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理工大学(1910—1949年)出版史略——学术期刊发展史研究

2015-03-17 06:24杨玉东
关键词:校刊会刊

河南理工大学(1910—1949年)出版史略——学术期刊发展史研究

杨玉东

(河南理工大学 学术出版中心, 河南 焦作 454000)

E-mail:yangyd@hpu.edu.cn

摘要:分析了《福中矿务大学校刊》《矿大学生》《焦作工学生》《西北工学院季刊》等学术期刊创办的前因后果和相关性,解析了学术期刊的内容构成,梳理了学术期刊发展的基本脉络,得出了期刊作者大都成才及读者见之心倾之结论。本校学术期刊的创办及前后赓续之发展既实现了启愚解醒、指示光明之目的,又起到了为国培才、谋国富强之效用。另外,其独特的补白设计和广告设计,又为当今学术期刊的版面设计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

关键词:校刊;会刊;近代出版史

收稿日期:*2014-12-09

作者简介:杨玉东(1963—),男,河南孟州人,编审,从事地域文化和出版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G239.29 文献标识码:A

The Publishing History of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During 1910—1949

Study on the History of the Acdemic Journal

YANG Yudong

(AcademicPublishingCenter,HenanPolytechnicUniversity,Jiaozuo454000,Henan,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relation between School Magazine of Fuzhong Mining College, Students of Mining College, Students of Jiaozuo Technology Institute, Quarterly of National Northwest Technology Institute, and contents of the academic journals, then sorts out its developing route, and finally arrives at the conclusion: The Journal of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as made great impacts on academic authors and won a great reputation in the society. The founding and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journa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nlightening and educating the public, and cultivating the talents for our country as well. In addition, its unique filler design and advertising design provide a good reference for the layouts of today’s academic journals.

Key words:college journal; conference proceedings; modern publishing history

一、序言

河南理工大学的出版事业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传承、发展于20世纪30—40年代。1923年11月,张仲鲁莅校视事。任内,引进新知,重整学术,行施新政,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随之逐步提高。为充实学术,张仲鲁校长陆续聘请了一批专家学者到校治事,如李善堂、马载之、石心圃、任殿元、张清涟、张鸣韶、孙延中、唐仰虞、李钟美等,学校的学术氛围由此日渐浓郁。为树吾国学术独立之先声,为给学术思想胚芽的成长提供充足的阳光和沃土,张仲鲁校长便充分利用教授们在国外办理刊物宣传学术的经验[1],在校内搭建各种学术交流平台,广泛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工作。自1925年6月张仲鲁校长首创《福中矿物大学校刊》学术期刊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止,学校先后创办有《矿大学生》《焦作工学生》《国立西北工学院季刊》《西工矿冶》等学术期刊。这些“新发的芽儿”[2]——学术期刊,在编辑们母亲般的关爱下,为“许多人想看书而无书可看”[3]的山村小镇文明吹入了一丝清风,在中国的出版界园地里留下了一抹清香,使学术独立并“向着我们所企求的途上前进”[4]。

二、福中矿务大学时期的学术期刊

1923年,张仲鲁出任校长后,即整顿校政、校风,广聘教授,完善机构设置和规章制度,使学校管理逐步正规化。为加强校内外的联系,传播并扩大学校影响力,倡议成立福中矿务大学校友会,张仲鲁校长、李善堂教授担任会长,卢杰三、吴君飞、孟子鹏三位教授为参事,以联络感情、提倡实业、研究学术、灌输知识、传递技能、共图公众利益为宗旨。其下设公益股、发刊股、体育股、游艺股、事物股等办事机构,各股成员均为在校学生,由他们负责各股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学校各项事业由此呈现蓬勃发展之势。

(一)《福中矿务大学校刊》

(1)出版机构设计分析。校友会下设的发刊股具体负责校刊的编辑出版事务。校友会聘张信、郅人杰为发刊股股长,编辑干事为郭玉璟、韩蕴籍、王逸凡、李光耀、李经亚、罗洪恩、崔祖谟、周福元等。《福中矿务大学校刊》即由发刊股负责组稿、编辑、校对、出版等,其功能相当于现在的编辑部;张仲鲁、李善堂会长相当于主编,统筹协调全局。由于负责编辑出版事务的均为在校学生,为保证期刊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编辑体例的一致性,发刊股成员各年级均有参与。从会长到一般学生编辑,成员全为兼职。

(2)内容设计分析。《福中矿务大学校刊》创办伊始,即确定刊登的内容为矿学,其《发刊词》曰:“地质也,采矿也,选矿也,冶金也”[5],以及其他相关学科,“业矿者以企业之必要或便利,又须为铁道、索道、电机、运河”,另外,还有“数、理、化、测量、簿记、建筑、法律诸学”[5],体现了刊物的综合性办刊策略。办刊思路虽为多业并举,但还应有重点,其《发刊词》曰:“为学之术至广,矿学其一而已。企业之道多端,矿业其一而已。”[5]也就是说,办刊应有特色,不能面面俱到,应有轻重之分。由此,《发刊词》对各学科之关系也进行了梳理:“至矿业之所务,始则赢粮入山,逾越险阻,以求矿苗。既有所发见矣,乃穴石开道而探其所藏之丰啬。既审其量可采也,乃集资治具、雇工而发之。既得矿质,或成分不无殊异,或兼挟废石,于是有选汰之举。金属矿质,自然鲜而化和伙;冶炼之后,始可应用。于是,又有冶炼之举。而业矿者,以企业之必要或便利,又须为铁道、索道、电线、运河及其他矿业上之工事设备。”[5]

