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2015-03-20 18:45张叶红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外语跨文化交际

张叶红

(长春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张叶红

(长春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密不可分,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讨论近年来在外语教育界广泛展开。本文从教师、学生、教学过程、考试改革、交际实践等方面分析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跨文化交际能力;解决策略;外语专业

随着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高等教育也呈现国际化的趋势。培养通晓东西方文化、在国际社会中更好地为国家服务的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语言与民族文化有密切联系。学习外语,不仅是掌握外语本身的过程,也是接触和了解另一种民族文化的过程。”[1]从事外语专业教学的一线教师需要不断地反思和研究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相关问题,培养时代所需要的外语人才。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高校外语教学实践,就外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进行分析和论述。

一、增强教师跨文化意识,带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近年来,随着高校外语教师出国进修学习机会的增多,教师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同时,教师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提高也间接促进了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逐步提高。虽然高校外语专业教师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越来越重视,也取得了一些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首先,高校外语专业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要想提高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是关键。“愈是电脑风行,愈需人脑的掌握;愈是高度的机器化、电子化,愈需人的感情的补偿。任何教学技术都不能代替人。不管技术如何先进,教师始终是教学体系中占支配地位的力量。”[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之大可见一斑。外语教师应意识到跨文化交际是需要终身学习的内容,与时俱进地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通过各种途径丰富自己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如此才能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大部分高校外语专业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众所周知,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对语言环境的模拟越来越真实,人们甚至可以利用网络进行真实的国际交流,这可以极大地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但是,很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对多媒体技术的利用率不高;一些教师尝试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但对多媒体课件制作方法和相关教学软件知之甚少,导致课件缺乏教学设计思想,趣味性不强。针对上述状况,高校应定期对外语专业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系统培训和进修,使教师能够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状况及其实际应用有所了解,使其开阔眼界,更新教学理念。

再次,外语专业教师对外语专业本科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相关问题研究不深入,高质量的论文数量较少。因此,外语专业教师应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中,把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良性循环。

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

一部分外语专业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把外语学习理解为背单词、做各类外语试题,以通过外语等级考试为目的,而不是将其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和文化去学习和领悟。因此,帮助外语专业本科生尽快转变对外语学习的固有观念尤为重要。

外语专业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方面有其自身优势。首先,学生通过系统的语言学习和与外籍教师的经常接触,能够认识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部分学生主动尝试与外籍教师和留学生进行交流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次,随着近几年我国高校与国外高校合作和交流的加强,很多学生得到了出国学习的机会,他们了解了所学语言国家的价值观念和待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大大提高了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虽然外语专业学生普遍认识到了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但仍有部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十分薄弱,原因是其学习过于依赖外语教师,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习内容的指导,还应重视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的指导,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激发自己学习的动机,开发丰富的教育资源,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利用有效的学习手段,安排自己的学习过程,将之付诸实施,并监控整个计划的实施过程,适时地对自己的学习进程和方案进行调节”[3]。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不能完全依赖课堂和教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利用好课余时间是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教师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1)通过调查问卷、平时观察、考试等手段指导每名学生客观地分析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2)根据每名学生现有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指导学生制定计划。计划分两个方面:一是基本文化知识储备学习计划,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等自主学习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知识,如地理、历史、政治、价值取向、非语言交际等。二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实际体验计划,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电子邮箱、论坛、聊天室等资源以及同外籍教师、留学生的交流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体验;(3)指导学生将计划机动灵活地付诸实施,教师定期检查计划的进展情况;(4)计划实施一段时间后,教师指导学生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施效果与计划进行对照,找出存在的问题,进行再指导,使学生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三、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开设的与跨文化交际相关的课程基本限于和地理、历史、政治等相关的概况课,课时数远远不能满足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需要。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教学内容只限于一些基本文化知识的介绍,很难涉及深入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能仅仅依靠某一门与跨文化相关的课程,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到每一门课程中,语法、听力、口语、阅读等每一门课的教师都应该结合授课内容,认真思考如何把教学内容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

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教材中的大部分课文是编者通过各种渠道精心选取、整合的。不容否认,这些改编精细的教材内容有利于学生掌握语音、语法、词汇等基础知识以及培养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但是单纯依靠教材很难让学生直接体验到真实的语言使用环境。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地使用教材内容,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自觉、系统地完善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并正确处理跨文化知识和其他训练项目的关系。

由于外语专业教学内容多、教学任务重,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往往以知识讲解为主,学生感到教学内容枯燥,提不起学习兴趣。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沉浸于文化的氛围中。首先,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一些非教学难点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自学完成,这样既能节省课堂时间,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谓一举两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根据自身外语水平和交际能力扮演合适的角色,模拟真实的外语交际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会中外文化的不同,从而增加对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和文化差异的宽容性,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其次,教师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外语电影,引导学生留意其中的交际语境,让学生了解所学语言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注意其中涉及的文化习俗以及由这些文化习俗导致的不同语言表达方式。

四、改革考试方式,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目前,各种外语等级考试多半是对学生外语语言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的考查,导致外语教学过程过分强调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传授。近年来,各个语种专业级别考试大纲中虽然加大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考核内容,但考核的基本上都是常识性内容,而且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影响不大。因此,各类考试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难以起到促进作用。

针对这种状况,外语教师应积极探索考试方式的改革思路。改革“重语言理论知识,轻语言实践能力”的考试方式,坚持语言理论知识与语言实践能力并重;期末考试中加大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知识的考察以及口语考核的分值,同时加大平时成绩的考核比例,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特别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和课外自主学习的效果,以此解决传统教学评价偏重书本知识而忽视跨文化交际能力考查的弊端。

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跨文化交际实践

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仅凭课内学习是不够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扩展和补充。“无论是从文献来看,还是根据我们自身的经历来判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都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过程,不是课堂上通过讲课就可以实现的。”[4]目前,跨文化交际相关的课外活动还仅限于传统的外语角、晚会、各类竞赛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对学生跨文化能力的提升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往往流于形式,实际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因此,高校首先应积极开展与所学语言国家大学的国际合作,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出国进行文化体验。实践证明,有出国学习经历的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有显著提升。其次,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与企业、外事部门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参与外事活动的机会。再次,通过邀请国外学者作与文化相关的报告,与外国留学生共度所学语言国家节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外国文化。总之,只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关注语言与非语言行为对情境的适应性,才能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课堂跨文化交际练习效果不显著的弊病。

[1]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教学大纲[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8.

[2]李国辰.俄语教学过程优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3-14.

[3]裴娣娜.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71.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J].外语界,2013(6).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Train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f Foreign Language Major Students

ZHANG Ye-h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chun Jilin 130022, China)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s closely related to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recent years the discussions on this issue has been widely started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this paper, we will analyze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rain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nd put forward the relevant solu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ers, students, teaching process, the reform of test and communicative practic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lutions; foreign language majors

2015-02-06

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外语研究专项II(2014WY35)。

张叶红(1978-),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长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从事语言学理论研究。

G642.0

A

2095-7602(2015)05-0135-03

猜你喜欢
外语跨文化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