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及对策研究

2015-03-20 15:07程莎莎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伦理道德大学生

何 姗,程莎莎

(新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830017)

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指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在网络虚拟空间中挣脱网络伦理的约束或因主体自身缺乏自律所引发的问题。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在《网络文化》中指出:“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在给人们众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社会、政治、法律和伦理道德问题。”[1]如何使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得以纠正,是新时期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和挑战。

1 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的主要表现

1.1 网络伦理意识失范

1.1.1 “怀疑主义”盛行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以及匿名等特征,导致多数大学生对网络持有怀疑的态度,他们怀疑道德,否认道德,甚至对网络上正确信息也欠缺信心,认为互联网是一个缺乏信任的空间,把网络空间作为自己的“吐槽机”,不愿意为自己在网上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1.1.2 “个人自由主义”盛行

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相对于现实社会而言,大学生更能真实地在网络社会中表现自我,自由地释放自己内心的想法。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言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以个人为中心,其中不少人恶语中伤他人,忽略传统的伦理道德,将个人自由主义推行到极致。

1.2 网络伦理规范失范

1.2.1 网络主体的不完整性

网络主体的不完整性指作为主体的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基本的信息,例如,姓名、年龄以及家庭住址等真实的信息都被虚拟的符号所替代。处于此网络环境中的大学生容易迷失自我,缺乏诚信意识和道德观念,社会责任感弱化。

1.2.2 网络道德规范实施力弱化

在现实社会中,人与人可以面对面交流,约束大学生言行的是法律和道德。而在虚拟社会中,人们即使不熟悉也可以自由交流,很容易打破道德底线,发生“越轨”行为。在网络社会中约束大学生的道德已经大大地弱化甚至消失了,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了阻碍,对大学生道德的约束力下降。

1.3 网络伦理行为失范

1.3.1 网络沉迷型

这种类型的大学生往往生活在网络世界里,与现实生活脱节,如沉迷于各种刺激的网络游戏、网络色情视频、网络不健康的小说、甚至网恋。这种行为虽然没有触碰到法律,未给社会带来直接危害,但它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身心健康,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几乎天天泡在网吧或宿舍,阻碍了大学生的前途。

1.3.2 网络违规型

网络违规型主要是指大学生不遵守基本的网络规范和准则,做出的行为虽然不违反法律,但危害了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违背了道德规范行为。如浏览不良网络信息、在网络环境中缺乏诚信交往,通过网络诽谤和中伤他人,盗取他人的学术成果,侵犯他人的隐私和知识产权等。

1.3.3 网络犯罪型

网络犯罪型主要是指大学生运用网络进行犯罪的行为。2014年公安部公布的网络犯罪十大典型案例中,有利用网站盗窃网民存款案、跨国网络赌博案、手机植入木马盗窃案、传播木马盗窃电信资费案、利用伪基站实施网络盗窃团伙、敲诈香港金融网站案、国家CN 域名解析系统遭攻击案、非法买卖公民个人信息案、利用伪基站群发短信诈骗案、“8·7”特大网络诈骗案。这些网络犯罪行为不仅危害了他人的利益,也危害了社会的稳定。

2 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的原因分析

2.1 网络自身的特点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迅速普及,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迅速成为网络的“弄潮儿”。网络的虚拟性及其不确定性影响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网络环境的开放性,致使大量不健康的信息充斥网络世界,侵蚀大学生的道德心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网络虚拟性也助长了大学生为非作歹的行为,为非道德行为提供了温床,淡化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诚信意识。

2.2 大学生自律意识缺失

网络对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充满自由的奇幻世界,在这个自由的国度里,网络社会要求一种“自律”的道德,即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自己要求自己,自觉地遵循法度,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由于大学生缺乏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认为没有必要把现实社会的道德规范搬到网络空间中,急于挣脱现实道德规范的束缚,滋生了他们为非作歹的行为。还有一些大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自我控制能力极差。

