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互动研究述评与展望

2015-03-14 05:21孙晓波骆温平
关键词:货主交易成本外包

孙晓波,骆温平

(上海海事大学物流研究中心,上海 201306)

国外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互动研究述评与展望

孙晓波,骆温平

(上海海事大学物流研究中心,上海 201306)

有关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互动方面的研究,在国际上已有较多的成果。以国外关于物流外包关系的文献为综述对象,在Emerald、ScienceDirect、EBSCO、Web of Science四个数据库中查找文献,时间节点选为1990年到现在,从研究视角、第三方物流界定的动态演化、互动研究的主要因素和主要基础理论四个方面构建分析框架,以双边关系的形成、发展的全过程为主线,综述双边关系研究变量的一般性逻辑结构,分析双边关系形成、发展等每个阶段的特点,提出核心理论与辅助理论相结合的理论研究框架,并展望未来的研究空间。

国外;第三方物流企业;制造企业;企业互动

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联动的起始点是制造企业的物流外包,由此本文以与物流外包相关的词为主要的主题词,查找1990年到现在的文献,筛选标准为:(1)双边/多边视角研究物流外包的文献;(2)单边视角研究双方间关系的文献。搜索结果如表1所示,最终确定文献84篇,其中第三方物流(3PL)企业视角研究双边关系的文献15篇,制造企业视角研究双边关系的文献27篇,双边/多边视角研究物流外包的文献42篇。本文将分别从研究视角、第三方物流界定的动态演化、互动研究的主要因素和互动研究的主要基础理论四个方面,述评国外文献中关于3PL企业与制造企业互动的研究,并提出研究展望。

一、研究视角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研究物流外包关系和企业互动的文献主要采用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两种方法,其他方法包括仿真优化、归纳描述和演绎描述等,所占比重较小。单边视角和多边视角文献所使用的主要方法所占比例有较大差异,单边视角下研究的文献大多采用实证方法(制造企业视角51.85%,物流企业视角53.33%),双边视角下研究的文献大多采用案例分析方法(52.38%),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视角下采用各种研究方法的文献数量及占比

二、第三方物流界定的动态演化

从20世纪80年代物流外包的兴起到现今,已有多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界定第三方物流(3PL),不同的定义强调的侧重点各有不同。第三方物流是指利用外部物流服务提供商运营传统上由组织自行运营的物流操作业务,包括整个物流流程或有选择性部分物流活动[1-4],是物流服务提供商为了客户的收益提供至少包括基本仓储和运输的管理与运营活动[5]。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被认为是供应链成员企业的支持性组织[6],支持性成员企业只是为供应链中的主要成员企业提供资源、知识或设备[7]。3PL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企业外包往往只选择外包标准化、规范化的物流运作,随着双方的发展和企业新的诉求的驱动(货主企业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专注核心业务等,3PL参与运作增值服务、提高自身资产利用率等),货主企业有把更为复杂的物流活动外包的动力,同时3PL企业具备参与高端运营的能力(很多时候并未被货主企业所使用),3PL企业有积极主动参与合作的意愿。现有文献更多是从单边角度(货主企业)研究企业外包(外包决策[1,8-9]、伙伴选择[5,10-11]、外包收益[12-14]等),而从双边角度(货主企业和3PL企业)研究的文献较少[15-18](参考物流外包的综述文献,选择双边视角研究的只占很小的比例(6%[19]、27%[20])),3PL与货主企业合作的深化和3PL主动性的增强,使得双边关系具有演进性、动态性的特点。货主企业单边角度关注物流外包的单个阶段或整个过程,其结论的得出必然是建立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假设之上[21],只考虑企业自身的运营而忽视双边关系的双向性和整体性,由此得出结论的可信性和对实际的意义将大打折扣,采取双边角度进行研究,在整体优化和双边关系本质的把握上将更为有效。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有必要在已有的对3PL的理解基础上,考虑双边关系的互动和不断演进的特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对3PL的界定进行补充和扩展:(1)双边联动的研究视角;(2)动态协调物流运营以匹配双方的调整;(3)长期互惠的双赢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三、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互动研究的主要因素

研究物流外包关系的模型可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在每一个阶段,学者们都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研究变量/影响因素。

