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动画纪录片的真实性及其创作特征

2015-03-19 21:38文/刘
传媒 2015年2期
关键词:真实性题材纪录片

文/刘 艳

动画纪录片是随着动画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纪录片类型,是动画与纪录片相结合的边缘体裁。它一方面摒弃传统纪录片的实际拍摄,用动画来纪录;另一方面在动画创作过程中又以真实为准则,力求还原和再现事实。在创作方式上,往往采用现场的真实录音加上手工或电脑绘制的画面,也即真实声音、真实信息加虚拟画面。

一、动画纪录片的真实性

纪录片的产生源于人们对于真实的需求,纪录片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追求真实的历史。在追求真实的过程中,人们不断认识“真实”,揭示“真实”的面目。

1.存在即真实。回顾世界纪录片发展历程,不同阶段纪录片呈现的“真实”面貌不同。虽然纪录片真实观不断衍变,人们对真实的理解不断深入、丰富,但纪录片核心的内涵——纪录真实——从未改变。

什么是“真实”?真实即符合客观存在。“存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存在”相对于人的思维而言,是与“物质”同义的哲学概念;广义的“存在”相对于“无”,是与“有”同义的概念,是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和。从广义的“存在”含义出发,纪录片的表现对象包罗万象,既包括有形的物质世界也包括无形的精神世界。从宏观的宇宙到微观的原子,从抽象的思想理论到感性的情绪、微妙的心理都是存在,都构成纪录片的表现对象。

纪录片创作者一直在不同的领域进行尝试,拓展纪录片的表现空间。然而由于表现手段的局限,实摄的纪录片创作方式擅长反映有形的物质世界,对无形的精神现象鞭长莫及。广泛的社会存在、丰富的社会生活需要更多元和不拘一格的表现方式。

2.纪实未必真实。由于拍摄影像与现实生活具有高度一致性,纪实手法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成为纪录片创作的主要表现手法。纪实手法在纪录片创作中常体现为同期声、长镜头、偷拍、跟拍、低剪接、无解说或少解说等技巧。

创作手法决定作品的表现形式,但不能决定作品的性质。有的创作手法能够更好地营造真实感,有的则远离现实、真实感稍弱,但无论真实感强弱,它都只作用于受众的感觉,却不能决定事实本身的真实。以未采用纪实手法为由否定作品的真实性,显然是以形式的判断代替对内容的判断,是一种武断的做法。

纪录片的真实性应由内容决定,而不取决于形式。纪实手法与真实再现、象征、动画等手法作为影视创作手段共同为纪录片和剧情片服务。因此任何从创作手段出发来论纪录片真实性的做法都是舍本逐末的做法,若因此而否定纪录片的真实性就更不可取。

3.求真精神——纪录片属性的保证。表现对象的客观存在,即题材真实,是纪录片真实的前提,但真实题材不一定必然产生纪录片。决定片子最终归属的关键在于创作者的求真精神。通常情况下故事片即使有真实题材,但因为创作者对真实的追求并不迫切、严格,事实在主观上被置于次要地位,对事实进行变形和艺术加工成为工作核心,所以这样的片子虽有真实题材,但仍不能算是纪录片。创作者以真实题材为依据,创作过程中以科学求证的态度尽力还原事实,这是纪录片创作者应具备的职业精神,也是纪录片的真实性得以实现的保证。

如果严格按表现手法来分,以动画为表现手法的片子完全可以自觉归入动画片行列,为何硬要出位,标榜为动画纪录片呢?可以想见,创作者对真实的孜孜以求,使作品与一般动画片相区别,而与纪录片更接近。或者说,动画纪录片这一称谓源于创作者对作品真实性的自信。

二、非影像化真实——动画纪录片题材共性

所谓非影像化真实,是指动画纪录片的题材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件,但不具有影像的特点。具体来说,动画纪录片题材分为两种情况。

