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连贯型”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以楚雄师范学院为例*

2015-03-19 16:08王玉芬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毕业论文选题汉语

高 霞,王玉芬

(楚雄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整合连贯型”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以楚雄师范学院为例*

高 霞,王玉芬

(楚雄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毕业论文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楚雄师范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以“整合连贯型”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通过4届该专业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构建与实践,逐步形成一套重在培养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教学模式。毕业论文写作教学是一个涵盖预备阶段、讲授阶段及考核阶段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各个阶段相互衔接。

整合连贯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论文教学模式

毕业论文是大学教学计划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该环节能有效考察学生将4年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能力。毕业论文的目的在于培养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是提高其独立研究能力的一种综合训练。毕业论文是一种学位论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规定大学本科毕业生,除了完成4年的学业,成绩合格,还要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撰写出毕业论文才能授予学士学位。[1]

汉语国际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扎实汉语知识,外语综合素养高,具备语言学理论、中国传统文化、跨文化交际及对外国人汉语教学等方面的知识能力的人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写作主旨为在4年所学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训练本专业学生通过资料的收集、分析,文献的索引、利用以及论文撰写、答辩的过程,培养其科研意识及创新能力。鉴于此,楚雄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自招收第一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起,为落实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有效进行,就开始设计、探索、实践和论证。通过5届学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楚雄师范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的课程名称)课程教学及相关实践活动,我们在提高我校本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质量,推动该专业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和实践工作方面逐渐形成一套教学模式,有利于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今后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整合连贯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能力的培养

传统“分级分段式”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分离了基础教育的整体观、中小学生的发展观以及基础知识的系统观,培养出的人才要么只会教小学或是只会教初中或高中。这样的培养模式既不利于中小学教师的统一培养,整合基础教育的教师教育资源,也不利于适应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形势。“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模式强调培养基础教育全面贯通型师资,[2]它不是对传统师范教育的否定,相反,是一种补充和更新升级。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与师范专业有类似之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型人才。该专业培养的应该是汉语国际教育全面贯通型师资,这里的“全面贯通型师资”不仅能教授外国小学生、初中生或高中生学汉语,还能教授外国大学生或社会各阶层的外国人学汉语。虽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所没有的区别性特性,即前者更强调师资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师资的教学对象为各种年龄层次的外国人,[3]这些汉语学习者的母语不是汉语,他们在学习汉语时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把以往的母语、母文化迁移到目的语的学习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教师所教授汉语的过程与教授母语者语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但事实上,该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是一样的,都强调培养“整合连贯型”人才。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一种外语教学,这种教学的目的在于训练、培养各种年龄层次外国学生正确使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教学内容为传授汉语语言和中国文化知识,教学核心为培养这些学生的语言技能。该专业的培养目标除了要培养能教授各个年龄阶段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全面贯通型师资,还要培养该专业学生具备对各种年龄层次外国人学习汉语规律的研究能力。这一能力目标是我们构建毕业论文教学及实践模式的重要依据和指南。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模式构建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预备教学阶段:结合专业课程开展实践性技能培训

1.预备教学课程。根据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专业在第2学期就已经开设了《科学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18课时,旨在培养学生获取文献信息能力及综合素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文献信息检索,掌握科学文献检索的方法、技巧及利用科学文献的学术道德,培养学生获取相关专业领域更加系统、专深的文献资料的能力,为发展学生“会查”“会读”“会想”“会写”能力奠定基础。除此之外,本专业还陆续在第3、4、5学期开设《国外中小学汉语教学研究》《对外汉语教学法》《第二语言习得概论》《对外汉语语法》《语言与文化对比研习》等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国外中、小学汉语教学的现状、教材、师资、学生及教学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有相对系统的了解,初步掌握对各年龄层次外国学生汉语教学的方法以及二语习得、对外汉语语法、汉外对比等专业理论。在这些课程中,任课教师基于课程内容、目标拟定小课题,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展开小课题的调查、研究,或是指导学生学会调查问卷的制作、访谈的方法,以便让学生在实践中融会贯通,做到课堂内容在课外实践中延伸。如让学生对来我校学习汉语的留学生的学习策略或学习风格或是对我校对外汉语教学的情况做调查,了解汉语教学的历史及现状、师资力量、使用教材、汉语课程设置、学生学习汉语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等。