2.3 网络技术不完善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网络技术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仍然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对网络使用者的违规违法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管,使得一部分网络犯罪分子逃脱了法律的制裁,从而滋长了网络社会中的不良风气,如网络诈骗、网络性交易、网络赌博等案件屡有发生。

2.4 学校道德教育者的缺位

大学生虽然已经成年,但自控力和自律能力还较弱,所以仍需要积极正面引导。大多数学生父母对网络知识了解不多,学校应该承担起教育和引导学生的工作。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滞后性,学校和教育者对网络道德的关注不够,忽略了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教育,导致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迷失自己,甚至做出违规违法行为。

3 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的对策

3.1 完善社会网络法规,加强网络运行管理

3.1.1 强化网络伦理监督机制

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应把现实社会的法律和道德应用到网络中,强化网络伦理监督机制。一是把网络开发商以及网吧经营者纳入法治的管理系统; 二是运用高科技手段对网络信息进行有效筛选和监督,杜绝不良信息的传播。

3.1.2 强化政府的监管能力

我国自199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又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入口通道管理办法》等多部法规。政府有效的监管能引导网络社会的良性发展,把“网络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地纳入网络规范中。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管理自己,大力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确定自己的价值取向和道德选择。

3.2 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

3.2.1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培育大学生道德观念

首先,大学生应该认真学习和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解决网络生活中的问题。其次,崇尚科学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反对封建迷信和唯心主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的思想。最后,大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会面临很多诱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抵制不良的思想。

3.2.2 建立校园网站的平台

校园网站是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的窗口,能在无形中影响大学生道德行为。我们要弘扬校园红色主旋律,在网站上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发挥校园网站建设和管理的作用,建立网络信息管理的常设机构,规范大学生上网言行,对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网络内容进行删除和清理。

3.2.3 开设“网络伦理”课程

1972年,美国几所大学给学生开设了一门“计算机和社会”课程,这标志着第一次把网络伦理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在高校开展。随着社会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学校也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课程改革。开设网络伦理的课程,让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网络伦理的制度和准则,文明上网,使课堂教学与塑造大学生网络伦理结合起来,这对于改善大学生网络伦理状态是非常有必要的。

3.2.4 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出现网络综合征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对如今的大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大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会出现 “网络成瘾”、“网络性心理障碍”、“网络狂暴症”等症状,对于轻度患者,要用心理疏导的方式缓解身体的压力,教会他们合理掌握上网时间和上网频率;对于重度患者,要教育他们不要在网络上寻求安慰,隔离他与网络的联系,转移视线,应积极主动地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并尽快地得到治疗。

3.3 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

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导致大学生上网的言行相对与现实生活中比较自由。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自律教育就尤为重要了。

3.3.1 培育大学生网络主体意识

培育大学生网络主体意识,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大学生成为网络道德的主人,培养网络辨析能力,客观看待问题,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自觉遵行网络道德行为,自觉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为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

3.3.2 加强大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

徐建军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一书中指出:“道德自律是道德主体在社会实践中内化它律而来的,是主体的一种自我立法、自我约束。”[2]在网络道德伦理水平还不太高的情况下,只有把网络自律放在首要位置,才能使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得到根本性的治理,使网络伦理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大学生网络伦理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它是一个逐步解决的过程。随着网络法律法规的健全、校园网络监管机制的形成,以及大学生道德自律等多方面的完善,大学生的网络伦理失范的行为会逐渐减少,网络伦理问题会得到逐步解决。

[1] 李刚,王旭辉.网络文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2] 徐建军.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 兰华.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与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14(6).

[4] 任操.当代大学生网络伦理探析[J].文化教育,2012(3).

[5] 安仲森.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表现、原因与防治[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1(6).

[6] 吕晓峰,张晓书.大学生网络伦理秩序失范与教育模式重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8).

猜你喜欢
伦理道德大学生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