1.不具影像的抽象题材。抽象题材又包括两方面,一种情况是无法拍摄到的宏观或微观景象,宏观如太空、宇宙运行、星系作用;微观如原子、粒子等。这类题材主要集中在科学纪录片中,如《优雅的宇宙》用动画反映对浩淼宇宙和微观粒子共同起作用的弦理论、量子力学。另一种情况是无具体形象的主观世界,即抽象的思想、复杂的心理或情绪等,如法国动画纪录片《帽子梦魇》,用手绘线条画方式表现少女遭强暴的噩梦般经历及恐怖心理;英国纪录片《动画心理》将精神疾病患者无法用言语表达的非常规心理用图画来体现;又如加拿大动画纪录片《瑞恩》在创作者与瑞恩真实对话的基础上,采用支离破碎的动画影像纪录了曾名噪一时最终却沦为乞丐的动画大师的离奇人生,表现了瑞恩痛苦、疯狂、羞耻、恐惧等难以用实摄影像表达的心理活动。

2.影像不宜出镜的特定题材。这类题材也可以称之为禁忌题材或特殊题材。出于保护儿童、尊重病患、遵守法律等原因,作品在涉及相关人物时会避免影像的直接出境,从而采用动画形式表现。如英国纪录片《自闭心灵》采访了7位自闭症患者,作品中患者并未出镜,而是用采访声音配合被采访者的图画作品来表现患者的心理感受;美国纪录片《芝加哥10》因为庭审禁止拍摄,所以片子在庭审录音的基础上用动画模拟了整个庭审过程;澳大利亚纪录片《就像这样》采访的是因非法移民被关押的三个孩子,片子避免了孩子影像的出镜,而用小鸭子玩偶和线描动画来诠释孩子的心声。

回顾中外动画纪录片创作,虽然数量上并不丰厚,但都是在真实题材基础上囿于影像的缺失、不能或不宜等条件限制而选择了动画的方式。真实但缺乏影像是动画纪录片题材的共同特点。当然,动画表现并非完全出于被动,动画运用给纪录片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或直观、或深刻、或微妙的感受,这不能不说是动画表达的独特魅力。

三、虚影像,实声音——动画纪录片的创作特征

动画纪录片之所以引起争议,焦点在于表现手段——完全用动画述说,夸张变形的形式与传统纪录片的实摄形式格格不入。

从虚拟手法对纪录片真实信息传达的角度看,动画技术的发展决定了它的仿真程度有限,动画的画面大多是写意式的,人物动作显得机械、生硬,人物表情单调;环境勾画粗略,以体现轮廓为主,具有象征性。一句话,动画画面不提供具体的、详细的信息,事实信息的主要来源是配音、解说。从这点来看,动画手法并不影响事实信息的表达。

如果将纪录片传达的事实信息称之为“硬信息”,情绪信息称之为“软信息”,我们可以看到动画纪录片中的画面和声音各有分工,声音传递“硬信息”,画面传递“软信息”。在动画纪录片的信息传达中,画面的表意功能受到抑制,不提供具体充分的信息,具体明确意义的表达主要依赖声音,即解说、对话、独白承担了主要的叙事功能。当然画面也提供信息,但提供的往往是情绪信息、氛围信息等等。

动画纪录片预示着纪录片创作的一个新方向。传统纪录片由于真实影像的束缚,题材表现的范围很有限,纪录片对缺乏影像的历史题材、无具体形象的心理活动、抽象的理论等题材力有不及。动画纪录片在改变人们纪录片观念的同时,更开拓了纪录片的表现领域。它使纪录片的表现范围从具体可见的物质世界深入到抽象不可见的精神世界,从摄像机能拍摄的客观世界进入到只有画笔才能展示的主观世界。

创作手法的相互借鉴和融合是影视作品创新的重要途径。故事片和纪录片融合产生了纪实性故事片和故事化的纪录片,因借鉴了其他类型的优势,作品魅力大增。既然彼此的融合能创造新颖、独特的效果,打破片种界限的尝试就不会局限于故事片和纪录片。从这个角度来说,有意识地对动画片和纪录片进行融合是影视创新一个不争的方向,尽管如何融合还值得深入探讨。

[1]李三强.动画纪录片:一种值得关注的纪录片类型[J].中国电视,2009(7).

[2]聂欣如.动画可以成为纪录片吗?[J].中国电视,2010(2).

[3]王庆福.也谈动画纪录片:真实在什么前提下可以被保证[J].中国电视,2011.

猜你喜欢
真实性题材纪录片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广告的真实性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历史题材电视栏目中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