Lambert等(1999)[7]强调关系组建的主要驱动变量(资产/成本效率)、催化变量(文化的相融性)、主要的构成因素(联合计划与控制)和关系产出成果(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和竞争优势);Van Laarhoven等(1994)[2]通过对同一样本双边关系的纵向比较研究,提出驱动因素主要有成本/投资、服务/质量、战略柔性、核心竞争力(注:排序为重要性顺序),并发现驱动因素不具有动态性,关系产出因素包括成本降低、客户服务水平提高、获取竞争优势;Stank等(1997)[9]提出外包关系形成的积极促进变量(资产专用性等)和消极抑制变量(交易成本和行业结构因素);Chapman等(2003)[22]、Panayides(2007)[23]提出组织学习是合作关系成功的先决条件因素;Knemeyer等(2005)[24]提出关系属性(资产专用性和沟通)对合作关系产出因素的影响;Golicic等(2006)[25]提出关系类型(紧密程度)对合作关系产出因素的影响;Halldorsson等(2004)[26]提出主要的产出变量(新的竞争优势和创新)和先决条件因素(信息公开和知识、技能共享);Moore等(1999)[27]认为货主企业和3PL之间高水平的平等、承诺、信任是双方建立有效的双边关系的基础。

已有文献无论从哪一个阶段开始或同时以几个阶段的变量作为研究对象,均很少考虑到关系的动态特点,双边关系的动态性决定了变量逻辑关系具有动态性的特点,由此无论以哪一位置为起点,反馈机制都是必要的,以更好地修正和调整整个系统[20]。双边联动关系的动态性还反映在同一变量所处关系类型和阶段位置的不同,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强或弱化,也就是说,企业间合作之初的决策指标与当时的战略相契合,合作的深化使得最初的决策指标可能成为阻碍合作关系发展的障碍,需要进行动态的调整。

综上分析,得出变量间一般性的逻辑关系,可用图1表示。

图1 变量间一般性的逻辑关系

四、互动研究的主要基础理论

关于物流外包的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20,28-29],现有研究多集中于案例研究[30]和实证研究[31],理论基础薄弱,双边视角下的理论分析更加离散不系统,货主企业和3PL企业的主要关注点不同,双边角度分析所应用的理论将存在不同的理论视角,例如:货主企业主要关注成本和核心竞争力,应用交易成本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分析物流外包;3PL企业关注资产利用率,应用范围经济理论和规模经济理论分析物流业务运作。研究货主企业与物流服务提供商的互动过程,货主企业和3PL企业所应用的理论不一致,理论结合就显得尤为必要。

在研究物流外包的文献中,经济类文献倾向于采用交易成本理论[32]、契约理论[33]、委托代理理论[15,34],管理类文献多选取资源基础理论[35]和核心竞争力视角[26],但若仅从经济理论或管理理论视角研究物流外包,会忽视外包主体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不利于揭示外包的实质以指导企业实践。近年来,从社会交互理论视角来解释外包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27,36]。双边角度分析物流外包采用单一理论很难有效地解释整个过程,多个理论相结合的方法为很多学者所使用。

Halldorsson等(2004)[26]应用交易成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网络分析理论研究货主企业与3PL之间的关系;Rudolf等(2011)[32]应用交易成本理论和关系营销理论研究物流服务提供商对客户的适应以取得外包关系的成功;Gulbrandsen等(2009)[35]应用交易成本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通过案例研究物流外包决策问题;Kim等(2009)[30]应用交易成本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通过案例研究分析双边各自构建跨组织关系的因素;Steven等(2009)[31]以交易成本理论和社会交互理论为基础,开展实证研究;Gadde等(2009)[37]采用工业网络模型从整体上分析物流外包,得出货主企业和物流服务提供商互动的加强能够提高外包绩效的结论;Moore等(1999)[27]以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研究发现有效的双边关系与货主企业和3PL之间高水平的平等、承诺、信任相关;Knemeyer等(2003,2004,2005)[24,38-39]将市场营销理论引入合作关系分析的理论框架中;Kern等(2000)[36]将社会交互理论引入合作关系分析的理论框架中;Cox(1996)[40]应用核心能力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结合物流外包的整合程度,将物流外包分成四种类型:市场交易、客户定制、联合物流解决方案、内部物流解决方案。

