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体育俱乐部经营发展的策略研究①

2015-02-26 08:25褚楠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山西太原030031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17期
关键词:俱乐部体育教学

褚楠(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山西太原 030031)

关于高校体育俱乐部经营发展的策略研究①

褚楠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山西太原030031)

摘 要:我国从进行教育改革至今尝试了许多新颖先进的教学方法,每一个教育机制也顺应时代需求进行变化改进。高校体育俱乐部正是教育改革下的产物,事实证明,高校体育俱乐部在投入教育工作中也取得了良好积极的成果。通过总结多年教育经验结合新时代的教育方向,该文就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经营情况与发展方向策略做了如下研究。

关键词:高校改革体育俱乐部经营发展策略

我国提出让体育走社会化、产业化的战略口号后,体育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一环,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出现是顺应市场潮流的产物。高校体育俱乐部不仅是教育改革下适应于现代教育工作的一种教学方式,同时也具有庞大的消费人群和潜在的市场利益。高校俱乐部经营不仅推翻旧有体育教学模式,以学生兴趣为基础,打造终身学习,体育锻炼与提升道德品质为一体这样新式教学模式。更从中开发出具有市场潜力及社会利益的经营方式和发展策略。

1 体育俱乐部在高校实施的必要性

体育是困扰我国很多学生的问题之一,背书多过跑步的现象导致学生身体素质普遍较差,提高身体素质是学校和教师不能忽视的任务。身体素质的训练和知识的储备相同,需要仔细了解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再根据个人所能接受的方式进行训练。具有针对性的训练方式正是体育俱乐部存在的主要作用。首先,体育俱乐部运用科学的方式将每一个同学的自身需求与体育相结合,原有的身体基础上强化技术水平;其次,体育俱乐部进入高校不单是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身体素质,更主要培养学生爱运动、会运动的体育意识;再次,体育俱乐部将学习与娱乐“零隔阂”相容,让学生在学习体育,锻炼身体的同时也能学到有趣的课外活动和实践,把体育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最后,体育俱乐部的设立也正是响应了教育改革的宗旨,让学生成为主体,选择学生喜欢的运动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从而真正达到身体素质与知识水平、道德认知的一起提升。

1.1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

高校体育俱乐部是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资源参加的一个团体,学生在参加之初就对所参加俱乐部的体育运动有很高的兴趣,并且很多学生还有一定的本项目的运动基础,有很高的意愿参加俱乐部所组织的与该项目相关的体育活动,体育俱乐部在组织各种活动中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好的开展各项活动,多数能够良好的运动,定期的组织这种活动。俱乐部成员在参加这种有规律的活动过程中就无意识的形成一种定期参加俱乐部运动的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养成定期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

1.2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高校体育俱乐部使学生对于本身的兴趣爱好和相关项目的运动技能得到很高的强化,体育俱乐部会长期周期性的组织各种活动,学生在这种长期的活动过程中,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健身价值、运动机理、运动技巧、运动规则、组织形式都有一个比较全面了解,对运动项目有了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并且在自身的训练过程中,自身的技能水平也有较大的提高。随着理论知识和自身技能的不断提高,对多参与的体育运动项目也有了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也能够较为轻松、熟练的跟团队里的人员相互配合,更能够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乐趣。在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逐步强化学生对此项体育运动的兴趣,在学生参加工作后,也会将这种兴趣爱好延续下去,自觉、主动的参加相关的体育活动,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奠定了基础。

1.3提高学生体育理论和技能水平

参加俱乐部为学生的营造了一个很好体育项目的学习和训练环境,首先,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体育课程的按计划规定的课时时间、地点的限制,他吸引学生在业余时间灵活的参与相关的体育活动,把体育教学与实践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的过程,学生能够在团体项目活动中找到自身适合的位置,找到自身的价值所在,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其次,在俱乐部内部不乏有理论素养高深和技能高超之人,尤其是一些高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和锻炼,在理论和技能上都有较高的素养,这些人员将可以作为俱乐部成员的骨干,在组织活动、知识培训、运动训练、体育竞赛等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可以有效带动俱乐部自我良性运作,不但降低教师和教练员的工作压力,而且由于同龄人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且相处时间较长,在相处过程中,耳濡目染,学生受到俱乐部内部学习、训练等环境的影响,对体育项目的学习与训练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

