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痰火伏肺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2015-03-21 23:03宋宏姝万维海
黑龙江中医药 2015年3期
关键词:调水运化津液

宋宏姝 雷 鸣 万维海 梁 雪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七年制硕士研究生·610075)

慢性阻塞性肺病 ( COPD) 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其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并呈进行性发展,伴有害颗粒和气体吸入所致的肺部炎症反应,临床以咳嗽、咯痰、气短、胸闷等为主症,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它的发病率、死亡率已成为一个主要的全球性健康问题,估计2020年将成为全球第3位死亡原因[1]。根据其临床表现,当属中医学“咳嗽”、“喘嗽”、“喘证”、“肺胀” 等范畴。

COPD的病因病机复杂,目前中医界普遍认为其病机为本虚标实,肺脾肾虚为本,痰浊、血瘀为标,虚实各证常兼夹转换。具体证型如:痰浊壅肺、痰热郁肺、痰蒙神窍、阳虚水泛、肺肾气虚等[2]。但笔者根据临床观察,首先提出“痰火伏肺”对COPD的发生、发展、转归亦有重要作用。

1 形成

痰是人体津液代谢失常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主要涉及肺、脾、肾三脏。外感六淫、疫疠、内伤七情、饮食、劳逸均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津液输布障碍而成痰。肺为水之上源,主宣降,主通调水道,敷布津液。肺失宣降,治节无权,津液不布,凝聚成痰,;“饮食入胃,游溢精气,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下输膀胱,通调水道”,肺气不足,水道通调功能失司,由脾转输至肺的水液不能向上向外布散或下输其他脏腑,停聚为痰,留滞于肺,故有“肺为贮痰之器”一说。)日久累及脾肾,脾为水之中州,主运化水湿,若脾气阻滞或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津液停聚或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转化,聚湿生痰,故有“脾为生痰之源”一说。肾为主水之脏,主管水液代谢全过程,若肾阳不足,蒸腾无力,或肾阴不足,虚火灼津,则痰浊内生[3]。陈修园《医学从众录》记载:“痰之本,水也,源于肾;痰之动湿者,主于脾;痰之末饮也,贮于肺”,对痰的形成做了精辟的论述,亦指出了COPD患者痰浊形成的基本原理。

火与热异名同类,本质皆为阳盛,在病机上基本一致,二者在临床表现的轻重程度上有所差别,热邪致病,多表现为全身性弥漫性发热征象,而火邪致病,多表现为某些局部症状,如局部的红、肿、热、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等,故有“火为热之极,热为火之渐”之说。年老体弱,平素体虚,卫气御邪力弱,外感风寒若得不到有效治疗或反复加重,则外寒伏于体内,郁久化热,热终成火;另外COPD患者多痰浊阻肺,结聚于内,郁久化火。明《名医执掌》曰:“痰即有形之火,火即无形之痰。未有有痰而无火,有火而无痰者”,《仁斋直指方论》:“痰因火动……有因火而生痰,有因痰而生火”,即说明了痰热易结而成痰火。

2 特点

痰不仅仅是简单的病理产物,还可作为“内生有形实邪”进一步加重病情发展。痰蕴于肺, 肺失宣降,腠理失于疏泄,卫外不固,外邪极易入侵。外邪入侵,又每借有形质者为依附,蕴贮于肺之痰浊是外邪最好的附着物,外邪与痰浊相合,胶着难去,危害机体[4]。此外,痰可随气流窜全身,外而经络、肌肤、筋骨,内而脏腑,全身各处,无处不到,从而产生各种不同的病变。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中言:其为物则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

“气有余便是火”,火是阳气失常的病理状态,属阳邪,其气炎上,有伤津耗气、易扰心神、生风动血等特点。《素问·至真要大论》关于火的特点:“诸热瞀瘈”、“诸逆冲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肺主气,司呼吸,当痰火灼肺时,气机升降失衡,肺气张满,不能敛降,气逆于上而喘;又痰火灼伤肺阴,营不能营,故多表现为畏寒畏热、口渴喜冷饮、咽干舌燥、咳嗽、痰多、喘促不得平卧等。《仁斋直指方》故说“邪气伏藏,凝涎伏涌,呼不得不呼,吸不得吸,于是上气促急”。同时,肺朝百脉,主治节,通调水道。当火灼于肺,影响肺通调水道的功能时,水液代谢失常,从而出现尿少或大便秘结等表现。

