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阳法在慢性疾病中的运用

2015-02-23 11:47曹红霞俞小艳梁改琴
西部中医药 2015年3期
关键词:温阳阳气慢性病

曹红霞,俞小艳,梁改琴

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

温阳法在慢性疾病中的运用

曹红霞,俞小艳,梁改琴

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

从理论基础、病机特点、名老中医运用温阳法的经验及温阳法在慢性病中的应用4方面入手探讨八法之一温阳法在慢性疾病中的应用,指出慢性病虚实夹杂,根本病机在于阳气衰微,命门之火不足,治当以温阳为法。

慢性疾病;温阳法;名老中医

温阳:治法,温法之一,是用温热性质的方药祛除寒邪和温复阳气的一种治法,主要用于中焦虚寒、亡阳欲脱、寒凝经脉等证,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寒者热之”“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原则立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胃肠疾病等)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且具有难治愈、易复发的特点,已成为临床工作的难题。由于阴阳互根,阳生阴长,慢性病日久易阴伤气耗,阴损及阳,因此治疗时应根据慢性病病机特点,时时顾护阳气。

1 理论基础

阳气是指人体内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气;具有温煦气化、推动血行之功,有温养全身组织、维护脏腑功能活动的作用,是生命的根本动力,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1]指出了阳气之用,人体的生命活动全赖阳气之充。《黄帝内经》提出的“损者益之”“劳者温之”“虚者补之”等理论成为后世医家治疗虚劳的基本原则,为后世治疗虚证奠定了基础。

东汉张仲景认为“诸虚不足”是虚劳的基本病因,形成了一整套温阳祛寒的方药,如小建中汤、附子汤、真武汤等;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将温阳法贯穿于五脏病的治疗中,肝病治疗注重通络活血,暖肝散结;心病治疗贯穿“温心阳,益心气”于诸法方药之中;脾病治疗温阳健脾与清热祛湿有机结合;肺病重在温宣肺道、肃降肺气;肾病始终强调“温”字,温肾壮阳,温补精血等[2]。后世医家将张仲景以温补五脏阳气为精要的学术思想指导下的温阳法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各类慢性病及疑难杂症中;宋代严用和强调肾中“真阳”“真火”对于维持脾胃正常功能的重要性。他提出“补脾不如补肾”对后世学术发展有一定影响;李东垣认为脾胃损伤必然导致元气不足而产生各种疾病,指出“脾胃之气既伤,元气不能充也,而诸病之所由生也”[3],为此创用补中益气汤以甘温补中升阳法调治众多疾病,为温阳法注入新的内容;明代医家张景岳“扶阳不忘补阴”的学术经验是温阳法的创新。重视温补,强调命门及真阴真阳的重要性,提出“阳非有余,阴亦不足”,把阴阳,精气与命门理论有机联系起来,使命门学说渐趋完整。基于阴阳互根的原理,提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4]。

历代医家重视顾护人体阳气的学术思想,所创制的一系列具有“温阳”作用的代表方剂,对后世临床运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2 病机特点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由于慢性病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久病体虚,引起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运行不畅,阻滞而发为胃痛;脾阳不足,则寒自内生,胃失温养,导致虚寒胃痛;久病体虚,脾胃虚弱,耗伤气血,导致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升,血虚则清窍失养,发为高血压;久病体虚,心阳不足,气血运行不畅,阴寒凝滞,痹阻脉络,发为冠心病;由于阴阳互根,阳生阴长,若病程日久,阴伤气耗,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俱虚,发为糖尿病;肾为先天之本,藏真阴而寓真阳,肾阳不足,必损伤心阳,心主血脉及主藏神功能失常,气血逆乱,发为老年痴呆症。其中以肾阳虚及脾阳虚较为多见。

慢性疾病常虚实夹杂,错综复杂,日久病及多个脏腑,脏腑之间又可相互影响,久之,脏腑功能逐渐衰退,表现出虚的现象,探其原因,根本在于阳气衰,命门之火不足。中医学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互生,阳气虚弱,造成多脏腑功能失常,导致诸多疾病的发生。因此在疾病治疗中,尤其是慢性病的治疗更应注重顾护阳气。

3 名老中医运用温阳法经验

历代医家尤其重视阳气的重要性,如徐小圃[5]认为阳气在生理状态下是全身的动力,在病理状态下是抗病的主力,尤其在慢性疾病中尤为重要,因此在治疗慢性疾病时必须处处顾护阳气;邓铁涛[5]老先生认为心力衰竭“非独心也,五脏皆可致心衰。”心脾失调会产生痰瘀等病理产物,心阳亏虚为本,治则调补心脾气血为主;颜德馨[5]老教授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推崇“阳微阴弦”的观点,认为温运阳气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法则;俞小艳[5]在临床上重视温热扶阳的治疗法则,认为“气足则抗能旺盛,阳和则抗力滋生”,故其临证多用麻、桂、附、姜,尤其擅长运用以附子为主的温热峻剂,故有“祝附子”之称等,历代诸多医家均善于运用温阳法治疗疑难症、慢性病症,并在具体辨治疾病的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4 温阳法在慢性病中的运用

现代临床广泛运用温阳法于内、外、妇、儿、五官科等疾病中,尤其在慢性病中的运用,如运用温阳法治疗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肿瘤等,效果显著。