综观现有文献对物流外包的研究,应用最为广泛的理论有资源基础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社会交互理论。

资源基础理论: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是资源的集合,企业要具有竞争优势,其资源需具有一系列的特性:有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和非替代性。企业物流外包即弥补企业物流资源的不足,物流作业涉及企业的多个环节,货主企业与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密切合作可以进一步提升货主企业资源的竞争优势特性。

交易成本理论:科斯在1937年首次提出交易成本理论,认为市场和企业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手段,成本决定某项活动是在企业内部进行还是外包。威廉姆森进一步发展了交易成本理论,提出影响交易成本的原因是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机会主义行为受三个变量的影响: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交易的频率。企业所需的物流资产专用性低则交易成本低,反之,高资产专用性会提高物流服务供应商机会主义行为的概率,导致交易成本提高。此外,交易成本还与交易的不确定性正相关。物流外包是介于市场与公司内部之间的一种组织形态,是企业对成本权衡的结果,即交易成本的大小决定了企业与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关系模式。

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认为企业在专业化的过程中,将业务交给他人完成,会产生目标冲突和信息不对称。为了规避由此带来的风险,需设计适当的委托代理合同以协调和激励双方行为,双边视角下研究货主企业与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关系具动态性,双方的目标一致情形和信息对称情况不断变化。

社会交互理论:社会交互理论是以经济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社会学理论,它是用来描述由心理学和经济学衍生出来的人的行为和行为动机的心理学命题,跨组织的交互理论认为,成功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交互行为。组织关系的走向依赖于过去的合作关系质量[41],外包可以使参与者进行资源交换,外包关系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

资源基础理论限于分析企业内部资源对外部资源的依赖程度;交易成本理论不局限于资源的依赖程度,而是权衡资源的属性;交互理论强调双方形成承诺、互惠的社会交互关系后,交易关系才可能免于交易的风险而保持持久,企业与物流服务提供商才能最终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委托代理理论分析双边互动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和目标冲突出现的情况,随着双方各自的变化,合作程度和合作范围不断演变,出现“信息对称→信息不对称→信息对称……”和“互动双方目标一致→目标冲突→目标一致……”的循环。

物流外包互动关系形成、发展的不同阶段,都需要同时应用多个理论分析才能更加全面、具体,如图2(根据文献[15,20,23-29,31-38,40,41]等整理)所示。图中:TCE(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为交易成本理论;PA(principal agent theory)为委托代理理论;SE(social exchange theory)为社会交互理论;RBV(resource-based view)为资源基础理论;OT(other theories)为其他理论。

决策阶段:决策阶段货主企业结合自身资源状况及物流运作对企业的重要性程度和物流市场的竞争情况,辨别企业的物流外包需求,3PL企业考虑资产专用性和范围经济。据此,交易成本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为许多学者在这一阶段使用。

设计阶段:双边视角下分析物流外包的设计,是一个动态交互的过程,货主企业与3PL企业充分沟通以寻求最佳合作。同时,要面对信息不对称和目标冲突的情况,这一阶段交易成本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是使用最为广泛的理论。

实施阶段:在物流外包实施阶段,技术、信息以及适应过程非常重要[41]。此外,为规避信息不对称和目标冲突,需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激励,这一阶段,委托代理理论应用较多。最近,社会交互理论和学习理论也受到学者们的重视。

评估反馈:过去合作关系的质量决定组织关系的继续或中断,双方通过对彼此的评估及双方双向反馈,进一步强化信任和承诺,同时涉及正式合同的修订和企业内、外部资源的重新权衡,这一阶段社会交互理论是研究人员分析应用的主要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的应用也较多。

每一个阶段有不同的理论结合使用作为主要的分析基础,并辅以相关的理论,不同的理论应用会导致双边关系的不同走向,同时其他理论的辅助作用也非常关键,不可或缺,有效的理论结合有助于从多个方面分析问题,更好地理解过去的实际并指导未来的实践。