刊载内容文理兼备,但不分栏目,基本上体现了出版者的编辑思路和编辑风格,以及学校的学刊特色。计有科学研究论文15篇,小说5篇,游记散文1篇,附录1篇,另有补白20篇(诗歌、随笔作品、科普知识等)。主要论著有:卢杰三的《湿电冶锡之研究》《炼钨实验》《炼铜祛氧法之研究》等,李善堂的《黄土层之成因及由来》,郅人强(目录为郅子强)的《中国动力之富源》,姚心田的《中原煤矿钻探报告书》,杨德钧的《铝矽合金之改良方法及其性质之简说》,高灿华的《煤炭分析法概要》,张文孚的《焦炭之窒气干冷法》《商品之轻硫化钠干粉》《镁》《铝器上之电镀物》《弗(氟)气之制法》等,发刊股的《中原公司矿厂调查记》,樊楚农的《时疫之商榷》,汪洋(聚五)的《塔克西斯之硫磺》,等等。这15篇科技论文既有理论研究,又有调查报告,还有理论与实证研究并举;既有矿业,又有冶金,还有地质勘探,等等。这些论文、报告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技术性,实用价值较高。小说有周奠华的《爱情之泪》《当兵去》,杭绣佛的《哀鸿》,孟翱的《张詠华之忍心割爱》,张苇杭的译作《小学教员之进步》。随笔散文有张信的《春游古猗园记》,等等。从刊载的论文来看,涉猎学科门类齐全,由此可见师生的研究兴趣之广泛。

(3)补白设计分析。期刊因论文长短不一,多少会在文后留下大小不等的版面空间,有的以三言二语、短小精悍的诗文作品来美化,有的以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消闲性的作品来美化,即称“补白”。虽然补白不是正文的必须,但补白既可以弥补正文知识之不足,又可以美化版面,传递出期刊或编辑的审美理想与心声。

从补白的内容和排版的形式来看,其补白的形式与现代意义上的补白概念有区别。现代意义上的补白,是根据篇后文末的空间剩余位置,给以适当的内容安排,其主要功能在于使版面设计达到和谐美观。但《福中矿务大学校刊》的补白形式却不尽然,有的是现代意义上的补白,有的却不是。如有的补白是在一篇或若干篇论文结束之后,或是一个栏目结束之后,单独安排一个版面,刊登与前后内容完全不一样的作品。笔者以为,期刊安排此种形式的补白,主要是为了减轻读者长时间阅读主流作品而带来的审美视觉疲劳,以缓解读者的阅读困顿与心理疲劳。本刊就用4个独立的版面,来安排补白的作品。这类笔者所称呼的补白,实际上是正文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正文的合理内容,不是当代意义上的审美补白。

重视传统文化是本刊补白的特色。本刊的补白作品有20篇,其中新体诗歌18首,科普类作品2篇,即周奠华的17首诗歌《吊孙中山先生》《故乡》《羡慕》《倘若》《寄友》《春情》《红笺》《钟》《书愤》《书怀》《仲春口占》《春风》《孤雁一声》《疑问》《秋夜》《过野人家》《瘦影》等,友白诗歌1首《寄友》;张文孚《防锈新得》1篇,郅子强《一九二四年世界出产之金银》1篇。本刊科普类补白仅2篇,其余均为诗歌,且大多为新诗体。这些新体诗,短短几行,情趣盎然,既点活版面,又赏心悦目,还使读者的阅读达到了固本开新的审美效果。由此可见,编辑的独具匠心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本刊还有一则消闲性补白,目录未列,名曰《诗谜征射》,计10条,补于本刊最后一页,设局者为浪漫书舍。10条诗谜均为五言诗,每条空出一字,后列五字,由读者于五字中选射一字。“虽一字之推敲,增无上之智慧。”这样的补白,既体现了前人对寓教于乐、聊助清兴、雅俗并陈的审美理解,以及编辑在编排方面的独具匠心和编辑视野的开放性,又大大提高了期刊的存在和利用价值,还锻炼了读者的文字功底,一举多得,使读者的业余生活更充实、更愉快、生活质量更高。

(4)广告设计分析。《福中矿务大学校刊》刊登广告4则,分别布于封二、封四。内容类似广告设置在同一版面,并设总标题提示。如封二总标题为“将何以补救智识之饥荒”(大号),一则分标题为“君欲以最经济之方法修养最有用之学问”(次号),内容是关于精勤学馆函授培训招收学生的广告;一则分标题为“君欲以最少数之金钱遍阅最多数之书籍否”(次号),为浪漫书舍有偿借阅书舍(图书馆)招收读者会员的广告。两则广告词题目颇能吸引人的眼球。封四2则,为书讯,一则题曰《性欲通论》,简录《性欲通论·序》的内容作为广告的内容,平淡中富有韵味,颇合一般读者求异、求奇心理;书名前有一句话评论,即“研究人类性欲问题之要书”,更成为此书的卖点,颇能抓住读者心灵深处的某些不确定的躁动灵魂。一则为一句话书籍广告,非常简约,即书名《雷雨之夜》,前小字号饰以“短篇小说”4字,后注本书价格,简洁明了,引人注目。封四的两则广告为本刊承印者——卿云图书公司的书籍出版发行广告,封二的两则为卿云图书公司负责人陆友白任职的精勤学馆(招收低能儿童,进行特殊教育)和浪漫书舍的招生广告。