2.学术与科技竞赛活动。贯穿1—8学期的《学术与科技竞赛活动》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设计开展包括“大学生科研课题”的系列专业竞赛活动和文化知识拓展活动,加深学生对对外汉语专业课程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发展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及创新能力。为提高竞赛活动的专业质量和活动实效,该课程紧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学院专业教研室的专业指导作用和学院团委学生会的策划组织作用,同时根据学生参与活动情况和获奖情况评分,学生参与每项竞赛活动可获得基本分,如获奖根据奖项获得加分。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讲授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预备阶段《科学文献检索与利用》等课程的学习及参加学术与科技竞赛活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已初步具备了文献检索及撰写调查小论文的能力。我校本专业在第6学期开设《学术论文写作》课程,共18学时,连续九周上完,紧接着开始教育实习。我们就本课程的教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资源等做了细致规划,主要体现在:

1.教材: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方面的课本。但是,却有不少关于文科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方面的专著:穆诗雅编著的《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韩辉等编著的《文科毕业论文写作教程》(中航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刘晓华编著的《毕业论文写作导论》(科学出版社,2004年)、周水涛编著的《新编文科毕业论文写作教程》(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年)、陈国安编著的《中文专业论文写作导论》(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王蜀磊编著的《毕业论文写作》(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年)、李兴仁等编著的《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科学出版社,2008年)、孙洁编著的《毕业论文写作与规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任鹰编著的《毕业论文写作指导》(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年)、叶振东等编著的《毕业论文的撰写与答辩》(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等。上述这些专著在毕业论文写作规范方面都有较强的实用性及指导性,对如何写好学术论文具有很好的参考意义,但是这些教材都没有突出师范教育论文的写作。因此,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术论文写作》课程不使用专门教材,学生可以参考以上任何一本课外阅读。任课教师备课时选取众家之长,上课时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点,同时结合教育研究方法,讲解每个专题都进行专业性拓展。如在讲授选题时,任课教师提供一些与国外小学、中学汉语教学相关的参考选题,与学生一起探讨这些选题的内涵、难易度、专业性及研究方法等问题。

2.教学目标:为不同方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届定他们应该具备的学术能力。由于大学本科学生四年期间所学课程侧重基础知识和专业领域具体知识的学习,在学术视野方面还有很大限制,这就要求《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教师先调研本专业不同方向学生已学的课程及已掌握的程度,并界定不同方向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学术水准,以便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有所突破。以对外汉语教学方向为例,该方向的课程侧重语言与文化对比、各年龄层次的第二语言习得、国外汉语教学概况等,所以教师在教学方面应依据期望达到的标准,给学生详细介绍对外汉语教学语音、词汇、语法、教学法等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如泰国中、小学生汉语学习的偏误、英语国家学生汉语学习的特点等以及相应的研究方法。针对外事文秘方向侧重实践课程的实际,可以侧重对文化研究理论、翻译理论的讲解,以提升该方向的理论知识学术水准,同时也有益于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

3.教学内容:以学术讲解为主,论文规范为辅。一般认为,本科毕业生因为着重专业基础书本知识的学习,没有多少学术研究能力,因而本科生毕业论文只要做到撰写规范一些就足够了。其实不然,本科生毕业论文与硕士、博士论文一样都是为了获取学位而撰写的学术论文,既然都属于学术论文,那么就应该具备学术性、创新性及规范性的特点。“本科生毕业论文与硕士、博士论文的差异仅仅体现在学术研究的深浅、创新内涵的多少和篇幅内容的长短等方面。”[4]从国内情况看,许多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基本以论文格式、论文规范的讲解为主,学术水准仅仅是一带而过,认为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只要做到语言流畅、层次清晰、格式规范即可。事实上,摘要、关键词、前言、论文正文、论文结尾、引文格式、注释格式、参考书目格式、修改、润色、定稿等论文写作规范通常只要2节课就可以讲清楚,其余15个学时可以把侧重点放在汉语国际教育的学术研究现状及某些专题的前沿讲解上。因此,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内容框架的构建紧扣“以学术讲解为主,论文规范为辅”这一原则,在讲解撰写规范的基础上,尽量从创新性、学术性讲解该专业的相关学术研究的前沿及研究方法,以拓展、拔高学生的学术意识、创新意识。

4.教学方式:实施不同方向选修课程组的分阶段教学。我校汉语国际专业自第4学期开始,专业选修课程分为“对外汉语教学方向”及“外事文秘方向”两个课程选修组,每组各有与方向相关的4门课程。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4门课程为“中华才艺研习”“国外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大纲及教材研究”;外事文秘方向的为“涉外秘书学”“东南亚概况”“英语外贸函电”“外事政策法规”。教师在教授《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时分配给不同方向不同的教学时间,每个方向上的授课时间大约为4—6学时,对两个不同方向分别进行学术层面的集中讲解,使不同方向学生加深对自己方向的学术研究及论文撰写的认识,也有益于开拓其他方向学生的学术视野。

