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类院校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对策研究

2015-03-15 00:57王弟丽
北极光 2015年9期
关键词:外语类宗教信仰信仰

文/王弟丽

一、对外语类院校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进行研究的意义

20世纪后半叶,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使世界各民族、各文化间发生碰撞,当代人类的生存与信仰也随着全球化进程发生着改变。教育部《关于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地区宗教干扰学校教育问题的意见》中规定:宗教不得干预教育。中国学生从进入学校教育起就在接受无神论教育,要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唯物主义者。而宗教信仰则与之相反,进行的是有神论教育,把神灵与上帝作为崇拜的对象,占据哲学派别中与唯物主义完全对立的唯心主义阵营。但令人担忧的是,在本应是唯物主义殿堂的大学校园里却充斥着宗教的影子,有部分大学生对宗教盲目的朝拜,尤其是外语类专业的学生因其自身的特殊性,更易受宗教思想的影响。因此,在系统研究外语类院校、外语专业及涉外相关专业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基础上,分析影响此类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具体因素,提出符合实际、可操作的对策,为外语类院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效的方法,使外语类高校的工作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改进。

一方面,把宗教信仰的宽泛领域细化到大学生宗教信仰、外语类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具体领域,具体深化和发展宗教信仰理论,使理论研究向纵深化发展。另一方面,以外语类院校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和价值取向作为研究对象,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外语类人才,使其在对外交往中树立中国的国家形象。

二、加强外语类院校大学生宗教信仰教育的对策

宗教虽在变化,却无法改变其非理性、非科学的唯心本质,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主义社会仍有存在土壤。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栋梁,思想走向关乎国家命运,所以,高校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阵地的作用,树立正确观点,坚定立场,正确处理九五后大学生中目前存在的宗教信仰问题,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第一,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树立正确的宗教观。首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尤其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在理解世界物质性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学到的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认识、改造世界,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从而真正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无神论观点,同唯心主义划清界限。其次,开设与宗教相关的选修课或讲座。人都是有好奇心的,越遮掩越好奇,当我们主动揭开宗教的神秘面纱,从正面介绍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起源、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问题,并认真解读当前我国仍存在宗教的原因,及对宗教政策与态度等,使大学生对宗教有理性认识,能正确理解党宗教政策精神实质。

第二,针对外语类院校的特点,加强对“外”的管理和引导。因外语类院校各专业学生受“外”在因素影响较多,所以在进行信仰引导过程中,就必须加强对“外”在因素的管理与控制。首先是外籍教师和留学生,明确提出,尊重对方的信仰,可以把宗教作为一种文化进行讲解,但不能喧宾夺主,进行宗教信仰宣传;其次,在对外学习、工作过程中而遇到的宗教问题,所依靠的仍然是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靠学生自身的分辨力与控制力;最后,对“入乡随俗”,所采取的态度,仍来自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尊重为主,而要坚定自身的信仰。“外”在因素,通过各种方式、途径影响学生,而学生只有对宗教本质有明确的认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就能在外事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处理好宗教信仰问题。

第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我国社会正处于激荡改革过程中,各种社会问题带给大学生沉重的压力感,部分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或厌学厌世的负面情绪。因此,建立学工、心理健康中心、思政课教师“三位一体”的心理辅导体系和心理咨询体系。该体系通过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等手段了解学生;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活动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通过心理健康讲座、座谈会等形式预防和缓解学生心理问题。所以,可以更有针对性的了解信教学生和对宗教存在模糊认识的学生的心理与动向,关注这些学生的情况,随时把握动态,以帮助更多的大学生处理好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第四,尊重信教学生的信仰选择,依法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事物的管理。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决定,有其存在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也按照一定规律产生、发展和灭亡。只要条件存在,宗教就存在,因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及宗教思想虽与我们所主张的意识形态相违背,但也将长期存在。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作为公民的大学生则具备信仰宗教的自由,但大学生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公民,他们肩负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任,所以,他们的政治素养对于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更为重要。大多大学生进行宗教信仰更多的是精神寄托,仅是信仰问题,而非政治问题,即使是外语类院校的大学生,受外来的影响比别的院校学生多,但他们的信仰仍属意识形态问题,基本上不涉及政治。所以,对于不涉及政治的宗教信仰,必须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选择,不能强迫信教学生脱离宗教信仰。但从学校的教育功能看,必须提醒大学生他们所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引导他们的行为与社会主义社会相一致。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以尊重学生的宗教信仰为前提展开,引导学生把思想的全部注意力放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以自身发展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中。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和打击校园内外各种非法的宗教活动,以预防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渗透,离间大学生信教者与党和政府关系。

在宗教的挑战中,外语类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本学院学生的特点,从实际出发,高举科学大旗,引导青年学子走出蒙昧信仰的精神陷阱,在外事交往活动中,展现出中国人的脊梁,明确自己对国家的责任,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责任。

[1]卓新平主编:宗教与当代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1月

[2]唐晓峰摘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宗教[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注: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外语类院校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合同号:吉教科文合字(2014)第638号。

猜你喜欢
外语类宗教信仰信仰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外语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青岛工学院应用实践小学期为例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外语类院校全口径PGT英语学习模式研究报告
构建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分析
建立高校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西佛东渐宗教信仰对六朝人面纹瓦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