这4则广告都对读者的生活、职业有所帮助,说明《福中矿务大学校刊》编辑者的经营思路还是以读者为中心、全面为读者服务的,它对于开阔读者的视野、扩大读者的知识面、培养读者的第二兴趣、提高读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具有积极意义。《福中矿务大学校刊》刊登的这4则广告,主要是为陆友白的公益事业服务,因此它并不单纯是为了营利或者是为了刊物的生存而做广告。该期《福中矿务大学校刊》本身也因此成为卿云图书公司对外宣传的窗口和展示自己的重要舞台。

(二)《矿大学生》

《矿大学生》为学生自治会会刊,创办于1931年,由自治会出版股负责。出版股股长张曰德,出版干事为穆同田、周肇华、刘得清、武羡民、王天枢。出版股集齐稿件后,交由校长张仲鲁和课外作业指导委员会杜若城、张清涟等委员审查,提出修改建议,然后再交付印刷出版。另外,出版股设对外联络部,具体负责印刷出版事宜。联络部委员李文运同学联系开封开明印刷局印刷。由于出版经费短缺,马培模同学又提出募捐出版《矿大学生》,并提出先在学校募捐,待有成效,再募捐于中原公司、福公司、福中公司和社会各界。由于资料缺乏,具体筹款数目不详。但由此可知,从征稿、编辑、校对到联系出版事项,全有学生自己负责。

刊载内容,征稿启事规定:“凡学术文艺之有关于启迪着,靡不集而刊之”[11]。栏目设有论著、学术、杂记、文艺、特载、校闻等专栏,内容丰富,品格高雅。在《矿大学生·创刊号》里,“论著”专栏以文为主,主要阐述学校的发展及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及团体精神等问题。如远的《贡献给青年学生几句话》、鲁仁的《中国矿学生》、马韵珂的《矿业建设与矿大学生》、徵的《文化与教育》、田席珍的《团队精神》、张伯声的《扩充矿大博物馆刍议》、景汉的《矿大的过去与将来》、刘得清的《焦作的将来》等9篇文章。“学术”专栏里,刊登有魏钟的《投影几何对于地质采矿上之应用》、柴济普(柴化周)的《如何测定地下矿层走向及倾斜》、苏镇机的《地球概论》等3篇论文。“杂著”3篇,即张清涟的《美国上湖旅行会日记》、梁文轩的《黄泥河子煤矿与穆稜煤矿之比较》、张磊的《赠别本三同学》。“文艺”栏目11则,即浪英的《月夜忆往事》和《湖畔的少年》、逸夫的《怀旧》、樊楚农的《诗五首》、玉亭的《词八首》、张磊的《诗六首》和《归乡》、赵作舟的《诗两首》、前人的《夏夜》、胡绍宣的《春夜》、校清的《幽默的学生生活录》、浪英的《灯谜》。“特载”3篇,即《本校十五周年庆祝会志盛》《河南福中矿务大学十五周纪念祝辞》《河南福中矿务大学学生自治会章程》。“校闻”1则,即学生自治会消息。《矿大学生》是河南省高校学生创办的第一家学术性刊物,开河南高校学生创办学术研究刊物之先河。

《福中矿务大学校刊》《矿大学生》的创办,对于推动本校科学研究、活跃学术气氛、交流学术思想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私立焦作工学院时期的学术期刊

私立焦作工学院时期,在张仲鲁、张清涟两任校长的大刀阔斧式改革下,学校呈蒸蒸日上蓬勃发展之势,学术研究、学术探讨被推上了新高度,学术独立成为办学的新思路。因此,成立出版委员会规范学术发展成为必需。出版委员会的主要任务就是奖励译著、编印刊物。为引起学生自动研究之精神,又设课外作业指导委员全权指导、审阅学生出版物出版事项及科学研究状况。1932年8月的出版委员会成员为孙延中、张伯声、唐仰虞、赵慎枢、马载之、何述三、张景淮、王洪涛、张星蔚、张信等,他们皆有办刊经验;课外作业指导委员会的成员有刘焕东、张清涟、马炳亮、赖世珍、高警寒、王允升、马玉振、王镇宇等人。课外作业指导委员会下设若干股,课外作业股为其中之一股,成员有何述三、王蕴三、朱庆疆教授,股主任为朱庆疆教授。1934年5月,课外作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有何述三、谢子敦、蔡实先、张德居、胡季纯、王允升、谢蓬莱等人。1936年5月,课外作业指导委员会改为辅导委员会,委员有赵敬生、任式三、苏绶珊、徐怀顾、樊楚农等人。民国时期,教职员流动比较频繁,委员会成员每学期都有变化。

(一)《焦作工学院学报》

张仲鲁于1931年再度出任校长后,为传播和普及科学知识、争取学术独立,“计划印行学报及其他刊物”[7]。1931年秋,出版委员会第三次会议聘请杜若城教授为编辑部主任,任式三、何述三、钟任青、张清涟、李海文、马载之、赖世珍、张景淮、韦炳如、范楚农、张伯声、马韵珂为编辑,并分任撰述论文;同时,预拨款1000元,进行前期工作的各项筹备。

