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学生道德人格教育初探

2015-03-20 15:07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人格价值观

李 娟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 葫芦岛 125000)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学生道德人格教育初探

李 娟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 葫芦岛 125000)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学生道德人格出现了价值观迷茫、道德情感冷漠以及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脱节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高职院校提出新的道德人格教育对策。一方面,从文化维度入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挖掘和发扬优秀的道德传统,并加强多元文化的交流。另一方面,从环境建设入手,塑造良好的社会、家庭和校园文化环境,为高职学生道德人格教育提供外在动力。

多元文化;高职学生;道德人格教育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发展,政治、文化、思想等多个方面都呈现出全球化的特点。全球化正塑造着一种全新的文化发展模式,使文化的交流、融合与互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借助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各国信息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搭载现代化交通工具,不同国家的公民可以自由地流动和交往,世界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地球村”。全球化的力量加速了中西方多元文化的斗争与融合,文化的异质性与混杂性、不连续性与不确定性等特征空前复杂地浮现出来[1]。多元文化是一个内涵比较丰富的概念,宏观上讲,多元文化是指在一定时期,一个国家多种文化共存并相互交融的现象。当前,中国文化呈现出东西方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等多元文化并存的复杂格局。微观上讲,多元文化是指蕴含了一定道德观念、情感风格、传统习俗、精神追求的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总和[2]。

道德和文化密不可分,文化通过语言、习俗和规范等形式塑造着德行,德行是文化的体现。在开放的文化生态下,多元文化不但是分析高职学生道德人格特点的重要视角,而且是研究高职学生道德人格教育路径的主要视阈。

1 人格、道德人格和高职学生道德人格

1.1 人格、道德人格

从词源上讲,“人格”源自拉丁语“Personalitas”,最初是指戏剧演员所带的面具(mask),后来逐渐演变为人真实的自我,也表示人区别于动物的内在规定性。中国“人格”范畴是从西方经由日本引进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性的思想内容非常丰富,所以很快吸收并发展了“人格”的涵义。中国文化非常重视以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理想境界衡量人的特质,因此,“人格”成了“人品”的替代词。“人格”是一个应用范围比较广泛的概念,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法学等诸多学科的定义规定了“人格”复杂而丰富的涵义,一般来讲,伦理学意义上的人格被称为道德人格。

道德人格的核心要素是道德性,所谓道德性就是人为了追求良好的生存方式而使践行道德行为成为可能的人格特性,它是人之为人的重要特征。道德人格是个体人格的道德性规定,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个体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以及道德行为等要素的总和[3]。道德人格的形成以社会实践为基础,正如西方一位哲人所说,美德只有在社会实际生活中才能转化为现实,自然只赋予人获得美德的可能。随着实践经历的增多,个体的道德人格不断地丰富和重构。道德人格具有知行合一性,即它是内在道德认知与外在道德行为的统一。离开德性指导的道德体验是盲目的,容易发生阻滞甚至误入歧途;离开德行表现的道德认知是虚无的,“虽曰知而犹不知”。

1.2 高职学生道德人格

道德人格本身不但有很强的个性特征,而且有明显的群体性特征。群体主要是指成员间彼此依赖并相互影响的集合体。群体会影响甚至改变个体的道德人格,这种影响存在积极和消极两种可能性,反过来,个体的道德人格对群体的道德人格也可能产生同样的作用。高职学生道德人格着眼于高职学生这一群体,它是指在一定社会规范制约下,高职学生个体参与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它是内在道德品质与外在道德形象的统一体[4]。

2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学生道德人格存在的问题

2.1 价值观迷茫

多元文化产生多元价值观,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呈现多重价值标准。文化借助大众传媒,广泛影响着高职学生的价值观,他们不再局限于原有的价值观念体系,敢于挑战价值权威,追求自由,崇尚个性。高职学生思维活跃,对新事物比较好奇,容易不加辨别地崇拜现代西方道德观念,但不了解任何道德观念都有特定的历史文化底蕴,单纯地照搬道德观念难免和我国国情冲突的道理。面对复杂的价值选择,高职学生由于缺乏明确的统一价值标准,往往感到无所适从,从而引起价值观的混乱和迷茫。

多元文化导致高职学生道德观念的相对化。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传统社会的一元化价值观逐渐瓦解,哲学家鲍曼曾指出,我们的时代是一个人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道德模糊的时代,它为我们提供了选择的自由,同时也让我们进入了一种令人烦恼的不确定状态。相对价值主义强调个人价值和自由,主张个人要按照自己的偏好选择生活方式,追求生命的意义。相对价值主义过分强调差异性和主观性,必将逐渐抹杀道德绝对性一面,使人们在多元文化的冲突中陷入价值迷失的困境。

2.2 道德情感冷漠

道德情感是个体在道德体验中形成的情绪及态度,它以一定的道德认知为基础,通过个体的道德行为表现出来。道德情感具有评判价值,表现为对各种社会现象的支持和反对、欣赏和鄙视等情绪。高职学生大部分都具有积极的道德情感,具有很强的正义感、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如对社会的丑陋现象义愤填膺,在捐款等爱心活动中积极踊跃。同时,许多高职学生也表现出道德情感冷漠的一面,缺少“慈悲为怀的感情”。一些高职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对道德抱无所谓的态度,有些同学看见小偷作案时不敢制止;碰见 “老人摔倒在路边”,很多学生害怕被讹,不敢扶;有些同学在他人利益受到侵害时,害怕损害个人利益,选择做一个冷漠的“看客”[5]。

