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在重大对外事件中的失误

2015-03-16 11:43周家洪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陈国问鼎诸侯国

周家洪

(长江大学 文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楚庄王在位期间的对外重大事件有:楚庄王八年观兵周疆、问鼎周使,楚庄王十六年灭陈之后又复陈,楚庄王十七年赦郑,楚庄王十七年邲之战等。总体上看,在这些对外重大事件中,楚庄王表现不错,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失误。

一、观兵问鼎事件中的失误

观兵问鼎是楚庄王在位期间发生的第一件重大对外事件。一般的研究者都津津乐道于楚庄王的观兵问鼎,认为这体现了楚庄王的霸气,但我们若辩证地分析,就会发现,楚庄王在这件事上明显地存在诸多失误。

其一,如果楚庄王不想灭西周的话,那么,楚庄王此次观兵问鼎,可以理解为只是示威性的武装游行。其问鼎之轻重大小,并非如周定王、王孙满和其他人所理解的那样,暗寓取代周朝之意,而真的只是因为其出于无知或好奇,想了解鼎的相关情况。如果是这样,那楚庄王做事就太过于草率轻浮和不知轻重了,因为其行为是对周天子的亵渎、冒犯和威胁。故此,清人有言:“春秋大患在楚”,“(楚庄王)罪莫大于观兵问鼎”。[1]其二,如果楚庄王观兵问鼎的目的在于灭西周,那么,其目的一旦为王孙满挑明后,其将反倒不好意思再去攻打西周。如此一来,楚庄王就有着因事前考虑不周全而轻易改变主意的失误。如果楚庄王本来想灭西周,按照常规,楚庄王及其大臣事前应该把各种可能,尤其是显而易见的可能,包括王孙满的这种应对都想清楚,拿出应对措施再行动。这样在行动过程中,才不至于因别人的几句话就改变决定。如果这次楚庄王只是因为王孙满的一番话就轻易改变了主意,那楚庄王也太容易受别人的影响,太没主见了,缺乏按照既定计划坚定不移地去执行的品质。其三,楚庄王观兵问鼎的本意如果在灭西周,但却因忌惮周王为天子,西周是天下共主,若攻打西周,会引致诸侯救援,引发楚国与北方诸侯国的全面战争,从而放弃攻打西周的话,那么,楚庄王就因缺乏对这个问题的透彻分析而显得胆小,因而错失了灭周良机。首先,楚庄王是完全可以灭西周的。西周的实力与一个普通的小诸侯国没有区别,而楚庄王时期的楚国,是当时各诸侯国中最为强大的。因此,如果楚庄王想灭掉西周,而且已做了充分的准备的话,他是可以借观兵问鼎之机,迅速灭掉西周的。其次,楚庄王也没必要过分害怕灭周时诸侯国的救援。当诸侯来救时,能打就打,打不赢就退回楚国。至于诸侯进而讨伐楚国,而楚国又没有把握能赢得胜利这个问题,则是楚庄王想得太严重了,因为诸侯国虽然肯定会来救,但晋、齐、秦等都怕强大的楚国,没有哪国会为周损失自己的实力,更何况晋、齐、秦也希望灭掉周。即便这些国家真心来救,以楚国当时的实力,只要准备充分,打败救援之军也是有可能的。楚庄王在位期间,其他大国能与楚争霸的只有晋国,可晋襄公少弱,灵公昏暴,下及成、景,皆守成之君,不足以言霸。中原其他各国内乱频繁,郑灵公、陈灵公和郑昭公先后被杀,中原大地没有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能与楚庄王相抗衡,而南方吴越则羽毛未丰。因此,楚庄王根本不用害怕诸侯国的救援。事实上,周朝最终也是被秦国灭掉的。秦国可以灭亡周朝,那么楚国也可以。因此,如果楚庄王是因为忌惮诸侯,害怕楚国打不赢各诸侯国,从而错失了灭周良机的话,则表明楚庄王对当时的形势缺乏正确的判断力。

二、赦郑、复陈和释宋事件中的失误

赦郑、复陈和释宋,也是楚庄王在位期间发生的重大对外事件。楚庄王在多次讨伐郑、陈、宋三国后,在终于有机会灭掉郑、陈、宋时,却意外地赦郑、复陈、释宋,因而错失了灭掉郑、陈、宋的大好时机。

