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自洽性的思考

2015-03-20 21:13王钰鑫王耀鸿
武夷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

王钰鑫王耀鸿

(1.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2.江西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22)

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自洽性的思考

王钰鑫1王耀鸿2

(1.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2.江西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22)

摘要:历史虚无主义,其实质通过否定和歪曲中国近代以来某些历史事件或人物,来宣传他们逆时代潮流而动的政治观点,不同程度上迷惑了一批高校师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必须与这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硬碰硬,通过增强课程教学的自洽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使当代大学生完整理解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走过的充盈着血与泪、贯通着生与死、裹挟着悲与喜的不凡历程,深刻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自洽性;历史虚无主义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断发展,除了一如既往地“发掘”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的“真相”,“还原”其认定的“历史面貌”以外,还通过强调其“学术研究”的性质开始向高校讲坛渗透,一定程度上迷惑了部分高校师生,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历史虚无主义,其实质是通过否定和歪曲中国近代以来某些历史事件或人物,来宣传他们逆时代潮流而动的政治观点。这必须高度警惕,给予有力地回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 《纲要》)教学承担着讲解中国近现代史若干基本问题的使命,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与这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针锋相对、硬碰硬,通过增强课程教学的自洽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使当代大学生完整准确地理解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走过的充盈着血与泪、贯通着生与死、裹挟着悲与喜的不凡历程,深刻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自洽性的含义

研究《纲要》课程教学自洽性,必须首先正确认识自洽性的基本含义。自洽性,源于逻辑学,主要是指带有主观性的自我协商、自我控制、自我允准和自我认同,是概念、观点、假设、结论之间的内在一致性、相容性。在社会科学领域,自洽性反映了构成理论体系的各个要素及其分支体系的相容性与一脉相承性,并通过假设、推理、结论、实践验证等基本步骤凸显理论本身的与时俱进品格。“所有的学者都必须植根于一个特定的背景之中,因而都不可避免地要利用各种前提和偏见,而这些前提和偏见会干扰他们对社会现实的感知和理解。”[1]因此,提出《纲要》课程教学自洽性问题,就是主张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严格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使讲授内容前后衔接、相互融通,克服讲授者自身知识结构所造成的讲授内容相互抵牾的现象,使之无对冲性。其重要意义在于,《纲要》课程教学自洽性是大学生“认同”教学内容进而认同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基础,是其把握中国近现代史内在逻辑的必然要求。倘若《纲要》课程教学缺乏自洽性,学生的认同度就会明显下降,就无法完成《纲要》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就为历史虚无主义的蔓延提供了间隙和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进行自洽性检验与建构是《纲要》课程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和方法,是对整个教学内容最基本评估,不能满足自洽性的课程教学是缺乏说服力和实效性的,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教学,在实践中更是有害的。

《纲要》课程教学自洽性要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完整事业,主要取决于其在呈现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所经历的“救国”、“兴国”、“强国”历史变迁的科学性与价值引导性,取决于其在展示这一历史脉络中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通、相互印证的一致性,取决于其在阐述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真理性力量。这就要求在《纲要》课程教学中,必须讲清楚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这一历史必然性是一系列“历史必然”叠加的必然。总体来说,就是中国人民在谋求民族复兴宏伟大业中选择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性,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是符合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人类社会发展总趋势的。从这个角度看,它是增强大学生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学理支撑。质言之,就是要通过《纲要》课程教学使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 “在20世纪赢得了伟大历史性胜利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必将在21世纪赢得更伟大的历史性胜利”,让广大学生增强鉴别各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够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中国力量,历史虚无主义也就失去了在高校生存的土壤。

二、增强《纲要》课程教学自洽性必须讲清楚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能否讲清楚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是体现《纲要》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学自洽性的关键所有。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19世纪中叶至今中华儿女所要回答的重大课题,其任务是极为艰巨的,是付出巨大代价之后才找到答案的。1840年鸦片战争以降,多少志士仁人为了梦想奋起抗争、前赴后继,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进步,却以失败而告终,始终没有找到实现梦想的大道,“战乱频仍,民生凋敝,丧权辱国,成了旧中国长期无法消除的病疠”。[2]从那段百余年的沉沦之中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不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在历史的关键节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从此,科学社会主义成为指引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光辉旗帜。