2.3 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脱节

健康道德人格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统一。由于接受过系统规范的道德教育,高职学生的道德认知大多比普通人要高,但是,认知没能很好地指导实践,即认知与行为脱节。一方面,绝大部分的高职学生的道德认识是经过思考形成的,具有明确的辨别力,明白是非对错,了解责任要求;另一方面,他们一旦步入社会,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冲击的时候,就会搁置正确的道德认识。针对这种现象,有学者尖锐地批评:当今有些大学生是道德知识的巨人,行动的侏儒。高职学生知行脱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人对己的双重标准,对他人的行为往往按照社会道德规则评判,对自身的要求实际上则降低了道德的标准,具有“宽以待己,严以律人”的错误倾向。比如,有的高职学生一味地要求他人关心自己,自己却不懂得关心他人;二是一部分高职学生的道德义务仅仅停留在知识理论层次,并没有外化为日常行为,只是“知道”却没有“做到”。如一些高职学生在认识上赞同并欣赏见义勇为和拾金不昧的行为,自己却做不到;一些高职学生已经认识到考试作弊是一种不诚信的行为,却明知故犯。

3 高职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对策

3.1 高职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文化维度

首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 、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高职学生的人格培养必须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指向,激发他们的道德主体意识以及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应对多元文化的冲击。

其次,注重挖掘和发扬优秀道德传统。中华道德传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道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高职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重要内容。如理想信念教育可以借鉴“志”的思想。儒家特别强调“志”在人的独立人格中的地位,正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大丈夫”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引导高职学生树立健康的道德情感可以结合传统的 “仁爱”思想。孔子曾经就“仁爱”问题向弟子发问,三个弟子的回答实际上阐释了“仁爱”的三个境界,“仁者使人爱己”、“仁者爱人”、“仁者自爱”。这三个境界是密切相关的,一个人只有学会“自爱”才能“爱人”,只有“爱人”才能让别人“爱己”。另外,传统道德中道德践履的思想对培养学生言行一致的人格具有借鉴意义。中国古代各种学派的思想家大多认为,在理想人格塑造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道德主体要发挥积极的能动作用,加强道德践履,正所谓“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认为,“名不可简而成,誉不可巧而立。君子以身载行者也”。

最后,加强多元文化的交流。任何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都或显或隐、或多或少地吸收了不同的文化。在多元文化共存的形势下,只有以包容的姿态加强文化间的交流和对话,才能创新文化体系,为道德人格教育提供新鲜的源泉。

3.2 高职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环境营造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人的道德认知只有在实践中转化为道德行为才具有社会意义。而人的道德行为的形成受各种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内在因素主要指心理和生理等方面,外在因素主要指道德环境。良好的道德环境可以促进人们发展健康的道德行为,规戒不良的道德行为,所以,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是高职学生健康道德人格教育的重要保证[6]。

首先,创设和谐的社会环境。“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高职学生道德人格教育最为强劲的环境动力。概括来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和谐社会的特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三个倡导”原则遥相呼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为高职学生养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人格提供最佳的环境支撑。

其次,优化家庭道德环境。现在的高职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很多家庭往往偏重为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却忽视了道德人格的培养,对孩子的溺爱有时模糊了是非善恶的界限,所以,优化家庭道德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课堂,家庭的道德价值取向是孩子人格培养的重要源泉。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谈举止潜移默化地对孩子道德人格的形成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家长要要像教师一样言传身教、率先垂范,用自己高尚的行为和优秀的品质感染孩子,家长的关爱和照顾能够大大提高这种感染的效果。

最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主要体现在四大方面:一是严谨的教风。教师要爱岗敬业、勤奋好学、率先垂范和甘于奉献;二是健康的学风。学生要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远大的抱负、高尚的情操和积极进取的行动;三是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间、学生间以及师生间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诚信友爱,师生对学校具有深广的文化认同;四是活泼的文化氛围。高职院校要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学术报告会、讲演比赛、文艺演出和体育竞赛等等,活动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特点,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有助于提高学生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

4 结语

总而言之,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学生道德人格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但是,我们也要正视文化多元化带来的高职学生价值观迷茫、道德情感冷漠以及知行脱节等问题。以文化建设为视角,破解文化引发的问题,才能把握高职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症结所在,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从根本上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升华其道德境界,健全其道德人格。

[1]顾园.论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道德教育[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冯永刚.多元文化背景下道德教育的困境及应答[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30-32.

[3]张干.大学生道德人格现状与重塑路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4]狄奥.论中国优良传统道德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现实价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29-30.

[5]蒋篁.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6]陈刚,贺菊英.论道德构建的动力模式陈文卿[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7-10.

责任编辑 周丁力

College Students’Moral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Multi-culture

LI Juan
(Bohai Shipbuilding Vocational College,Huludao Liaoning 125000,China)

Facing the emerging multi-culture,many college students don’t know how to judge good and evil,and their moral emotion becomes apathetic and their behavior appears confusion.New countermeasures are needed to deal with that such as insisting on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developing the good traditional morality education,and carrying out inter-cultural exchange,and creating the reasonable and orderly education environment of the society,family and college.

multi-culture;college students;personality education

G641

A

1674-5787(2015)02-0007-04

10.13887/j.cnki.jccee.2015(2).3

2014-12-20

本文系2014年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以高职学生道德人格构建为例”(课题编号:SZ14B006)研究成果之一。

李娟(1979—),女,辽宁义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人格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远和近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