郑国夹在楚国和晋国之间。自楚文王以来,楚国就一直与晋(三家分晋后主要是魏国)争夺郑国,只是以前一直没有绝对的实力和把握灭掉郑国。到了楚庄王时代,楚国终于有了这种实力。据《左传》记载,楚庄王在位期间,几乎年年出兵,先后六次伐郑。最后一次,楚庄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终于打得郑国穷困至极,郑襄公被迫肉袒牵羊前来投降。可楚庄王在千辛万苦付出了巨大代价,终于有可能灭掉郑国时,却莫名其妙地以“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庸可几乎”的理由,赦免了郑国。

陈国也是楚国自楚成王以来一直与晋国争夺的对象。自楚庄王的父亲楚穆王死后,陈国一直追随晋国,与楚国作对。楚庄王清除各种障碍,使楚国强大起来后,就开始讨伐陈国。据《左转》记载,从公元前604年(楚庄王十年)到公元前600年(楚庄王十四年),陈被迫两次与楚媾和,一次因不媾和而受到楚的攻击。公元前598年(楚庄王十六年),楚庄王终于借口夏征舒弑其君而率军灭陈,将其设为楚国的一个县。可惜楚庄王却因听了申叔时的谏言,旋即恢复陈国。楚庄王尽管因此博得了好的名声,可却使楚国失去了得到陈国而带来的实惠。

宋襄公时,宋国势正盛,故其与楚成王发生了直接冲突。公元前638年,爆发楚宋泓之战。此次大战中,宋军大败,宋襄公本人也被射伤而死,宋国从此退出了争霸的历史舞台。从此以后,宋国也成为楚国与晋国、齐国争夺的对象。楚庄王时期,晋、宋之臣服与否,是其称霸的重要标志。故楚庄王平群蛮百濮后,即于公元前608年(楚庄王六年),与晋争夺宋国,并大败晋军。第二年,楚又命郑伐宋,宋军又败。其后,楚庄王重点打击陈、郑,将宋暂置一旁,而宋则坚定地附晋。公元前598年(楚庄王十六年),楚庄王以陈、郑已服,形势对己有利,命左尹子重攻宋,自己也前往前线声援。邲之战后,楚庄王率军攻萧时,宋竟然与蔡国军队相救。萧溃,宋又参加了晋等国的清丘之盟。会盟之后,宋即讨伐附楚的陈国,公然与楚国为敌。楚庄王为了彻底降服宋国,在邲之战后,把矛头指向了宋国。公元前596年(楚庄王十八年),楚庄王亲领军攻宋。第二年,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后,楚庄王决定派申舟出使齐国,指示申舟“无假道于宋”,向宋国挑衅,以此试探宋人的态度,但宋国执政华元竟杀了申舟。楚庄王获此消息后大怒,于公元前595年(楚庄王十九年)九月,亲率大军攻宋。宋国君臣惊恐。宋景公不敢与楚交战,就派大夫解扬诡称晋军即至,坚不降楚。公元前594年5月,楚庄王采纳申叔时的“筑室,反耕者”之计,降服宋国。宋降后,楚庄王与宋结盟,释围罢兵而回。楚庄王围宋,前后达九个月之久,晋国始终不敢出兵,足见其时楚国实力之强大。

以上就是楚庄王赦郑、复陈和释宋事件的大致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存在巨大的失误。

首先,为了使这三个国家臣服,自楚文王以来,楚国无数次对这三个国家用兵,有时基本上连年要对其中一国或者两国甚至三国用兵,因而士兵伤亡很大,武器、粮草的消耗也很大。楚庄王在位期间,为了降服郑、陈、宋,都是先后多次征伐。因此,楚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楚国征伐这三国代价巨大的原因有二。其一,郑、陈、宋都是北方诸侯国,其意识形态、思想文化等与楚国不同,其在文化上更倾向于依附晋国。故楚国每次征伐,这三国都会全力抵抗,只有确实抵抗不了才会降楚。其二,楚国征伐郑、陈、宋,路途遥远,粮草运输非常困难。因此,楚庄王不顾楚国对郑、陈、宋用兵所付出的极大代价,不计后果地赦郑、复陈、释宋,使楚庄王以前和楚庄王时期多年的征伐功亏一篑,是一个很大的失误。