5.教学资源的遴选:在《科学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的基础上,《学术论文写作》的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方向,选取该专业领域比较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资源和不同方向上学术带头人的学术成果作为学术讲解的主要载体,从选题、研究方法、创新角度、研究意义等方面展示给学生。如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学术资源首选《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语文建设》《汉语学习》《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版》《中小学外语教学》等期刊,选取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及中小学英语教学方面兼顾理论性、实践性的科研成果,从他们的选题、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学术性给学生做分析、引导、比照。外事文秘方向类论文资源以《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东南亚研究》《东南亚纵横》《中国商贸》等期刊为主,同时选取周南京、张锡镇、朱杰勤、黄昆章、赵和曼、贺圣达等学者的相关成果作为学术讲解的内容。

6.教学方法:以“过程法(Process Approach)”组织课堂教学。长期以来,写作教学大多采用结果教学法(product—focused approach)。这种教学法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认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给予刺激,学生做出反应。具体做法是教师突出对写作技巧、范文的讲解分析,训练学生能熟练掌握句子、段落的写作技巧。这种教学法的弊端在于忽视了学习者探究性、创新性的学习能力,仅把他们视为被动接受的对象。过程教学法(process·approach)则可以很好地改变结果教学法带来的弊端。过程法强调写作是一种认知过程、思维创作的过程,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上,而不是写作成果上。[5]毕业(学术)论文的撰写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因此,学术论文写作课程的教授应该突出构成过程的一步步操作方法。我们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目的,把学生分成若干合作小组,把每次的课程内容以任务的形式提前下达,各小组成员分工实施任务的各项内容,收集、分析资料,探讨问题,发言或展示。各小组完成后教师对其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点评。教师的点评及考核强调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创新点,从而激发更多的学生对学术的兴趣。

(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考核阶段:重在平时的过程形成,减少终极性评定

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术论文写作》课程主要以过程法组织教学,小组及小组成员在每一次的专题任务实践活动后都有成绩,学术水平和创新点作为衡量成绩高低的依据。课程最终考核结果比重为平时约占60—70%,期末占30—40%。这也意味着本课程的考核不是以一次写作成果来评判,而是重在平时的过程形成,目的在于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每一专题任务的过程实践中,从而使学生真正学会毕业论文写作的一步步操作方法,其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加强。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包含“文献查找+读书笔记”“选题缘由”“创新探究”“认识研究方法”“问卷制作及调查”“命题说思路”“模拟答辩”等小课题,这些课题随着课程内容的开展分别下达给各小组完成。各小组完成活动的每一次效果评定作为课程考核成绩之一,每堂课的课堂笔记为考核成绩之二。期末考试采用开卷的形式,要求学生就各自所选的题写一篇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学术研究的重要部分,也是我们课程讲授中的重点,论文是否能创新取决于学生对文献占有的多少和文献梳理的清晰与否,这就需要学生在平时课堂认真听讲,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课后注意对相关信息的查找、检索与保存。没有这些准备,文献综述的撰写是难以完成的。表面上学生为文献综述做准备,实际上在准备过程中,他们对于《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所学的知识内容有了更为深刻的新体会和新理解,这些都为他们随后毕业论文的撰写夯实了基础。

通过4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策划与实践,我们逐步探索出一套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模式。该模式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探究能力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可行性、可操作性。我们调查了已毕业的4届该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及毕业论文质量分析报告,发现50%以上的学生能根据《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所学的内容,结合国内、国外教学实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表现出创新意识,主要体现在研究方法的创新上。