图1 高校体育俱乐部运行机制关系

1.4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

高校体育俱乐部可以看作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团体,并且有较高的自治权,参与人员能够有一定的自我主导性,可以决定俱乐部的各项活动,在组织活动中内部人员需要相应的分工合作,大家共同经营,每个人在其中都可以发回自身的价值。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学生直接相互沟通交流,逐渐学会了与他人合作、配合的方式方法,并逐渐能够在其中游刃有余的发挥自身的作用,提高了学生

的自信心,社交能力得到提高。

2 高校体育俱乐部得天独厚的经营优势

2.1庞大的消费者与浓厚的体育人文条件

有人曾做过调查,在我国就单单普通高校经不完全统计学生已增加了1700万人,还不算各类其它高校学生数目。这是一个庞大的数目,也是一个庞大且固定性较强的消费群体。众多高校都建立在人口众多的城市里,学校周边的人口也是规模巨大的潜在消费者。消费者众多且密集成为经营体育俱乐部最好的条件之一。加上高校浓厚的学习氛围及锻炼意识强烈,先决的体育人文条件让高校成为体育俱乐部经营的首选。

2.2体育场馆多,体育设施齐全

高校体育场馆众多,这些体育场馆都是以学生及教师日常的休闲和体育活动为主,不仅设施完善而且质量有保证。这些高校的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除过正常的教学和主要的活动之外空闲时间较多。同时,学校还要花大笔的钱维护、修缮场馆,不仅浪费金钱同时也浪费资源。体育俱乐部的设立让这些长时间空闲的体育馆对外开放,不仅能最大力度利用资源,同时还可获得经济利益。

2.3先天优秀师资力量

能够在高校任职的教师都是高学历、高素质的优秀人才。高校任职的体育教师拥有丰富的体育教学经验。专业优秀的教师可以在俱乐部中担任专业的教练、培训人员,同时也能担任场馆及设施的维护维护,是俱乐部日常管理的优秀人才。

2.4高校体育俱乐部本身优势

高校体育俱乐部本身就具有适应市场和教育的双重优势。体育俱乐部采用会员制,具有长期性、专业性,培养体育锻炼的意识;将高校不常使用的场馆设施及人力资源合理的安排投入使用,弥补校外群众体育活动场馆少的尴尬局面,也是体育学习与休闲娱乐相辅相成的完美结合。

3 发展高校体育俱乐部对策探究

3.1制定科学且符合实际教学情况的目标

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离不开“实际”,从实际出发制定符合学生本身及高校体育开展情况的教学目标,是体育俱乐部发展的首要条件。在开展体育俱乐部教程时应注意的是,虽然这种方式与传统教学目标相比性质有所不同,但在教学过程中依然要将一般高校体育课程的基础目标规划到体育俱乐部的教学中,要时刻记得,新颖的教学方式离不开传统教学的基础;结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制定的教学计划,需要体育教师与学生深入交流,根据每一位学生不同的体育学习情况、不同的专业来制定合理科学的目标;目标的确定就需要教师的执行,体育俱乐部的教学目标与传统体育教学相比更加专业、新颖、科学,这就要求每一位体育教师改变固有的教学形式、教授内容采用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方式方法等。

3.2建立健全体育俱乐部可行性运行组织机制

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提出是我国教育改革重要的成果之一,体育俱乐部不仅让高校体育课程成为一种轻松、科学的教学方式,也培养着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高校体育俱乐部一面是学生教学;一面作为商品市场的衍生物,根据市场与消费者进行调整经营。这也就意味着体育俱乐部的建立仍然会存有许多问题,存在着组织机构的不健全,运行制度的不完善等。作为新兴的体育教学的形式,体育俱乐部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有制度、可行性高的运行机制。下图1就是完整的高校体育俱乐部运行机制关系,通过图表不难发现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每一个环节和关系都以高校俱乐部联盟为中心,由俱乐部联盟为原点放射开就形成了内部和外部的俱乐部运行和组织机制。一般高校、各体育协会等为外部,体育联盟、俱乐部等为内部。只有内部外部的组织机构共同协作,合理分工才能建立起完整的体育俱乐部运行机制,这个建立的运行机制才具有可行性。