其次,楚庄王这一连串失误,给楚国后世留下了巨大的麻烦。楚庄王虽不灭郑国,但郑国却并不会因此而坚定地依附楚国。郑国夹在晋、楚两大国之间,不可能坚定地依附于某一国,只好哪国厉害就服哪国,或者哪国来了就服哪国,或者两国都厉害就两国都服,摇摆不定。因此,楚庄王之后,楚国仍然要与晋国等国交替争夺郑国,由此消耗掉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直到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灭掉为止。楚庄王的儿子楚共王在位时期,为了与晋国争夺郑国,晋楚之间爆发了鄢陵之战。在此战中,楚国战败,致使其消耗更大。楚庄王复陈,给楚国后世灭陈带来了许多麻烦,使其凭空多了许多波折。楚灵王于公元前534年(楚灵王七年)再灭陈国,将其设为楚县,可公元前529年,楚平王在政变夺取王位后,又恢复陈国。楚惠王最终于公元前478年(楚惠王十一年)灭陈后,陈才最终成为楚国的一部分。楚庄王释宋,也给楚国后世遗留了无穷祸患。宋国在楚庄王之后,坚定地站在北方诸侯国一边。楚国离宋国又相对较远,因而征伐的代价更大,遗留的祸患也更大。在观兵问鼎事件中,楚庄王如果是因担心灭周将导致诸侯国救援,或者担心周远离楚国本土,打下周后,楚国也得不到实惠,因而放弃灭周的话;那么,其赦免与楚国相邻的郑国,灭陈后又因申叔时的一句话,而恢复与楚国相近的陈国和宋国,就没有任何理由了。

三、邲之战中的失误

据《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楚庄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楚庄王亲率大军与前来救郑的晋军在邲地决战,大败晋国,立威定霸。因此,邲之战是楚庄王在位期间最关键的一战,是标志着楚庄王立威定霸的重大对外历史事件,但在这一重大事件中,楚庄王也存在诸多失误。

楚晋邲之战前,由于郑国已服,当晋军来救时,令尹孙叔敖等重臣不主张打,而其他将领如武举等都主张打。楚庄王接受孙叔敖的意见,决定不打。从事件的最终结局来看,楚庄王的这一决策本身就是错误的。只是因为当武举向楚庄王陈述了“晋之从政者新,未能行令。其佐先縠刚愎不仁,未肯用命。其三帅者专行不获,听而无上,众谁适从?此行也,晋师必败”的理由,尤其是武举的那句“且(楚)君而逃(晋)臣,若社稷何”的话刺痛楚庄王后,楚庄王才决定打。如果不是武举力谏,就没有邲之战中的楚国大胜,以及随后而来的楚的立威定霸了。此即邲之战前楚庄王先决定不与晋交战这一决策的错误。再就是战争爆发方式所体现出的楚庄王的失误。晋国挑战者赵旃傍晚来楚营前挑战,一夜未归,第二天早上接着挑战。楚庄王知道后,被激怒了,不出任何号令,就带领卫队亲自去追赶赵旃。孙叔敖听到这个消息后,担心楚庄王有危险,这才催动三军进攻晋军。晋楚决定性的邲之战就是这么爆发的。在如此重大的战役中,身为三军统帅的楚庄王居然亲自带领少数卫兵,去追赶一个敌方的挑战者,这种做法,实在是太过冲动了。这不能不说是楚庄王的一个重大失误。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楚庄王在重大对外事件中存在诸多失误。由于楚庄王存在以上失误,有人据此认为,楚庄王本质上就是一个平凡人物:“楚庄王不像其他历史风云人物那样具有那么多雄才大略、英明神武的色彩,而更多地表现出常人之质。”[2]但我们认为,楚庄王的诸多失误,丝毫无损于楚庄王的形象。当然,若了解楚庄王在诸多事件中的失误,对于我们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楚庄王及楚王群体,是有一定的价值的。

[1]王贵民.应该充分评价楚庄王的历史地位[J].史学月刊,1989(5).

[2]聂世军.楚庄王的常人之质与过人之善[J].领导科学,1998(4).

猜你喜欢
陈国问鼎诸侯国
问鼎海疆5:航母群侠录
屈原之死
问鼎海疆4:超级航母
十四国诸侯云集戚城意欲何为?
问鼎海疆2:强势出列
问鼎海疆1:初露锋芒
屈原之死
楚庄王伐陈
没法守妇道
笔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