4.1 消渴病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6-7]。其发病率高,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中医论治消渴病多以阴虚燥热立论,故滋阴清热为其治疗大法。而从肾虚着手,用温阳法治疗者较少。汉代张仲景首创肾气丸补肾温阳治疗消渴病,开创温阳法治疗消渴病的先河。消渴日久,或治不得法,或失治误治等,使阴津愈耗,阴伤耗气,因此阴损及阳是肾消的基本病机和最终发展趋势。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温阳药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降血脂、调节免疫、抗凝、抗血栓等[8],这些作用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不少医家运用温阳法治疗糖尿病,并且取得了一定效果[9]。甘肃名中医裴正学[9]用桂附八味补肾填精,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刘胜利[9]运用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汤加减温阳化浊,和胃止呕,治疗脾阳虚弱,浊阴上逆之上消;应用丁萸理中汤加减温中和胃,降逆止呕,治疗胃寒气逆之中消;应用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温肾助阳,活血化瘀,化气行水,治疗肾阳虚衰,肾络瘀结,水湿泛滥之下消。

4.2 高血压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长期可造成心、脑、肾等的损害,致残和致死率极高。中医认为本病多从阴虚阳亢、气滞血瘀、肝肾阴虚等辨证论治。但因高血压属慢性疾病,服药时间较长,长期服用祛邪之剂有伤正之弊。因而治疗时着重从肾虚入手,益肾助阳,以调节人之阴阳,使之平衡;孙伯青[10]治疗某患者患高血压病5年,常年头晕、头昏,初诊头晕隐痛,间有短暂感觉障碍,时有恶心欲吐,心悸胸闷,口干,纳谷不香,大便稀溏,舌淡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缓,血压175/100mm H g (1mm H g=0.133 k P a)。治以温阳化饮,方选真武汤加味:生白术15 g,云茯苓l O g,泽泻30 g,川桂枝l O g,制附子(先煎)10 g,杭白芍l O g,生姜1O g。二诊呕恶胸闷显除,头晕心悸好转。原方加枸杞子、山茱萸各15 g。三诊头晕、隐痛、目眩大为好转,大便趋于正常。用桂附地黄汤加当归、鸡血藤,复查血压125/90mm H g。本例属肝肾不足,水饮内阻证,水饮不化,阳气难通,阴精安能得复。故调治以温阳化饮治其标,待症状缓解后即补益肝肾以固本。

4.3 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妇女健康。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有一定优势。慢性盆腔炎多有阳气不足,一方面盆腔炎缠绵不愈,血瘀、寒凝或湿滞均为阴邪,易伤人体之阳气;另一方面疾病迁延,正虚邪恋,阳虚无力抗邪。但究其根本,大多有阳虚的病机,治疗时应顾护阳气。药理学证明附子[11]不但可直接抑制致炎因素导致的炎症反应,还可对抗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炎症损伤、炎症产物的清除等多个免疫过程的影响,间接起到抗炎和止痛的作用。

综上所述,以温扶阳气为宗旨治疗慢性病的相关方药,均能在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的有关病症治疗中显示其实际的应用价值,以冀对中医临床各种独特治法引起重视。

[1] 佚名.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5.

[2] 陈华章.试论《千金方》中肺脏病的治疗特点[J].中医药通报,2010,9(1):34-35.

[3] 李东垣.脾胃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

[4] 张景岳.景岳全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650.

[5] 俞小艳.温阳法历史沿革及其现代临床运用[D].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2008.

[6] 范宗慧.温肾健脾法治疗糖尿病心得[J].西部中医药,2012,25(9):43-44.

[7] 王肃.从《温病条辨》看化湿止渴法在糖尿病中的应用[J].河北中医,2012,34(6):911-912.

[8] 蔡永敏.温阳法在治疗糖尿病中的重要意义[J].辽宁中医杂志,2002,10(5):126.

[9] 胡荫奇,韩永刚.名老中医治疗糖尿病经验[M].北京:军事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4.

[10]许铭.孙伯青教授应用温阳法调治老年病举隅[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1):124-125.

[11]吴克红,唐力英,王祝举,等.附子的化学和生物活性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研究,2014,20(2):212-220.

On App lication of Yang-warm ing M ethod on Patientsw ith Chronic D iseases

CAO Hongxia,YU Xiaoyan,LIANGGaiqin
Gansu Hospital of Chinese Medicine,Lanzhou 730050,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oretical basis,pathogenesis,the famous doctors'experiences of usingYang-warming method and the application of Yang-warming method in treating chronic diseases,the applying situation of Yang-warmingmethod,one of eightmethods in TCM,in chronic diseaseswere explor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ssential pathogenesis for chronic diseases of mixture type of sufficiency and insufficiency is declination of Yang-Qi and deficiency of M ingmen fire and its treatment should focus on themethod of warm ing Yang.

chronic diseases;Yang-warmingmethod;clinicalapplication

R249

B

1004-6852(2015)03-0115-03

2014-10-28

曹红霞(1969—),女,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老年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猜你喜欢
温阳阳气慢性病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在老年人慢性病控制中的应用
晚睡晚起“双杀”阳气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藿芪温阳丸醇提部分提取工艺的优化
逆转慢性病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慢性病候选人!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
吴氏温阳助减汤治疗甲减的临床研究
早上洗澡伤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