(二)《焦作工学生》

1931年9月,焦作工学院自治会第二次代表会议召开,会上成立学术部出版股,聘佟敬宗、楚如江、王柯、王家宝等同学为出版干事,学术部主任为柴济普同学;自治会会刊《矿大学生》更名为《焦作工学生》。《焦作工学生》辟特载、论著、学术、译述、报告、调查、杂著、文艺、校闻和本会消息等栏目。出版经费由中原公司经常补助,不足部分募捐。如第1卷第1期募捐425元;第2期募捐495元。第3卷募捐674元。卷后或期后附有捐款人名和捐款数目,以示答谢。办刊的宗旨是:“融师生之意志,励同学之学术,通校友之消息及联各界之感情。”“提起研究之兴趣,发扬科学之光大。以贡献于社会,国家俾稍济时艰于万一。”[8]其最终目的是“深切的了解我们的所学”[4],“努力的研讨新的工程方式”[4]。“最大的希望,是予学工程或矿冶者以助力”[4],并“将各个的努力贡献到大时代里”[9]。另外,还指出了我们的各种努力都不能脱离时代的要求,“各种的努力,无论是什么方式,也无论有多少大力量,都是大时代总和的一部份”[9]。从第2卷起,调整办刊方针,主要刊登矿冶学方面的学术论文,删除文艺栏目,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科技期刊。

(1)第1卷。第1期,1931年11月出版。10月,自治会第一次干事会特聘李栖凤、张国威、傅洛桥、赵在田、叶善莲、张曰德为刊物编辑,具体负责《焦作工学生》编辑出版事宜,北京中华印刷局印刷。“论著”10篇,主要为人文哲学方面的内容,如薛剑光的《唯物史观及其批评》与《民生史观》、朱庆疆的《工业合理化与民生主义》、晨星的《吉会路的完成与我们的出路》、空东的《中国矿业问题的讨论》、菊的《职责》、张国威的《国难中青年学生应有之认识》、引言的《国难中之教育谈》等。“学术”11篇,主要为自然科学即矿冶学方面的研究论文和译作,如张清涟的译作《钢铁类略及制法概论》、李钟美的《黎克氏治理密士矢比河方之略说》、张伯声的《焦作附近村落分布之一解》、吴素心的《关于石炭》、汪占辛的《原子构造的基本观念及原子价》、佟敬宗的《陨石》、查宗禄的《说锰》和《说钨》、李栖凤的《汽机厂烟囱设置概要》、许鲁公的译作《以悬梁代替密集规间之桥墩法》等。“调查”5篇,姬雅彬的《开滦煤矿报告》、杨又城的《井陉煤矿调查报告》、申伯贤的《抚顺煤矿》、张守范的《本溪湖煤铁有限公司调查报告》、杨凤书的《鞍山制铁所调查报告》等。“杂著”(译作)7篇,述三的译作《世界上做大的发明家》,张维元的《穿山甲传》《一夕话》《为息夫人洗冤》,金声的《焦作工学院图书馆概说》,王光宇的《为本学院义勇军供献我的带兵经验浅见》等。“文艺”5篇,辟侯的戏剧《沈阳一件事》、张磊的《忏悔》、朱庆疆的《出乎意外》和《诗》,波的《灯谜》。另有校闻、本会消息和本刊捐款致谢。

第2期,1932年11月出版。第2期出版时,出版干事为王柯、王家宝、于中和、冯维鑑,出版股主任为佟敬忠(应为“宗”)。“论述”9篇,即朱庆疆的《与焦作工学生论救国》、张炉青的《西周政治零丝断羽征辑》和《禹贡在古史上之价值》、陶然的译作《日本纲业之发展为侵略满洲国之主因》、韵珂的《中国古代矿冶沿革考》、碎候的《列强在华航行权论》、焕东的《赠本期采矿冶金科毕业同学言》、素心的《墨子学说及其宗教思想》。“学术”11篇,即勉吾的《酸性贝士姆转炉炼铸法》、张伯声的《结晶学概论》、式三的《写化学方程式之简便法》、夏时的译作《分子的大小方程式及形态》、大千的译作《矿工官能之缺陷可为矿山失事之原因》、仪宋的《工业卫生学撷要》、展如的《由黄铁矿发生动力》、君复的《氧化锌矿渣之处理》、恭时的《一所新选矿实验室》、治民的《世界黄金之分布与其出产》、李栖凤的《汽机厂烟囱设置概要》(续)。“调查”5篇,即笛楼和石青的《修武铁矿及晋城冶铁调查报告》、芝仙和慕唐的《井陉矿务局炼焦硬沥青产销状况及矿厂充填采煤法情形调查报告》、李栖凤的《湖南水口山铅锌矿报告》、李在护的《中兴煤矿报告》、贾竹堂的《湖南黑铅炼厂报告》。“文艺”2篇,即朱庆疆的小说《鱼儿跳》和一尘的抗日独幕剧《一·二八之夜》,等等。

(2)第2卷。本卷为合刊,1933年9月出版。本卷出版时,出版股主任为吴厥初,编辑为卢孔卓、张国威、郭桂茂、张曰德、白本廉、汪占辛、刘得清、马生麟、程光国、王梦龙。

