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侧后纵隔巨大神经鞘瘤1例

2015-02-24 02:32程坤鹏,张强,于海翔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核分裂鞘瘤右肺

右侧后纵隔巨大神经鞘瘤1例

程坤鹏1,张强2,于海翔1,韩振国1,林凤武1*

(1.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吉林 长春130033;2.吉林大学第四医院)

1临床资料

患者谢某,男,66岁。因“胸闷、气短1年余”于2013年5月9日就诊于我院。患者无发热、盗汗,无咳嗽咳痰。查体:气管偏向左侧,右肺呼吸音减弱,左肺呼吸音增强。进一步行胸部CT检查提示:双侧胸廓对称,纵隔及气管向左侧移位,右肺体积变小,右侧纵隔内见巨大类椭圆形软组织密度影,边缘光滑,其内密度不均匀,可见片状低密度影及弧形、点状钙化灶,并可见分隔,右侧胸腔后方见弧形水样密度影(图 1)。入院后完善术前相关检查,于2013年5月14日静脉吸入复合麻醉下行右侧纵隔肿物切除术。术中探查:右胸腔膜样粘连,肿物位于右胸腔后上部,大小约20 cm×15 cm,质软,有波动,根部位于后纵隔,第2、3脊柱旁沟处。右肺上叶受压实变。决定行肿物切除,上叶切除术。术后病理镜下所见:肿瘤细胞形态呈梭形,交织状或者条索状排列,细胞密度较高,核分裂像少见(图 2)。免疫组化提示:S-100强阳性,Desmin、SMA、CD34、HMB45、CD21及CD35均为阴性。病理诊断为:纵隔神经鞘瘤。由于肿瘤巨大,切除创面大,出血较多,术后给予积极输血补液及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恢复良好,于术后第10天出院。出院后随访1年,复查胸部CT,未见复发或转移。

图1胸部CT提示右侧纵隔内见巨大类椭圆形软组织密度影,边缘光滑,其内密度不均匀,可见片状低密度影及弧形、点状钙化灶,并可见分隔。

图2镜下所见肿瘤细胞形态呈梭形,交织状或者条索状排列,细胞密度较高,核分裂像少见。

2讨论

纵隔神经鞘瘤是一种位于后纵隔的神经源性肿瘤,镜下可分为细胞性神经鞘瘤、丛状神经鞘瘤、黑色素性神经鞘瘤、良性腺性神经鞘瘤、假腺性神经鞘瘤、神经母细胞瘤样神经

鞘瘤等,Woodruff 等人[1]于1981年首次报道了1例细胞性神经鞘瘤。纵隔的各种肿瘤中约有12%-39%的为神经源性,其中90%发生于后纵隔,并且95%的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为神经鞘瘤[2-4]。纵隔神经源性肿瘤一般起源于神经鞘细胞、副神经节细胞或者神经节细胞[2]。除了极少数为恶性外,绝大部分纵隔神经源性的肿瘤都为良性。纵隔神经鞘瘤起源于神经鞘的施旺细胞瘤,并且外在压迫相应神经。神经鞘瘤一般呈分叶状,包裹在球囊被膜腔内,生长缓慢,恶变率较低[5]。男女均可发病,主要见于30至40岁中青年。本例中神经鞘瘤十分巨大,几乎占满整个右侧胸腔,是一种较为罕见的情形。

纵隔良性神经鞘瘤早期一般无明显症状,随着肿瘤生长,会出现相应的压迫表现,如胸闷、气短,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膈神经麻痹,霍纳综合征等。胸部CT上表现为界限清楚的分叶状的低密度均质影,对比可稍有增强,无钙化灶。纵隔MRI上,肿瘤在T1加权像上呈现低至中度信号强度,在T2加权像上呈现中到高度信号强度。MRI对了解神经鞘瘤对临近结构的侵犯有所帮助[6]。

肉眼所见,纵隔神经鞘瘤是包裹在球囊被膜腔内肿块,依附于神经外膜生长,可发生囊变性。镜下肿瘤细胞形态呈梭形,交织状或者条索状排列,细胞密度较高,核分裂像少见。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S-100强阳性[7,8]。

治疗上,手术根治性切除是首先,并且预后较好[5]。即使是恶性神经鞘瘤,行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也可达到75%[9]。因此,手术根治性切除是目前神经鞘瘤最有效的方法。在实际临床中,应根据病人的条件采取合适的手术方法,瘤体较小时,可通过胸腔镜下切除,瘤体较大时,无法在胸腔镜下切除时,后外侧开胸仍然是必须的。

参考文献:

[1] Woodruff JM,Godwin TA,Erlandson RA,et al.Cellular schwannoma:a variety of schwannoma sometimes mistaken for a malignant tumor[J].Am J Surg Pathol,1981,5(8):733.

[2]Whooley BP,Urschel JD,Antkowiak JG,et al.Primary tumors of the mediastinum [J].J Surg Oncol,1999,70:95.

[3]Benjamin SP,McCornack LJ,Effer DB,et al.Primary tumors of the mediastinum[J].Chest,1972,62:297.

[4]Reeder LB.Neurogenic tumors of the mediastinum [J].Semin Thorac Cardiovasc Surg,2000,12:261.

[5]Fierro N,D’Ermo G,Di Cola G and et al.Posterior mediastinalschwannoma [J].Asian Cardiovasc Thorac Ann,2003,11:72.

[6]Hayasaka K,Tanaka Y,Soeda S,et al.MR findings in primary retroperitoneal schwannoma [J].Actaradiol,1999,40:78.

[7]Marchevsky AM.Mediastinal tumors of peripheral nervoussystem Origin [J].Semin Diagn Pathol,1999,16:65.

[8]Knight DM,Birch R,Pringle J.Benign solitary schwannomas:a review of 234 cases [J].J Bone Joint Surg Br,2007,89:382.

[9]冯阳阳,李海亮,郝银春,等.31例恶性神经鞘瘤的疗效与预后因素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2,34(12):1290.

收稿日期:(2014-05-16)

文章编号:1007-4287(2015)04-0683-02

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核分裂鞘瘤右肺
卵巢核分裂象活跃的富于细胞性纤维瘤4 例临床病理分析
吉非替尼通过促进H3K27甲基化水平抑制恶性周围神经鞘瘤细胞的增殖
卵巢核分裂象活跃的富于细胞性纤维瘤5例临床病理观察
广泛期小细胞肺癌合并肺腺癌1例
选择性肺叶切除治疗同侧多发结核病灶一例
鼻腔、鼻窦神经鞘瘤1例
单孔胸腔镜下右肺上叶单仓血管组合处理法在肺癌手术中的应用和体会△
丛状神经鞘瘤
51例子宫平滑肌肿瘤病理诊断标准的探讨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