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肿散结方治疗颈部慢性淋巴结炎

2015-03-21 23:03杨春睿
黑龙江中医药 2015年3期
关键词:皂角刺天花粉紫花地丁

杨春睿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10014)

颈部慢性淋巴结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多由颈部急性淋巴结炎治疗不理想发展而来,病患虽小,然反复迁延不愈使患者饱受服药之苦。此病多继发于头面、口腔、颈部的炎症病灶,伴有轻度发热或不伴发热.血象稍异常或无异常。目前西医一般多采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治疗,副作用较大,治疗效果欠佳[1]。消肿散结方是本院治疗慢性淋巴结炎经验方,已应用于临床多年,本人通过两年时间观察随访门诊应用此方治疗慢性淋巴结炎30例,收到满意疗效。

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从2013年01月到2014年12月,共诊断治疗观察随访慢性淋巴结炎30例,都经B超、血常规,胸片,PPD等检查排除原发性肿瘤,转移性肿瘤,淋巴结结核等其它疾病。

1.1 治疗方法

药物组成:消肿散结方:金银花20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赤芍10g,白芷6g,防风6g,知母10g,浙贝母10g,天花粉10g,当归10g,夏枯草10g,玄参10g,皂角刺6g,乳香6g,甘草3g。用法:水煎服 一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温服,一周为一疗程,一般3~6个疗程,可根据情况酌情加减。

1.2 治疗结果

痊愈(触诊及B超检查均无肿大淋巴结)19例,显效((触诊淋巴结明显缩小,质软,无压痛,B超可见0.8 CM以内肿大淋巴结)11例,未见无效病例。

2 病案举例

王某,女,24岁,颈两侧淋巴结肿大两年,无头颈、面部、口腔明显感染史,经各大医院诊治,服用各种抗生素治疗均无效。触诊颈两侧肿块数个,大小不等,直径约1~2cm,最大者约3x2.0 CM,质地偏硬,边界清楚,压痛不明显,活动度好。血常规示:淋巴细胞3.5x109/L,淋巴细胞比例45%;B超检查示颈部多枚淋巴结肿大;PPD检查阴性;胸部正位片未见明显异常。服用此方一周,肿大淋巴结明显减小,质地开始变软。继续服用此方两周,直径约1.5cm内肿大淋巴结消失,最大者缩小至1.2×0.8CM。继续服药三周,颈部末触及肿物,B超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随诊一年未复发。

3 讨论

本病属中医学“颈痈”“痰毒” “时毒”范畴,多因外感风热、风温或肝胃火毒上攻,挟痰蕴结少阳、阳明经络所致;也有因乳蛾、龋齿、头面部疖肿后感染毒邪而诱发者[2]。消肿散结方中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疏风清热解毒,紫花地丁又长于凉血解毒消痈,为治一切痈肿疔毒通用之品;白芷、防风祛风解表、散寒消肿止痛;浙贝母清热化痰,散结消痈,

赤芍、乳香活血散结;热病易伤阴血,故用知母、当归、玄参、天花粉共取滋阴养血之功兼清肝胃之热;夏枯草、皂角刺为拔毒消肿散结之要药,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共奏疏风清热解毒、活血散结之功。本临床观察结果表明,消肿散结方治疗颈部慢性淋巴结炎疗效确切,无副作用,无明显不良反应,不易产生耐药性,并可使局部肿块快速消散,不易复发。

[1] 闫卫军,韩振国.中医治疗慢性淋巴结炎[J].中外健康文摘,2009;6(36):237.

[2] 李曰庆.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第一版:70-71.

猜你喜欢
皂角刺天花粉紫花地丁
皂角刺侧柏膏治斑秃
皂角刺侧柏膏
Yi Qi Jie Du Formula and Salinomycin Combination Treatment Mediates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Stem Cell Proliferation,Migration and Apoptosis via CD44/Ras Signaling Pathway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皂角刺挥发油成分
不同温度处理对紫花地丁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
紫花地丁妈妈
天花粉蛋白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紫花地丁与长萼堇菜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鉴别
皂角刺总黄酮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
丁香和紫花地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