图2 物流外包互动关系形成发展不同阶段所应用的理论

五、研究展望

随着物流企业的发展和其他行业的企业进入物流行业(如金融、IT、咨询,详细论述请参阅文献[12,42]),物流行业所能提供的增值服务范围进一步拓宽,实际上3PL企业已经开始为货主企业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并且更多地参与企业的运营,但货主企业对物流服务提供商所提供的服务的观念仍停留在之前的运作层面上,将其当成传统的业务型操作[5],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的互动程度低、主动性差,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本文认为研究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互动,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进一步深入:(1)动态性视角:互动关系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涉及的研究变量/因素具有动态性,需不断地依据组织内、外部环境及双边关系的变化进行反馈与修正。(2)理论结合应用的进一步扩展:除了本文所提到的资源基础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社会交互理论以外,还有很多理论(包括最近为学者较多提及的市场营销理论、网络理论、演化博弈理论、学习理论等)应用于研究物流外包的关系上,理论的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物流外包关系的动态性和整体性。(3)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的变化:物流外包的动态性涉及双方组织结构的变化和员工心理的变化,未来的研究可细化物流外包的不同程度和不同阶段对双方组织结构和相关员工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对物流外包程度和关系的反作用。(4)多边视角即供应链视角和网络视角:双边视角的选取只考查了物流服务提供商与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的联动,没有考虑与供应链网络中其他成员的联动,进一步的工作可将视角选取为3PL与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以及上、下游企业的联动即多边联动,进而拓展到与整个供应链网络联动的研究。(5)环境因素:现有文献很少考虑宏观环境(PEST: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企业层面的微观环境(主要有企业规模、合作时长、双方权力等)对双方企业互动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应重视外部宏观环境和企业内部、企业之间微观环境对双方关系和互动行为以及路径的作用。(6)纵向研究:关于物流外包的纵向研究较少(Robert Lied;乔治亚理工大学),双边或多边视角下的纵向研究还没有,未来可以尝试从双边/多边视角对物流外包进行纵向研究。

[1]BAGCHI P K,VIRUM H.Logistical alliances:Trends and prospects in integrating Europe[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1998,19(1):191-213.

[2]VAN L P,SHARMAN G.Logistics alliances:The European experience[J].The McKinsey Quarterly,1994(1):39-49.

[3]LIEB R C.The use of third-party logistics services by large American manufacturers[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1992,13(2):29-42.

[4]MURPHY P R,POIST R F.Third-party logistics usage:An assessment of propositions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J].Transportation Journal,1998,37(4):26-35.

[5]VAN L P,BERGLUND M,PETERS M.Third party logistics in Europe-Five years late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2000,30(5):425-442.

[6]BASK A H.Relationships between 3PL providers and members of supply chains-A strategic perspective[J].Journal of Business and Industrial Marketing,2001,16(6):470-486.

[7]LAMBERT D M,EMMELHAINZ M A,GARDNER J T.Building successful logistics partnerships[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1999,20(1):165-181.

[8]BOLUMOLE Y A.The supply chain role of third-party logistics provid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2001,12(2):87-102.

[9]STANK T P,DAUGHERTY P J.The impact of operating environment on the formation of co-operative logistics relationship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Part E,1997,33(1):53-65.

[10]BHATNAGAR R,VISWANATHAN S.Re-engineering global supply chains:Alliances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global logistics service provid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2000,30(1):13-34.

[11]CANIЁLS M,ROELEVELD A.Power and dependence perspectives on outsourcing decisions[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09,27(6):402-417.

[12]BERGLUND M,VAN L P.SHARMAN G,et al.Third party logistics:Is there a futu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1999,10(1):59-70.

[13]BOYSON S,CORSI T,DRESNER M E,et al.Managing effective 3PL relationships:What does it take?[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1999,21(1):73-100.

[14]LIEB R,KENDRICK S.The use of third party logistics services by large American manufacturers,the 2002 survey[J].Supply Chain Forum: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2,3(2):2-11.

[15]LOGAN M S.Using agency theory to design successful outsourcing relationship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2000,11(2):21-32.

[16]MURPHY P R,POIST R F.Third-party logistics:Some user versus provider perspectives[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2000,21(1):121-133.

[17]STANK T P,GOLDSBY T J,VICKERY S K,et al.Logistics service performance:Estimating its influence on market share[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2003,24(I):27-55.

[18]VICKERY S K C,DROGE T P,STANK T J,et al.The performance implications of media richness in a business-to-business service environment:Direct versus indirect effects[J].Management Science,2004,50(8):1106-1119.