刊载内容为:“特载”2篇,即《本院之展望》、《本院之概况》。“论著”2篇,即李竹年的《评新兴三种克拉西的比较观》、谢子敦的《技术政治论》。“学术”14篇,即王蕴三的《交流电力之算法与量法——二电力表法之简单说明》、任式三的《Psychochemical Furance Control》、何述三的译作《如何由烟道气制造固体二氧化碳》、马哲如的《中国数理本原》、子静的《焦作一带石灰石粘土分析之报告》、杜晓农的《安全因数》、魏钟的《采煤工程之中前进制与后退制》、怀西的译作《摩尔(MOL)》、王正书的译作《双钮钢拱桥》、吴厥初的《中国地史概论》、高宪锬的《道路谈》、刘书声的译作《不用炸药之轰炸——二氧化碳之新职务》。“报告”2篇,即柴济普和王天枢的《山东峄县中兴煤矿实习报告》、李栖凤的《六合沟煤矿井下实习报告》。“调查”2篇,即Hsia MING Ye的《The Taokou——Chinghua Railway》、苏振机的《广西矿产调查记略》,等等。

(3)第3卷。本卷为合刊,1935年9月出版。本卷出版时,出版股主任为雷树琳,出版股编辑为杜宗樑、任藻辰、高宪锬、张如宾、王梦龙、牛葆德、陈如瑾、孙从云、赵作舟、穆同田、张忠栋,北京传信印书局印刷。

刊载内容为:“特载”1篇,即张清涟的《私立焦作工学院二十周年纪念会报告词》,“论述”10篇,即唐仰虞的《银锡合金之单电位》、萧善棣和沈季良的《斜度法与旋力分配法》、T.H.Wang的《WLDING TRUSSES——FOR INDUSTRIAL BUILDINGS》、沈季良的《混凝土之设计及控制》、高宪锬的《建筑基础》、汪怀西的译作《如何校验通风设施》、黄谋芳的《开发广西贺县西湾煤矿计划》、张曰德的《平巷之开发》、倪晓庚的《房屋工程》、禹生的译作《因曲线而发生制道路土工之改良》、杜宗樑的《石油之采炼法》。“报告”9篇,即黄志煊的《大同口泉晋北矿务局调查记》、张如宾的《博山利和煤矿骨性煤之分析》、新安的《华北旅行参观记》、柴济普的《REPORT ON WORKING 1.4m SEAM IN THE CUNTRACTOR Pc Cncn Tsings workinodistrict of Pc-Shismcn long wall retreating》、李发宗的《中福联合办事处第二矿厂练习推车采掘安棚查工及试验煤气等报告》、李文睿的《井陉煤矿井下实习报告》、张国威的《河南六合沟煤矿公司调查报告》、杨竹亭等的《山西同蒲铁路北段实习报告》、于壮武和高宪锬的《念思念暑期道大路实习报告》,等等。

四、西北工学院时期的学术期刊

1938年,西北工学院(古路坝)成立。1939年6月,成立西北工学院编译委员会,明确委员会的宗旨是:“编译书报,发扬工程学术及有关自然科学。”[10]第一届委员会主席为张清涟,总干事为邰光谟,委员为潘承孝、刘锡瑛、任殿元、萧连波、张汉文、金宝桢、周宗莲、罗明燏、崔玉田、韩同中,主任委员为杨大金。其中,张清涟、任殿元、杨大金为前焦作工学院的教授和教员。其后,由于教员流动频繁,编译委员会成员屡有调整。抗战期间,由于经费极端紧张,现仅见《国立西北工学院季刊》和《西工矿冶》刊物两种。

(1)1939年6月,编译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会议确定创办《国立西北工学院季刊》,季末出版。同年9月,该刊出版,“内容包括一切工程学术及有关自然科学兼载讨论我国一般物质建设问题及工程人员修养问题”[10]。栏目分论著、计划、调查、设计、特载、杂俎等。稿件由出版干事或聘请专任编辑负责编辑。

《国立西北工学院季刊》第1期计发各类论文14篇。“论著”4篇,即张清涟的《陶马斯吉尔珂瑞斯盐基法》、杨大金的《中国建筑之批判及其改良》、任尚武的《印度式简单纺织机》、陆宗贤的《战前水泥之输入及我国之水泥工艺》。“调查”1篇,即张伯声的《陕西城固地质志》。“计划”1篇,即雷漱云的《陕西石泉县长岭岗砂金钻探计划书》。“设计”3篇,即魏寿昆的《炼铁炉炉身之设计》、杨大金的《公路桥梁之设计》、崔玉田的《纱厂平均支数之求法》。“特载”2篇,即张清涟的《钢铁书籍提要》、王钦仁的《运用变压器之常识》等。“杂俎”4篇,即《请政府特拨款项交由国立西北工学院推进各种小工业案》《请政府在西北设立国营羊毛工业机关以促进羊毛出口贸易及制造呢绒等毛织物自给案》《请政府拨资五十万元于西北一带设立小规模纺织工厂十所为解决当地人民医疗问题案》《本会第一次会议记录》。除杂俎栏目外,其他栏目的内容都为学术研究论文,其区别仅是研究的方法和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与今天的按学科分立栏目有很大的区别,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比较研究和探讨。

(2)《西工矿冶》(季刊),由西北工学院矿冶研究部和矿冶工程系矿冶工程学会于1943年6月编辑出版,栏目设置有论著、研究报告、矿冶动态等,主要刊载校内外教授、校友的专业论著和研究报告等。本刊虽规定为季刊,但也因经费问题仅出版一期即停刊。

