu'smedicalschool;TCM school

R249

A

1004-6852(2015)08-0035-02

2014-10-25

欧阳八四(1964—)男,主任中医师、教授。研究方向:针灸临床及中医学术流派研究。

猜你喜欢
医派吴门温病
古物晨列所:吴门画派的创始人
山阳医派宗师吴鞠通
传承孟河医派 弘扬国医精髓
基于温病古籍的寒疫辨治规律分析
吴门画院师生书画作品联展开幕
孟河医派三大家及传人档案追踪
学诗3
端 砚
参与式教学法在温病学教学中的应用
留学生温病学教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