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保护剂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及对血清SOD、MDA、NSE的影响

2015-03-05 06:19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辽宁锦州200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年16期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生化指标依达拉奉

刘 霄 裴 琦(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锦州 200)

神经保护剂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及对血清SOD、MDA、NSE的影响

刘霄裴琦1
(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辽宁锦州121001)

〔摘要〕目的探讨比较不同神经保护剂治疗前后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各项指标变化的相关性。方法纳入TIA患者用CT或MRI确诊138例病例,分为依达拉奉组(n=47)例、尼莫地平组(n=46)和对照组(n= 45)例,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复方丹参注射液、控制血压、调整血糖和胆固醇指标常规治疗,依达拉奉组和尼莫地平组在此基础上分别应用不同神经保护剂治疗。分别测定治疗前、治疗后7 d和14 d SOD、MDA及NSE,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SO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两组14 d的SOD水平显著高于7 d的SOD水平,但依达拉奉组7 d和14 d的SOD水平与尼莫地平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MD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依达拉奉组7 d和14 d的MDA水平均低于尼莫地平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SE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依达拉奉组7 d和14 d的NSE水平均低于尼莫地平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个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可见两种神经保护剂均可改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神经功能,但依达拉奉效果要好于尼莫地平(P<0.05)。结论①依达拉奉和尼莫地平均可使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清各项指标有所改善,可降低血清MDA,提高SOD活力,减少脂质过氧化物产生,减轻自由基介导的毒性,增加抗氧化能力。②依达拉奉和尼莫地平可以明显改善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NSE含量,促进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③依达拉奉临床疗效好于尼莫地平组,早期应用神经保护剂治疗TIA能有效控制发作频率,减少缺血造成的脑损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神经保护剂;依达拉奉;尼莫地平;生化指标

1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呼吸内科

第一作者:刘霄(1984-),女,硕士,住院医师,主要从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研究。

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病初期应用神经保护剂可降低神经功能损伤和梗死发生率〔1,2〕。目前神经保护剂种类繁多,主要分为钙通道阻滞剂、钙通道调节剂、谷氨酸释放抑制剂、γ-氨基丁酸(GABA)受体激动剂、自由基清除剂、抗细胞间黏附分子抗体、神经保护和营养药物等,但常规途径治疗脑缺血性损伤的神经保护药物效果均并不理想。新型脑保护剂通过不同机制作用于缺血性脑损伤的多个环节,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3〕。缺血性脑损伤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只有联合使用作用于不同机制的脑保护剂、阻断其级联反应才可能取得更好疗效。本文探讨TIA发作时血清指标的变化以及神经保护剂的保护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首次入我院的TIA患者138例,男68例,年龄49~78〔平均(64.3±9.0)〕岁,女70例,年龄52~75〔平均(64.2±7.5)〕岁,随机分成研究组(1)、研究组(2)和对照组。三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既往史等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入选标准:①年龄50~70岁,性别不限。②突然发病,神经功能缺损不呈进展性和扩展性。发作时间短暂,一般持续15 min,不超过1 h。③所有患者均经头颅MRI检查证实无脑梗死、脑出血、脑肿瘤等疾病。

排除标准:①入院前1个月内服用过影响血脂、血黏水平的药物者,脑梗死患者。②有糖尿病、冠心病、精神相关疾病病史者。③昏迷、生命体征不平稳、有严重肺心肝肾疾病者。④表现为发作性肢体抽搐或感觉异常,持续时间仅数秒至数分钟,脑电图多有典型改变的局部癫痫患者。⑤发作性眩晕,呕吐,但持续时间较长,多超过24 h。⑥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⑦非自愿参加本次研究者。

表1 三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情况比较

1.2药物干预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100 mg口服,1次/d;复方丹参注射液10 ml,加入0.9%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次/d;控制血压、调整血糖和胆固醇指标常规治疗。依达拉奉组在此基础上应用依达拉奉30 mg,加入0.9%生理盐水100 ml中静脉滴注,30 min内滴完,2次/d。尼莫地平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尼莫地平40 mg,3次/d,口服。三组疗程均为14 d。观察期间允许使用调控血压、控制脑水肿、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对症药物。

1.3实验室检查在治疗前、后,治疗后7、14 d分别于空腹状态下抽取肘静脉血4 ml,室温下静置30~40 min,然后离心3 000 r/min,分离血清于-40℃冰箱中保存待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测定采用Misra Hp光化学扩增法。试剂盒由上海天呈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仪器使用721型比色仪。血清MDA:采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比色法测定,试剂盒由南京建成生物工程公司提供。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试剂盒由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1.5软件,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2 结果

2.1三组患者治疗前后SOD水平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SOD水平相近(P>0.05),两治疗组治疗后SO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依达拉奉组7、14 d的SOD水平与尼莫地平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 各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SOD水平比较(±s,U/ml)

表2 各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SOD水平比较(±s,U/ml)