五、结语

(1)从上述内容分析可知,尽管办刊人对期刊有深刻的认识和较为丰富的办刊经验,但期刊的发展还是极为艰难和不平衡的,有的出版即停刊,有的卷期延后出版,有的卷期合刊出版,究其原因,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是战乱和经济因素。如《福中矿务大学校刊》创刊即停刊,主要受福公司工人大罢工导致福公司停产和中原战乱、校长张仲鲁辞职等因素影响。《焦作工学院周刊·本刊启事》云:“十六年后,以时局关系,刊物中断。”[11]张仲鲁也说:“数年以来,吾豫丧乱迭乘,几靡宁宇,环境逼人,并此区区者亦不能继续发行矣。”[7]。樊宝莲也说:“本校前者,亦即发行刊物矣,旋以时局变迁,环境限人,寒蛩久蛰,遗憾滋深。”[6]由此看来,时局动荡是影响其正常出版的主因。《西北工学院季刊》创刊即停刊也主要受抗战局势影响,造成经济困难而不得不停刊。《西北工学院月刊》发刊词曰:“本院成立于国家抗战军兴之时,财力不足。”[12]财力不足,使所有的开支都只能维持在基本需求的层面上,具体到学校就是能够维持正常的教学活动即可,凡是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其他不必要开支都必须或紧缩或停止,学术期刊办办停停也就不足为奇了。但不论形势如何变幻,它却始终保持着“微弱的生机”[2],一旦“久枯再生”[13],其“新发的芽儿”就“如泉,汩汩常鸣…如松,四时含英…如筍,春日怒生。根深蒂固,玉立亭亭”[14],成为“由迩及远,渐布環瀛”的“矿大之声”和“振瞶之钟”[14]。

(2)《福中矿务大学校刊》1925年6月创刊,但从其《发刊词》的介绍来看,该刊创办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其文曰:“去年同人组织校刊,月行四次,今改为半年刊,用铅字排印,以适观澜而便保存。”[5]但“月行四次”不应为学术期刊,其职能类似于当今新闻周刊之类的新闻媒体,但又发挥一定的学术性期刊即学报的功能。而1925年创刊的《福中矿务大学校刊》则摆脱了新闻的功能,成为纯粹的文理兼具的学术性刊物。从对《福中矿务大学校刊》的分析可知,刊载的学术论文多为矿冶学方面的研究文章,实具备了科技学术期刊的要素。另外,刊名以“福中矿务大学”命名之,这也具备了学报组成的要件。而且,创刊宗旨又规定了期刊的发行周期,并定之为半年刊。而“校刊”之名,又非专指新闻周刊,它还具有学术的特质。所以,笔者以为,该刊具有学报所具有的学术性质。另外,期刊名称的不同代表了学校不同的发展阶段,就如福中矿务专门学校、福中矿务大学、焦作工学院、西北工学院、焦作矿业学院一样,不能因后者之更名而否定前者之存在,也不能因焦作路矿学堂仅有矿务科和存在仅3年而否定它为河南理工大学的前身,学报也一样。尽管《福中矿务大学校刊》仅出版了一期,其内容也是文理混杂,但其文章本身的学术性则是无容置疑的。况且,民国时期,大学初创的学报大多文理混杂,且名称多变,有的也并未冠以校名,但还是被界定为学报。究其原因,多是从内容的本身来考虑的。综合以上各种因素,笔者以为,该刊为本校学报的前身。所以,本校学报创办的日期应以1925年为准。

(3)焦作工学院阶段,未有校刊出版,但学校已有出版《焦作工学院学报》之计划,并为之成立了学报编辑部,聘请了富有出版经验的杜若城教授为编辑主任;同时,在1931年的年度经费预算中有学报经费预算1 000元,1933年度经费预算中也有学报经费预算1 000元,但最终未见《焦作工学院学报》出版。推其原因,可能是《焦作工学生》的出版吸引了师生撰述的大部分论文,学报研究论文明显不足。而《焦作工学院周刊》的发行,又吸引了一些学术方面的研究论文。再加上当时师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学习和教学方面,研究的时间和空间严重不足,致使论文的产出量也严重不足。如《焦作工学院周刊》和《焦作工学生》学术论文里就有重复发表的现象。为此,张仲鲁、张清涟校长主政后,就屡屡减少教授教学工作量,以使他们“俾有余暇,资为研究”[15]。这多方面的原因,使《焦作工学院学报》稿源质量和数量都不足以支撑学报的出版发行。另外,《矿大学生》《焦作工学生》虽为学生自治会会刊,但刊登之内容已为学术研究之论文,并最终完成了由文理综合性的学术期刊向科技期刊的华丽转身,成为展示学校科研实力的窗口。“篇篇珠玉,字字瑶琼。”[16]“无美不收,有篇皆精。”[15]虽说的有点言过其实,但其刊载的论文确实是师生的精心之作。1932年,《矿大学生》《焦作工学生》《焦作工学院周刊》等期刊还代表学校参加了国际展览品陈列所举办的国际展览品展览大会,学校声名因此远播海外。至学校发展到西北工学院阶段,才又重新创办学报性质的期刊《西北工学院季刊》,其办刊宗旨和《福中矿务大学校刊》基本一致,标志着《焦作工学院学报》的赓续和演变。名称之不同表征的是学校的不同发展阶段,其学术性质并未有丝毫改变。也可以说,名称之不同体现了学校的艰难发展历程。这是本校学术期刊发展的基本脉络。