如我们在《学术论文写作》课上讲解“选题”专题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初步拟选选题。大部分同学的选题虽然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但却不适合本科生。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一些同学上互联网搜索到一些选题:“跨文化交际意识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分析”“转折复句分句的语义关系研究”等;外事文秘方向的同学选题,如“论涉外文秘的语言艺术”“论涉外秘书的素养与能力”等,这些选题对本科生来说太大、太泛,学生基本上做不到什么创新,只能把别人研究的成果进行剪接或照搬。因此,我们向学生强调学术论文的关键是创新,体现在选题的创新,研究方法的创新,即便是很小的题目也能写出高质量的论文。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我们选取不同的相关选题做实例向学生展示、对比、讨论,启发学生的学术意识,并让学生进行选题实践。2008级的一位同学针对即将到泰国实习,初步拟定选题《泰国清莱府中小学汉语教学现状调查》,在教师的指导下,把选题改为《泰国清莱府中小学汉语教学现状调查及思考——兼论对外汉语专业就业前景》,并设计了调查问卷、论文框架,实习归来后他也带回来足够的调查数据和资料,撰写的毕业论文因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并体现学科、专业特点和教学计划的基本要求,内容详实,特别是泰国清莱中小学汉语教学现状的调查对我校该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方面有一定参考价值,论文最终被评为学校“优秀毕业论文”。在这个选题的基础上,这位同学后来又做了进一步更详实、有深度的提炼,在学术与科技竞赛活动中获得校级大学生科研课题立项,出色完成项目结题并获得校级大学生科研课题“优秀”奖。2011级的一位同学的选题《基于实习日志的汉语国际教育实习调查报告分析》看似普通简单,但该同学的研究方法有所创新,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并运用实习教学案例、教学日志等第一手资料调查了2011级对外汉语专业41位同学国内、国外实习的状况,研究了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另一位同学在对我校两名初级阶段老挝留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录音)的基础上,运用实验语音的方法和手段,通过老挝留学生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等声调的实验分析,研究他们汉语声调的习得特征,他们的论文都被评为学校“优秀毕业论文”。其余一半以上的同学都能基于国内、国外(泰国)汉语教学实习,选取符合专业培养方向的题目,这些选题包括学生们对外国大学生、中小学生甚至幼儿园孩子的汉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发现,虽显稚嫩,但却反映出该专业学生们一定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学生经过《国外中小学汉语教学研究》《对外汉语教学法》《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对外汉语语法》等理论课程的学习探究,再经过对泰国中、小学生汉语教学(境外实习)及对外国成人汉语教学(校内实习)的教育实践,最后把对各年龄层次的汉语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反映在他们的毕业论文中,很好地践行了“整合连贯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

本文基于“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依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及要求,主要从该专业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预备阶段、讲授阶段及考核阶段等方面做了具体分析。诚然,对于如何更有效果提高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及学术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的分析、研究。如我们正在研究如何通过多种方式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创建“导师传帮带”的平台,让每个有科研课题的老师带着3—4名学生,从文献收集、问卷调查、文献梳理等方面指导学生做一些小的子课题,这样做有助于学生把《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同时因为有专任教师的辅导,学生更容易完成好任务。如本人研究的课题是外国学生汉语虚词的习得,我要求所指导的一个学生做我课题的副词“都”的偏误分析部分,指导她该参考的书籍、期刊和研究方法,后来该学生把它写成自己的论文《英语学习者汉语副词“都”的偏误分析》,该论文获得了2012年学校“优秀论文”。创建外国语学院“学术讲座”的平台,让外国语学院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就某一专题为学生做学术讲座,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术意识。成立相关方向上的校外专家来访平台,请名家到外国语学院做相关专题学术讲座,使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能得到名家在学术上的指导。

[1]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EB/OL].

http://baike.sogou.com/v6209697.htm.

[2]罗明东,教师教育模式改革新方向——“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模式改革的探索[J].教师教育研究,2010,(6).

[3]章富刚,李清.“整合连贯型”与对外汉语教师教育模式改革[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4,(10).

[4]王崇义.加强毕业论文指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关于本科生毕业论文若干问题的思考[J].外语教学,2004,(6).

[5]Badge,R.& G.White.A Process Genre Approach to Teaching Writing[J].ELTJournal,2000,(2).

(责任编辑 王碧瑶)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Graduation Thesis Writing Teaching Mode for TCSL Major——A Case Study of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GAO Xia& WANG Yufen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ChuxiongNormalUniversity,Chuxiong, 675000,YunnanProvince)

Graduation thesis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in the teaching plan of TCSL Major.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Integration-Continued Model,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constructs process-based teaching mode of graduation thesis writing and implements it. The process includes preparatory stage, the teaching stage and the examination stage. Each stage focuses on training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connects with each other.

Integration-Continued Model;TCSL(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Graduation Thesis Writing Teaching Mode

楚雄师范学院“整合连贯型”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项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ZHXM1412。

2015 - 10 - 09

高 霞(1968—),女,楚雄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第二语言习得、英语国家语言文化。

H195.1

A

1671 - 7406(2015)11 - 0063 - 06

猜你喜欢
毕业论文选题汉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科毕业论文要不要取消”为何长期无解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高等院校音乐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和写作的问题透视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