3.3明确高校体育俱乐部职能定位

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建立除了考虑是否适合教学,还应探讨是否适合市场发展。体育俱乐部离不开正确的经营,在经营过程时能够对其进行正确的职能定位是先决条件。高校体育俱乐部无外乎本职和社会职能,所谓“本职”就是指本身的基本职能,作为高校教学的一部分,为学生提供合理的教学方案和科学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锻炼的体育意识,提升学生整体身体素质。在“本职”之外,发挥学校的资源与人力优势,进行重新整合,投入社会中让全民可以有地方有指导的进行健身、运动,这就是它的社会职能。在本职工作做好后,通过完善的运行机制与健全的规定制度,进行俱乐部经营发展,为学校和社会创造经济利益也是高校俱乐部的职能之一。正确定位高校体育俱乐部工作职能,为俱乐部的发展提供了方向。

3.4高校自身加强管理力度与配合度

体育俱乐部的经营发展与教学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多方组织的共同努力,其中各个高校本身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管理作用。体育俱乐部的基本职能是在体育教学上,高校体育教学只靠校体育一个部门是无法发展。需要高校管理者对体育教学有足够的重视,而体育教师的重要职责则就是使体育教学引起管理者的注重,从而能加大调控宏观方面的力度,体育教师也要将工作运用到实际当中,与管理者一起完善制度,成为高校体育俱乐部坚实的保障。

在经营高校体育俱乐部时高校教师与管理者也要和经营者、服务业处理好关系,提高自身配合度,让体育俱乐部的工作能顺利开展。如:明确级别制度;领导和员工的工作合作能力;对俱乐部经营人员、培训人员等晋升考核制度都会在体育教学及经营中有重要的影响,高校的配合度也是俱乐部能够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

3.5注意建立健全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约束机制

只重视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管理工作是不够的,一个组织的顺利运行除了要具备科学的管理制度,落实科学的管理活动之外,还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约束机制来做保证,这一点对于高校体育俱乐部来说亦是如此。因此,要想实现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注意建立健全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约束机制。

在建立健全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约束机制时,可以从外部约束机制和内容约束机制两个层面入手:其中,高校体育俱乐部应具备一定的外部约束机制。对于高校体育俱乐部来说,由于其要接受所在高校以及大学生体育协会的指导和管理,因此,这是其所具备的外部约束机制之一。而如果高校体育俱乐部以团体会员的名义加入了单项运动协会或是大众体育协会,其也要受到协会的指导和监督,这也是其外部约束机制之一。另外,高校体育俱乐部还要具备一定的内部约束机制。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内部约束机制,主要指的是俱乐部应接受所有会员的监督,而且所有的会员都享有对俱乐部各项工作进行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在建立健全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约束机制时,一定要注意内部约束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以尽可能的促进高校体育俱乐部的良性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在探究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经营发展时,从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必要性、经营条件、发展对策三个方面阐述,发现高校体育俱乐部在教育改革中对体育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学生的实际身体、专业情况出发,科学合理的制定体育学习计划,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提升学生整体身体素质。通过确立目标和职能、大力调控以及体育教师的不懈努力,高校体育俱乐部也正在朝着从科学化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瞻,杜俐.对我国职业篮球俱乐部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000(4):88-92.

[2]骆秉全,张连民.北京市商业体育俱乐部消费行为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4):29-31.

[3]陆强毅.北京市儿童少年业余游泳俱乐部发展现状与改革思路[D].北京体育大学,2004.

[4]卢兆振,许弘.未来高校体育俱乐部组织和运作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123-125.

[5]苏海永,卫志强.上海市杨浦区部分社区体育俱乐部运作的现状调查分析与研究[C]//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2007.

作者简介:①褚楠(1978,8—),女,汉,山西太原人,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体育系教师,讲师,主从事体育人文研究方向。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6(b)-0144-02

猜你喜欢
俱乐部体育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我们的“体育梦”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