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有效途径

2015-03-19 04:03杨莉
长治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价值观机制核心

杨莉

(长治医学院学生处,山西长治046000)

浅析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有效途径

杨莉

(长治医学院学生处,山西长治046000)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对于提升全社会的价值水准,推进全社会正确价值取向的形成,推动全社会成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因而,如何通过有效途径构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目前我国高校乃至全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文章从理论教育“生活化”、实践活动“常态化”、自我教育“自觉化”、培育机制“长效化”四个方面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途径进行了探析,旨在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实效性和时效性。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对于提升全社会的价值水准,推进全社会正确价值取向的形成,推动全社会成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因而,如何通过有效途径构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目前我国高校乃至全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途径进行了探析,旨在增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实效性和时效性。

一、理论教育“生活化”

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高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无疑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传递和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职能,引导其进行理论内化、价值重构、行为约束的重要任务。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只重视知识的传授,理论的生硬灌输,脱离了社会实践和现实生活,缺乏实效性,难以内化为个体的品行。马克思曾说:“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1]98由此可见,价值观教育必须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让学生体悟到价值的真切性。因此,在教学理念上,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努力寻找两者的“思想节点”。在教学内容上,我们应多选取与大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和时政热点做教学素材,让学生在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理论的正确性和说服力,从而逐渐产生价值认同,转化为自身的内在信念。在教学方法上,我们要充分运用现代传播手段,拓宽视野;发扬民主,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尊重彼此的观点和信仰,共同决定对话的内容和形式。

二、实践活动“常态化”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标准。只有在实践中,受教育者才能使理论知识生活化、生命化,认识到价值观的重大作用。仅仅靠理论说教、理论宣传等灌输方法是很难使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大学生构建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只有在指导社会实践,在解决大学生的现实问题、现实矛盾时才能增强其说服力,而理论一旦具有说服力,就能掌握群众,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因此,高校不但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到总体教学规划中去,建立相应的科学考评机制,而且要建立道德教育实践基地,使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常态化。同时,我们要增强实践活动的综合性,探索建立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勤工助学、服务社会、择业创业相结合的育人体系,使大学生在军事训练、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生产劳动等综合实践活动中感知、认知、认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自我教育“自觉化”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2]12教育是一个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过程,是一个促进受教育者自我构建、自我改建的实践活动。任何人的价值观都不是与生俱来的,都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而且人的价值观一旦形成,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我们不可能用一种权力强制一个处于健康且清醒的人接受某种价值观。国务院第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意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3]可见,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是当代大学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所在。一方面,我们要抓住一切教育契机,利用一切教育途径,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对其进行角色转变教育,增强其自主性、自觉性,促进其主体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各种社团组织的有意义活动,引导大学生在互相合作、相互借鉴中实现自我教育。总之,只有当大学生自觉运用核心价值观认识、改造世界时,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成个人品质和行为习惯。

四、培育机制“长效化”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一招一式的工作,而是一个长期的价值观整合与重塑过程。此外,大学生尚浅的社会阅历、猎奇的心理特点、摇摆的价值观念等使得价值观的构建也要具有长效性。因此,建立健全长效的培育机制是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必然要求。

第一,要加强公平机制的建设。社会公平关系社会的稳定,关系每一位公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价值观的构建。对大学生来说,我们应当确保他们的考试、升学、就业等各个环节在公平的机制下进行,真正做到优胜劣汰。大学生只有在公平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成长,才能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任感,否则,其负面情绪极易产生,从而对核心价值观产生怀疑、抵触,甚至对社会主义制度也给予否定。

第二,要建立完善奖罚、约束机制。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过程是一个自发、自觉、自愿的过程。但是,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仅靠大学生内在的动因很容易造成价值观构建的方向偏离,因此,在构建过程中要不断给予其外在助力。建立完善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紧密相关的科学奖罚机制,制定目标责任书,进行量化考评,对优胜者进行奖励,通过评选道德模范,树立榜样,产生影响力、感染力。同时,积极制定法律约束、道德约束、常规性约束相结合的约束机制,使大学生的价值行为逐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第三,要构建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完善的教育机制是确保大学生构建起核心价值观的根本途径。我们要构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社会教育的引导作用、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自我教育的内化作用,构建综合联动、相互促进的长效教育机制。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外部环境和内在因素共同作用下逐渐培育起来的。因此,我们要遵循消解价值观冲突到核心价值观融入再到自身价值观重塑的价值观形成规律,营造优良的教育环境,构建长效、综合的教育机制,多管齐下,形成合力,才能增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实效性和时效性。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2]鲁洁,教育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J].教育研究,1998,5(3):12.

[3]中共中央国务院第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4.

(责任编辑 王建华)

G41

A

1673-2014(2015)06-0107-02

2015—10—05

杨莉(1982—),女,山西长治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价值观机制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