与治疗前比较: 1) P<0.05;与对照组比较: 2) P<0.05

组别  治疗前  干预后7 d  干预后14 d依达拉奉组(n=47) 83.24±10.58 96.27±11.361) 2)106.56±12.451) 2)尼莫地平组(n=46) 82.67±11.16 94.84±11.471) 2)107.23±11.211) 2)对照组(n=45)  83.33±10.24  87.96±10.731) 92.67±10.891)

2.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MDA水平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MDA水平相近(P>0.05)。两组治疗后MD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依达拉奉组7、14 d的MDA水平均低于尼莫地平组(P<0.05)。见表3。

表3 各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MDA水平比较(±s,nmol/ml)

表3 各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MDA水平比较(±s,nmol/ml)

与治疗前比较: 1) P<0.05;各组间比较: 2) P<0.05;下表同

组别  治疗前  干预后24 h  干预后7 d依达拉奉组(n=47)  8.59±1.55  7.31±1.131) 6.15±1.011) 2)尼莫地平组(n=46)  8.61±1.48  8.27±1.021) 7.86±1.241) 2)对照组(n=45)  8.57±1.10  8.35±1.08  8.31±1.231) 2)

2.3三组患者治疗前后NSE水平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NSE水平相近(P>0.05)。两组治疗后NSE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依达拉奉组7、14 d的NSE水平均低于尼莫地平组(P<0.05)。见表4。

表4 各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NSE水平比较(±s,μg/L)

表4 各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NSE水平比较(±s,μg/L)

组别  治疗前  干预后7 d  干预后14 d依达拉奉组(n=47)  19.63±2.64  13.23±1.711) 2)9.86±1.431) 2)尼莫地平组(n=46)  20.26±2.54  17.02±1.841) 2)13.81±1.171) 2)对照组(n=45)  20.18±2.95  21.75±2.462) 23.91±2.522)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TIA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还存在分歧和争论,多数学者认为TIA是一种多病因的综合征,患者多存在全身大动脉,尤其是主动脉和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其反复发作的症状主要和脑内小动脉的微小栓塞有关,也可能和血流动力学异常、血液成分变化有关〔4〕。本病多在高血压动脉硬化的病因基础上,一种或多种触发因素作用,使脑小动脉闭塞缺血而发生症状。之后,如果微栓子解体或者移向远端,或者血管痉挛缓解、侧支循环及时建立,症状就会消失。这一阶段时间持续的长短是人为定义的,但缺血时间过长,脑部出现或大或小的梗死病灶后,就不应该再称为TIA。

神经保护药物主要作用于脑缺血引发的细胞毒性机制,早期给予神经保护剂治疗能明显控制TIA发作率及发作后造成的神经功能损伤,预防脑梗死发生,且有临床治疗价值。国外临床试验证实早期应用大剂量的依达拉奉能明显降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病死率,促进脑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远期生活质量。依达拉奉作为一种新型的自由基清除剂和神经保护剂,可有效改善急性期脑梗死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5〕。多年来对急性TIA的治疗药物开发利用一直是大众关注热点,但许多药物由于局限于针对某个单一的病理缓解,因此疗效不够理想,本研究发现,依达拉奉和尼莫地平均是良好的神经保护剂,均能有效改善短暂性脑缺血的神经功能和血清各项指标,且依达拉奉组要好于尼莫地平组。由于依达拉奉属酚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自由基清除作用,因此对具有酮-烯醇互变异构体的多数化合物可进行更深入研究〔6,7〕。开发脑保护剂联合应用的组成、应用时机及早期如何恰当联合应用脑保护药物等,将是未来脑保护剂的研究发展方向〔8〕。

4 参考文献

1宋林敬,吕晓红.脂肪保护性因子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4; 31(10) : 956-8.

2南京军区学医院,南京大学医学院等.第十届国际脑血管病高峰论坛会议纪要〔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4; 27(7) : F0002.

3王艳飞,王凤娟,刘亚宁,等.以缺血性脑血管病形式起病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 17(19) : 67-8.

4贾建平,崔丽英,王伟.神经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71-83.

5叶达林,杨萍.64排头颈联合CTA在脑血管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 17(12) : 81-2.

6王雪娇,王野成,房莉,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颅内血管因素相关性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 34(11) : 2969.

7徐鹏,何飞,王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血清胱抑素C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性探讨〔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4; 19 (4) : 271-2.

8翁睿光,章剑剑,汪琳,等.全脑缺血-再灌注对老年鼠海马区细胞凋亡与神经再生的影响〔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4; 23 (6) : 501-5.

〔2014-11-15修回〕

(编辑袁左鸣)

通讯作者:裴琦(1984-),男,硕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临床内科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R74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5) 16-4525-02;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5.16.045

猜你喜欢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生化指标依达拉奉
依达拉奉对短暂性脑缺血的干预效果观察
浅析血塞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早期血浆置换对重症高脂血症性胰腺炎患者的生化指标及预后的影响
疏血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分析
血栓通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效果观察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技术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研究
血液标本存放时间对生化检验结果影响的分析
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新生儿窒息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及并发症观察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期诊断的生化指标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