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接触临床对医学生培养的促进作用

2015-03-17 18:44陈穗俊青永红王淑珍许冰
卫生职业教育 2015年22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医患医学生

陈穗俊,青永红,王淑珍,许冰

(1.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东广州510120;2.中山大学,广东广州510089)

早期接触临床对医学生培养的促进作用

陈穗俊1*,青永红1,王淑珍2,许冰1

(1.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东广州510120;2.中山大学,广东广州510089)

目的探讨早期接触临床预见习的优势及存在的不足,为今后进一步完善预见习的具体实施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进行预见习的2012—2014级临床医学生共86名进行问卷调查,从预见习质量评价(包括满意度调查、达到的教学目标、帮助提高的内容)、个人知识能力发展情况等方面对预见习进行评价,并提出意见或建议。结果大部分学生对预见习表示满意,在感受医生如何工作、增强医学生的沟通技能、增强对临床疾病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医学学科及所在专科特点的了解等方面均有较大收获。结论早期接触临床预见习能锻炼医学生与患者交流沟通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为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奠定基础,对临床医学专业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预见习;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

我校自1998年起,在国内率先采用了基础理论课程结合早期接触临床的预见习教学方案,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预见习是指以学生自愿参与为原则,让低年级医学生在见习、实习之前利用假期到自行联系的医院进行早期接触临床的活动。随着预见习活动的开展,通过在医学教育的早期阶段让学生感性、直观地认识并接触临床日常工作,有利于学生提早感受医生职业的崇高性,了解医院的运作情况,促进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加深学生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对自身课程学习的关注,通过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感悟,为日后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习惯奠定基础。

本文通过对一年级至三年级部分参加预见习的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初步分析我校预见习的优势及存在的不足,为今后进一步完善预见习的具体实施方案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选取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进行预见习的2012—2014级临床医学(五年制、八年制)、护理、康复、医学检验专业共8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基本情况、预见习质量评价、个人知识能力发展情况及意见或建议四方面的内容,答题形式包括选择及问答两种方式。发放问卷86份,收回有效问卷8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

2 结果

2.1基本情况

参加调查者男性42人,女性44人;其中一年级44人,二年级31人,三年级11人;临床医学五年制45人,临床医学八年制24人,护理专业5人,康复专业6人,医学检验专业6人;45人参加了1次预见习,20人参加了两次预见习,21人参加了3次预见习;56人在1家医院进行预见习,21人在两家医院进行预见习,9人在3家医院进行预见习。

2.2预见习质量评价

(1)对预见习满意度的调查:非常满意44人(占51.2%),满意31人(占36.0%),一般11人(占12.8%),没有不满意的学生。

(2)认为预见习达到的教学目标有(多选):①感受医院:68人(占79.1%);②感受医生如何工作:84人(占97.7%);③感受病痛、感受患者:56人(占65.1%);④感受临床诊断和用药,加强对临床基础课的认识:37人(占43.0%);⑤其他:感受社会(1人),培养了一些基本常识,如无菌意识等(1人)。

(3)认为预见习有助于(多选):①增强医学生的职业崇高感:56人(占65.1%);②增强医学生的沟通技能:75人(占87.2%);③增强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社区保健意识:42人(占48.8%);④增强医学生对临床疾病的感性认识,促进基础与临床知识相结合:69人(占80.2%);⑤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71人(占82.6%);⑥有助于了解医生职业的艰辛与压力,提早做好准备:73人(占84.9%);⑦其他:提前了解部分医疗技能(1人),对临床专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人),有助于指引学习方向(1人)。

2.3个人知识能力发展情况

68人(占79.1%)能较好地适应预见习这种需要学生主动学习的模式,不能适应18人(占20.9%);81人(占94.2%)对医疗环境有了较直观的感性认识,缺乏感性认识的有5人(占5.8%);61人(占70.9%)了解了医院的基本医疗流程,25人(占29.1%)不了解;76人(占88.4%)对医生的医疗工作内容及流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10人(占11.6%)不了解;72人(占83.7%)觉得通过预见习可感受到医生这个职业是崇高的,14人(占16.3%)未感受到;79人(占91.9%)对医学学科特点有了更深的认识,7人(占8.1%)没有;79人(占91.9%)对临床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了更高的兴趣,7人(占8.1%)没有;75人(占87.2%)认为通过旁观、旁听能学习到一些医患沟通技巧,11人(占12.8%)认为不能;54人(占62.8%)在预见习过程中能将当天看到、听到的临床问题在课后进行资料查阅和学习,32人(占37.2%)做不到;41人(占47.7%)能将基础理论知识与看到、听到的临床知识结合起来,45人(占52.3%)做不到;70人(占81.4%)对所在专科有了初步的了解,16人(占18.6%)不了解;预见习过程中,敢于提问的学生有48人(占55.8%),38人(占44.2%)不敢。

2.4意见或建议

学生就预见习的形式、流程及管理等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希望能适当增加一些教学内容,最好能以小课形式普及一些临床常识,并给予较为系统的指导;希望能适当给予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以提高积极性与参与性;进一步完善带教制度、规范带教方式,具体落实教学计划及安排;建议允许去手术室预见习;每次预见习可提供多个预见习科室轮转,学生根据兴趣选择一个或数个科室进行轮转;希望能与教师多互动,并由固定的教师进行带教;增加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机会。

3 讨论

当前,我国医学教育仍然是“基础课程—桥梁课程—临床课程”这种三段式的模式,这种教育体系导致医学生在三年级前以学习基础医学课程为主,课程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学习手段多采用背诵记忆,与临床之间缺乏联系的桥梁,许多学生对职业无任何感性认识,甚至认为很多课程对今后从事的工作作用不大,因此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热情不高[1]。这与医学教育培养学以致用的临床实用型专业人才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换,医学院校现行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培养多元化医学人才的需求。