[19]MALONI M J,CARTER C R.Opportunities for research in third-party logistics[J].Transportation Journal,2006,45(2):23-38.

[20]SELVIARIDIS K,SPRING M.Third party logistics:A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2007,18(1):125-150.

[21]SELVIARIDIS K,SPRING M.The dynamics of business service exchanges:Insights from logistics outsourcing[J].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2010,16(3):171-184.

[22]CHAPMAN R L,SOOSAY C,KARDAMPULLY J.Innovation in logistics services and the new business model:A conceptual framework[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2003,33(7):630-650.

[23]PANAYIDES P M.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on relationship orientation,logistics service effectiveness and performance[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7,36(1):68-80.

[24]KNEMEYER A M,MURPHY P R.Exploring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relationship characteristics and customer attributes on the outcomes of 3PL arrangements[J].Transportation Journal,2005,44(1):5-19.

[25]GOLICIC S L,MENTZER J T.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relationship magnitude[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2006,27(1):81-108.

[26]HALLDORSSON A,SKJØTT-LARSEN T.Developing logistics competences through third party logistics relationship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2004,24(2):192-206.

[27]MOORE K R,CUNNINGHAM W A.Social exchange behaviour in logistics relationships:A shipper perspectiv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1999,29(2):103-121.

[28]MARASCO A.Third party logistics: A literature review[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8,113(1):127-147.

[29]MENTZER J T, MIN S,BOBBITT M.Toward a unified theory of logistic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2004,34(8):606-627.

[30]KIM K,PARK S,RYOO S,et al.Inter-organizational cooperation in buyer-supplier relationships:Both perspective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9,63(8):863-869.

[31]STEVEN S,WONG Yinyee,LIU Weiping.Asset specificity roles in interfirm cooperation:Reducing opportunistic behavior or increasing cooperative behavior?[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9,62(11):1214-1219.

[32]RUDOLF O L,NIKOLAI K,RAHEL K H.Customer-specific adaptation by providers and their perception of 3PL-relationship succes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2011,41(9):822-838.

[33]HOFENK D,SCHIPPER R,SEMEIJN J,et al.The influence of contractual and relational factor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rd party logistics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2011,17(3):167-175.

[34]WHIPPLE J M,ROH J.Agency theory and quality fade in buyer-supplier relationship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2010,21(3):338-352.

[35]GULBRANDSEN B,SANDVIK K,HAUGLAND S.Antecedents of vertical integration: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and resource based explanations[J].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2009,15(2):89-102.

[36]KERN T, WILLCOCKS L.Explor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sourcing relationships:Theory and practice[J].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2000(9):320-350.

[37]GADDE L E,HULTHEN K.Improving logistics outsourcing through increasing buyer-provider interaction[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9,38(6):633-640.

[38]KNEMEYER A M,CORSI T M,MURPHY P R.Logistics outsourcing relationships:Customer perspective[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2003,24(1):77-109.

[39]KNEMEYER A M,MURPHY P R.Evaluat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ird-party logistics arrangements:A relationship marketing perspective[J].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04,40(1):35-51.

[40]COX A.Relational competence and strategic procurement management[J].European 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1996,2(1):57-70.

[41]HALLDORSSON A,SKJØTT-LARSEN T.Dynamics of relationship governance in TPL arrangements-A dyadic perspectiv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2006,36(7):490-506.

[42]HERTZ S,ALFREDSSON M.Strategic development of TPL provider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3,32(2):139-149.

2014-09-1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3AJY010);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ycx2013047)

孙晓波(1980-),男,博士研究生;E-mail:380257679@qq.com

1671-7031(2015)01-0035-06

F253

A

猜你喜欢
货主交易成本外包
论“互联网+”时代档案服务外包的问题与策略
具有交易成本的证券投资组合策略的选择
具有交易成本的证券投资组合策略的选择
交易成本对西藏青稞种植农户纵向协作选择行为的影响
融合感知差异的货代和货主选择行为异质性揭示
试论工程采购合同谈判中的交易成本
当萌宠遇到二货主人
货主联盟双子座
业务外包在“慕课”中运用的分析
开展铁路电务设备维护外包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