中国共产党自觉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华儿女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艰苦奋斗的历史,就是中国人民在追求梦想的路上披荆斩棘、百折不挠的历史,就是中国人民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中国工人阶级在掌握了科学社会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之后,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团结带领人民前仆后继、顽强奋斗,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成功走出了一条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就是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通过展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维度和实践维度,使当代大学生要有这种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纲要》课程教学承担着极为重要的使命。

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所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回顾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走过的曲折道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接续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使命中开创和发展起来的。党和国家的长期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实现“中华民族独立、繁荣、振兴和中国人民解放、自由、幸福”的奋斗目标。[3]面向未来,协同推进“四个全面”,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增强《纲要》课程教学自洽性必须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光辉历程

增强《纲要》课程教学自洽性,必须把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历史性贡献讲全面、讲清楚,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至为重要的历史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后,我们党不失时机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1956年以后的20年间,党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是极其宝贵的,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可以说,把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振兴、中国人民解放和幸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增强《纲要》课程教学自洽性必须把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开创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历史性贡献讲清楚、讲透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邓小平同志同中央领导集体一起,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成功走出了一条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创造性提出“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科学把握时代主题,及时调整各方面政策,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难得历史机遇和良好外部环境,使20世纪的中国又一次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4]

增强《纲要》课程教学自洽性必须把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取得新的伟大成就讲清楚、讲完整。实践永无止境。当代中国史,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在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的重大历史关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紧紧依靠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历史方位,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实现了理论创新,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在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的情况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步伐,化挑战为机遇,坚定不移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巩固和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国家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打下了坚实基础。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

增强《纲要》课程教学自洽性必须清楚、彻底讲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的历史必然性。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朝着民族复兴的奋斗目标继续前进。面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必须坚持同人民在一起,坚持走自己的路,坚持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改革创新,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把中国共产党建设好,坚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坚持高举团结的旗帜。正是有了这种接力探索、接续奋斗的精神、志气和法宝,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理想正在实现,开创的事业正在继续,创造的奇迹正在继续,书写的历史也在继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正在一步步无限接近并最终实现。

四、余论:增强《纲要》课程教学自洽性是深化中国近现代史学术研究与历史教学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增强《纲要》课程教学自洽性,既是教学规律的基本要求,也是遵循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更是深化中国近现代史学术研究与历史教学相结合的基本要求。这种以科学性、真理性为价值取向的教学活动,可以培养青年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正确对待历史,这也是回击历史虚无主义的有效举措和实践活动。尤其要注意的是,在“学术研究”的掩盖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更具迷惑性,容易造成更多的假象,倘若历史教学活动中不注意教学内容的自洽性,只是满足于碎片化的史实介绍和知识灌输,就有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保持警惕!光荣的梦想和伟大的实践更加需要历史的正能量,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不懈努力。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5]增强《纲要》课程教学自洽性,讲清楚前文所述的若干重大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为了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辉煌历程,才能讲透彻中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根由,讲透彻人民生活实现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的缘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历史,往往需要经过岁月的风雨才能看得更清楚”。[6]这种以彻底性、自洽性为基本要求的教学活动可以极大地提升教学效果,进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参考文献:

[1]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开放社会科学:重建社会科学报告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2]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2).

[3]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N].人民日报,2012-11-19(2).

[4]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8-21(2).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1(2).

中图分类号:K2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09(2015)04-0071-04

收稿日期:2015-01-14

项目基金:桂林航天工业学院2013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3JB31)。

作者简介:王钰鑫(1987-),男,汉族,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A Self-consistent Thoughts on Promoting the Teaching in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WANG Yuxin1WANG Yaohong2

(1.Guilin University of Aerospace Technology,Guilin,Guangxi 541004; 2.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Jiangxi 330022)

Abstract:Historical nihilism,its essence is to promote wrong political views,confusing a batch of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varying degrees through denial and distortion some historical events or characters in China since 1840.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must be with this historical nihilism of significance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Its main through enhance the self-consistent teaching,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ory,makes college students deeply realize that only the CPC will shoulder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of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teaching;self-consistent;historical nihilism

猜你喜欢
历史虚无主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解构和超越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
道教研究的历史虚无主义困境及出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