3.1早期接触临床的具体形式和意义

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早期接触临床成了基础医学教育与临床医学的纽带。预见习作为早期接触临床的形式之一,主要针对还处于医学基础课程学习阶段的学生,根据自愿参与、自主选择的原则,将学生分配到各级医院各临床科室和辅助科室,跟随临床带教教师参与各种日常临床医疗工作,观摩每天的交接班、查房、处理出入院患者、接诊患者以及简单的诊疗操作和科室学术活动等,甚至可以深入患者当中,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诉求及感受,通过各种形式接触临床常规工作,熟悉临床工作的方法、流程,观察和学习与患者交流的技巧,进而对医学研究、医疗服务有一个初步的大体认识,通过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感悟,为日后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奠定基础[2]。

这样早期进行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规范化教育模式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学习,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切身体会到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还能收获作为一名真正医者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不仅锻炼了与患者交流沟通的能力,对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必要性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些都是书本上所学不到的,同时又是早期医学教育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经验的累积[3]。本组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充分反映了对预见习的正面评价,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非常满意(51.2%),尤其在感受医生是如何工作、感受医院及感受病痛、感受患者方面收获良多。80%以上的学生认为预见习有助于增强医学生的沟通技能,有助于了解医生职业的艰辛与压力,提早做好准备,还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对临床疾病的感性认识,促进基础与临床知识相结合。

3.2早期接触临床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医患关系的认识

医务人员在疾病诊疗过程中与患者建立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称之为医患关系,良好的医患关系建立在医患双方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目前,我国的医疗体制尚不完善,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由于教育层次的参差不齐,导致部分患者及其家属对医学知识和医学技术的认知不足,他们把对医疗体制的不满、对医疗技术和疾病转归的不理解都发泄在医护人员身上,导致医患关系空前紧张,由此引发的医疗纠纷也屡见不鲜,并早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引发医患关系不协调的本质是信任危机,信任危机的根源在于缺乏医患沟通。提高医务人员的沟通技巧以及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实属必要[4]。

我国长期奉行的传统高等医学教育体系只注重医学生理论和技能的训练,而恰恰忽视了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以致许多医学生对医患关系和医患沟通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更谈不上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了[5]。很多医学生结束基础教育进入临床学习阶段或真正进入医疗岗位后,常常表现出缺乏与人交流的技巧,面对复杂的医患关系无所适从,“生、冷、硬、推”等现象比比皆是,更增加了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感,这样一种恶性循环进一步加大了医患沟通的难度,甚至有些医学生因为沟通不够而导致非医疗差错性质的医患纠纷。通过预见习,可以使医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明了医患关系和医患沟通对今后职业生涯的重要性,在反复观察和学习带教教师医疗活动的过程中,可以不断积累自己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技巧和能力,提高未来见习、实习的质量,还可以深入患者和其家属中间,站在他们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何改善医患关系,为成为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迈出更为坚实的第一步。本组问卷调查的结果也显示,87.2%的学生认为通过旁观、旁听,能学习到一些医患沟通的技巧。

3.3早期接触临床对学生的要求

由于参与早期接触临床的学生还处于医学基础课程学习阶段,故对一些医学常识及各种基本医疗规范如无菌原则等缺乏了解。为了避免干扰正常的医疗秩序,减少医疗差错的产生,在预见习过程中,重点鼓励学生多听、多看、多想、多问,少动手或不动手,以看为主,适当参与,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学生对医院、医生和就医过程有更加直观的了解和感性的认识。学习过程中,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应当带着目的去学习、带着兴趣去学习、带着使命去学习、带着方法去学习,以培养初步的临床思维、增长见识为目的,重点突出,为以后的学习指明方向。由于预见习可以反复多次进行,争取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收获。

本次问卷调查表明,79.1%的学生能较好地适应预见习这种需要学生主动学习的模式,80%以上的学生对医疗环境及医生的医疗工作内容及流程有了较直观的感性认识,尤其对医学学科特点及所在专科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临床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也有了更高的兴趣。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掌握了一些学习的方法,62.8%的学生在预见习过程中能将当天看到、听到的临床问题在课后进行资料查阅和学习,47.7%的学生能将基础理论知识与看到、听到的临床现象结合起来,而55.8%的学生在预见习过程中敢于向带教教师提问。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令他们受益终身。

3.4在早期接触临床中发现的问题

在早期接触临床的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学生提到希望能与教师多互动,增加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机会;适当增加轮转科室的数量;通过系统讲解或指导教授一些临床常识;能适当给予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以提高积极性与参与性等。我们相信,通过进一步完善带教制度、规范带教方式,具体落实教学计划及安排,整个预见习一定能够规范、有序地顺利完成。

综上所述,早期接触临床预见习活动能增加医学生临床实践的机会,锻炼他们与患者交流沟通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为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奠定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基础与临床严重脱节的矛盾,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临床医学专业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戴冽,吴毅梅,郑东辉,等.181名低年级医学生预见习的现状调查及教学方式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1):48-49.

[2]王滨,赵红晔,王月飞,等.从生理学角度让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知识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93-94.

[3]张凤,乔宇琪,邵莉,等.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的意义与方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2):71-72.

[4]姜绮霞,姚定康,梁春,等.早期接触临床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2):255-256,259.

[5]杜舟,黄萍.关于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3):58-59.

G526.5

B

1671-1246(2015)22-0100-03

2013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重点项目)“临床实践教学中应用模拟技能操作培训的探索研究——基于耳鼻喉科临床教学实践”(2013-10)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医患医学生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五个结合”强化高职医学生数学素养培养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医患矛盾再会诊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