(4)从期刊分析可知,《焦作工学生》第2卷是本校期刊发展的分水岭,之前的期刊是文理皆载,之后的则纯粹是科技期刊,人文学科的内容被剔除;同时,也剔除了通讯报道、校闻、补白一类的作品。如《福中矿务大学校刊》正文21篇,科技论文15篇,占有率约71%。《矿大学生》正文26篇,科技论文4篇,占有率约15%。《焦作工学生》第1卷第1期正文38篇,科技论文16篇,占有率约42%;第2期正文27篇,科技论文16篇,占有率约59%。第2卷正文18篇,全为科技论文,占有率100%。第3卷正文10篇,全为科技论文,占有率100%。《西北工学院季刊》正文14篇,全为科技论文,占有率100%。除《矿大学生》和《焦作工学生》第1卷第1期科技论文载文量较低外,《福中矿务大学校刊》、《焦作工学生》第1卷第2期科技论文载文量或达七成多或接近六成,应该算是科技期刊。《焦作工学生》第2卷、第3卷,《西北工学院季刊》科技论文载文量达100%,可以说是当代意义上的科技期刊了。

(5)从本校科技期刊的演变过程来看,风趣幽默、俏皮灵活的版面审美设计和别具特色的补白设计逐渐从期刊中退出,科技期刊的严肃沉闷有余、活泼轻松不足等弊端也逐渐显现。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把读者从审美视觉疲劳中解放出来,提高其审美效果,是当代编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从学科的交叉发展和文理工的互补性来看,在科技期刊中插入一些人文学科和谜语竞猜的内容,对于调节读者的审美情绪,对于提高读者的阅读审美效率和期刊的关注度,是大有裨益的。如《福中矿务大学校刊》在其设置的《诗谜征射》的消闲性补白条目里,还设计了答对给奖,“多中者略致薄酬”,并附联系地址,充分体现了读者第一的办刊思路。《矿大学生》也有类似补白设计,很吸引读者眼球。但在当今的科技期刊中,当代的编辑们一般不会做这样的设计安排。因此,笔者以为,当代编辑需要调整业已固化的办刊思维定式,革新和调整办刊理念与办刊思路,文理工的相对渗透与合理配置,可以满足读者的多角度审美需求,即理工者对人文之美之需求、人文者对科技之美之追求。可能的话,可以先从补白做起,之后可以做插页,可以做……,等等。如果能如此进行审美设计和设置,既可以提高读者对期刊的关注度,又可以提高读者对期刊的引用率,还可以缓解读者的审美疲劳。《福中矿务大学校刊》的办刊模式值得当代编辑认真去斟酌和思考。

另外,期刊主办者也非常重视封面设计,为达到弘扬科学之目的,刊名均采用名人手迹。《福中矿务大学校刊》刊名由现代教育家袁希涛题写。《焦作工学生》刊名,第1卷第1—2期分别由民主革命先驱、书法家于右任先生和地质学家翁文灏先生题写;第2卷(合期),由校长张广舆教授题写;第3卷(合期),由地质学家翁文灏先生题写。《西北工学院季刊》刊名则独辟蹊径,采用篆体。这些名人在当时虽为著名教育家、科学家、书法家,但在生活中却非常平易近人,而且还富有性格,因此由他们题写的刊名也富有个性,不但给读者一种亲和感,而且还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6)本校期刊的学生作者参加工作后,大多秉持在校养成的“吃苦耐劳之习惯”[17],“服务矿厂”[18],“尽匹夫应负之责任”[19],“尽力为国家服务,为国家维护元气,为国家制造实力,为国家培养人才,为国家努力用功”[20]。如申伯贤,一生从事冶金事业,民国时期曾任鞍钢公司炼铁厂厂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钢院教授。李栖凤,毕业后历任矿副矿长、总工程师、局总工程师、省煤炭工业厅副厅长兼总工程师、煤炭工业部生产司开拓处副总工程师、部技术委员会委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等职,终生致力于无煤柱开采技术的推广,成为著名的矿井建设专家。贾竹堂,民国时期曾任鞍钢公司采矿所所长、采矿部总工程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东北大学教授。汪占辛,解放初期拒绝美国重金聘请,回国服务,先后担任南昌大学、广西大学、中南矿冶学院教授,为新中国的矿冶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杨德钧一生扎根基层,历任测量队长、矿长、矿工程师、矿主任工程师和总工程师,为中国煤炭尤其是江南煤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还有柴济普、慕唐、沈季良等,建国后成为矿冶方面的著名专家学者。