3 气候季节相关性

COPD的患者病情易反复或加重,除与自身正气虚弱有关外,还与季节交替、气候寒暖失节有很大关系。病情易反复或加重于寒冷季节或气温突然变冷。风为百病之长,性轻扬,易袭阳位。《素问·太阴阳明论篇》:伤于风者,上先受之。肺居胸中,位于上焦,主呼吸,气道为出入升降的通路,喉为其系,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司卫外,为人身之藩篱。而寒冷季节或气温突然变冷,寒邪每多挟风邪,袭于人身之表,或从口鼻,或经皮毛,客动于肺,客之外邪引动伏之痰火,内外相引,“呼不得不呼,吸不得吸”、“上气促急”,咳嗽、咯痰、气短、胸闷等症状复发或加重。四时之气,秋收冬藏;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应暖反寒,夏应热反冷,是故COPD的患者病情易反复或加重于秋冬季节和气候寒暖失节。

4 治疗

现代医学把COPD分为平稳期及急性加重期,不同时期的病因、病机不尽相同,是故COPD的治疗之法当究其源。

(1)针对内因的治疗

痰火伏肺是宿根 COPD发病的内因与宿根“痰火”相关,这也是病情反复的原因。而“痰火”的产生,重在肺、脾、肾三脏。因于肺者,缘由肺家本虚,肺主气,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肺气虚弱,卫不能卫,邪不能清化,伤津耗液,则营不能营,营阴亏虚,阴虚则热,热郁化火煎灼肺液,炼液为痰,痰与火结,伏居于肺,治当补肺化痰,方以补虚汤合桑白皮汤加减;因于脾者,一由脾土湿胜,脾家本病,水湿津液运化不利,停聚为痰,雍滞于肺,痰郁而化火,痰与火结,伏居于肺,且湿性黏滞,易阻气机,气机郁滞,痰火更盛,即谓“湿越重,热越重”,治当清肺化痰,运脾化湿,去其湿滞,而痰火自清,方以实脾饮加减;一由脾气虚弱,运化失职,聚湿成痰,土不生金,痰留居于肺,郁久化火,治当健脾化湿,清肺化痰,参苓白术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因于肾者,缘由真阴不足,阴虚火动,动于肾者,犹如龙火出海,炼液为痰,痰与火结,痰色稠浊,久之子病及母,金水不能相生,痰火伏居于肺。阴水不足,阴火上升,当滋其真阴,使上逆之火得返其宅,是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又当补养肺脏,使金水相生,痰能得化,火能得制,方以金水六君煎加减。肺、脾、肾三脏,都可致“痰火”的形成。痰可阻滞气机,气滞则火盛;火又可炼液为痰,由此恶性循环,形成痰火互结,内伏于肺,使“痰火伏肺”成为COPD发病的宿根,可见发病时咳嗽、咯痰、气短、胸闷、痰黄黏稠等症状。

(2)针对诱因的治疗

外感风寒或风热、湿邪困阻,都会加重COPD的症状。风寒袭于人身之表,肺为华盖,首当其冲,风寒客动于肺,客之外邪引动伏之痰火,内外相引,且寒性凝滞,寒裹痰火,痰火郁结更甚,则可见气促更甚、畏寒、痰黄黏稠等急性加重的表现,治疗上兼以宣散表寒,小青龙汤合麻杏石甘汤加减;“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风热袭表,从皮毛玄府而入,火热均为阳邪,同气相求,火气上逆更甚,挟痰阻滞气道,气机不通,咳嗽、咯痰、气短、胸闷等症状急性加重,治疗上兼以疏散风热,并注重“火郁发之”,防风通圣散加减。湿邪困阻,气机郁滞,痰火更盛,亦可见症状加重,治当清肺化痰,运脾化湿,去其湿滞,而痰火自清,实脾饮加减。

综上所述,“痰火伏肺”在COP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而对“痰火伏肺”型COPD的治疗又当分清标本缓急。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从根本上减少病情复发及彻底治愈或减轻COPD症状。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COPD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S].继续医学教育,2007,21(2):31-42.

[2]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115-117.

[3] 郭霞珍.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49.

[4] 黄礼明.试论痰瘀虚在慢性阻塞性肺病辨治中的重要性[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0,22(1):5.

猜你喜欢
调水运化津液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调水专家倾囊相授15年心得,解答底改重要10问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湿气重可以游泳吗
重大报道中的“微表达”——以湖北日报《琼瑶话调水》专栏为例
膜下滴灌作物以肥调水作用研究
引黄济津应急调水的费用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