除了积极追求自动解决问题之能力外,大多作者还积极“追求真理,修养人格”,养成“思想纯正之精神”[17]。所刊登的论文如《与焦作工学生论救国》《职责》《国难中青年学生应有之认识》《国难中之教育谈》《贡献给青年学生几句话》《中国矿学生》《矿业建设与矿大学生》《敬告本院第一届毕业同学书》等,讲的就是人格完善、思想教育、道德修养、团队合作精神、爱国精神与社会责任等,学生从中获益匪浅。如高宪锬校友,学理兼备,富有正义感,“一二·九”爱国运动爆发后,担任焦作工学院学生救国会主席,并联络河南大学等校,筹备组织“河南全省学生救亡会”;同时,组织南下请愿团,反对冀东伪组织,并督促政府早日制定救国大计,一致抗战。柴济普校友,1937年参加革命,毕生奋战在煤炭第一线,并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主持制订了《矿井技术发展方向》,对全国煤矿技术改造起了重要作用。周奠华校友,又名周福元、周殿华,文工兼长,还长编辑工作,五卅惨案发生后,任“焦作各界援助沪案后援会”副会长,声援五卅惨案受难者,反对帝国主义霸权;同时,还在焦作煤矿开办业余学校,启迪民众思想觉悟,是活力无限的优秀青年才俊。李文睿,曾任山东科技大学采煤系主任,为指导在阳泉矿务局四个矿实习学生的毕业设计,以近60岁的身躯背着行李、爬山越岭,和学生一起下井,学生敬佩地说:“李主任不仅是咱业务上的好教师,而且是咱政治上的好教师。”等等。

(7)“树吾国学术独立之先声”,成为每一代师生的事业追求。既是毕业或肄业学生,或者离职教职员,也都已立说创新为己任,“于科学有新发明,于社会有真贡献”[19]。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学校已经过系统的学术滋养,养成了“思想之能力”和“研究学问之精神”[21]。教职员作者中,如科学家张伯声教授,安贫乐道,提出“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以及创造多项科学成就,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魏寿昆教授,勤恳耕耘教坛数十年,提出“软化温度”概念,运用活度理论解决了冶金生产工艺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在国内开拓固体电池直接快速定氧技术,以及创造其他多项成就,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马韵珂秘书撰写的《中国矿业史略》(1932年),概述了史前至民国年间的矿冶发展过程为民国年间研究中国矿业发展史较著名的史学著作。学生作者中,矿物学专家张守范所编纂的《矿物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系统矿物学著作,它全面研究了矿物的分类命名、化学成分、晶体结构、物化性质、谱学特征、鉴定特征、成因产状和主要用途。汪占辛教授,是《全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凿岩爆破工程》规划部分的起草人,对科学化爆破起到了奠基的作用。李栖凤的《无煤柱开采》,首度对无煤柱开采技术进行理论总结和概括,以此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许道生教授首创等离子冶金技术,解决了高钛渣冶炼钛白、硫化铜提炼金属钼的重大技术问题。倪晓庚高级工程师首创国内“铁路单线软岩隧道以锚喷作永久支护”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张如宾高级工程师自行设计并建成的新中国第一个平炉炼钢厂,为新中国钢铁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校友刘屿霞,多次参与安阳殷墟发掘,凭借机遇和勤奋,成为中国第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研究殷代铸铜工艺的学者,开殷代冶金史研究之先河。沈季良教授首创“震动沉井技术”,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殊凿井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所编著的《建井工程手册》,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等。另外,由于很多作者用的是笔名,其生平事迹大多无从考证。但仅从考证出来的作者就有如此大的成绩来看,学术期刊在养成人的思想和研究学问方面可以说居功甚伟。

参考文献:

[1]杨玉东.河南理工大学(1910—1949年)出版史略——编辑审美思想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07-111.

[2]卷头语[J].矿大学生,1931(创刊号):题辞1.

[3]冯友兰.怎样办现在中国的大学[M]//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14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30-32.

[4]吴厥初.卷头语[J].焦作工学生,1933,2(1/2):附页.

[5]张信.发刊词[J].福中矿务大学校刊,1925(创刊号):1.

[6]樊宝莲.发刊辞(一)[J].矿大学生,1931(创刊号):题辞12.

[7]张广舆.弁言[J].矿大学生,1931(创刊号):题辞11.

[8]出版股捐启[J].焦作工学院周刊,1933(51):8.

[9]卷头语[J].焦作工学生,1932,1(1):附页.

[10]邰光谟.本会第一次会议记录[J].国立西北工学院季刊,1939(1):70-71.

[11]本刊启事[J].焦作工学院周刊,1931(1):1

[12]《西工月刊》发刊词[M]//张建,见证并记录——百年建大老新闻(1895—2006):上册[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168.

[13]田席珍.本刊祝词(四)[J].矿大学生,1931(创刊号):题辞9-10.

[14]穆毅.本刊祝词(一)[J].矿大学生,1931(创刊号):题辞8.

[15]本学院二十一年度改进计划[J].焦作工学院周刊,1932(26):8-11.

[16]申国恩.本刊祝词(三)[J].矿大学生,1931(创刊号):题辞9.

[17]焦作工学院改进概况[J].焦作工学生,1935,2(1/2):6-9.

[18]焦作工学院之展望[J].焦作工学生,1933,2(1/2):特载2-6.

[19]张清涟.私立焦作工学院同学录·序[Z].焦作工学院同学录,1935.

[20]李文浩.李董事长在工学院十六周年纪念大会演说(民国二十一年五月二十九日)[J].河南中原煤矿公司汇刊,1932(6):附录6-7.

[21]徵.文化与教育[J].矿大学生,1931(创刊号):论著20-22.

[责任编辑曹琪]

猜你喜欢
校刊会刊
民国时期金陵中学校刊研究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校刊简介
中国心理学会前身中华心理学会会刊《心理》封面
《社区天地》:全媒体时代会刊的创新发展
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官方会刊
如何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写好作文评语
会刊的功能定位及其实现路径
校刊编辑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分析
微信公众号对校刊影响分析
关注行业报刊发展新常态,提高会刊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