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肝脾论治经行头痛

2015-03-21 23:03夏文斋王东梅
黑龙江中医药 2015年3期
关键词:经行疏肝解郁经期

夏文斋 王东梅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研究生2013级·济南 250014)

每逢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以头痛为主要症状,经后辄止者,称为“经行头痛”[1]。 常伴有乳房胀痛、心烦、失眠、下肢水肿等全身不适。近年来,随着工作学习压力的增大,生活节奏的加快等因素,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本病属中医的“经行前后诸证”,属于现代医学的“经前期综合征”范畴。

1 发病机理

头为“诸阳之会”[2],手足三阳经均循头面,厥阴经亦上会于巅顶,五脏之精,六腑之气皆上注于头。脑为髓海,依赖于肝肾精血和脾胃精微的充养,若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则可发为内伤头痛。经行头痛属于内伤性头痛范畴[3]。

王东梅老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与探索,认为本病与肝、脾两脏关系最为密切,其发作多因肝郁脾虚所致,治以疏肝解郁、健脾利湿,则头痛自愈。历代医家对本病论述较少,仅清·张璐《张氏医通》有确切记载:“每遇经行,辄头痛,心下怔忡,饮食减少,肌肤不泽,此痰湿为患也,二陈汤加当归、炮姜、肉桂主之”。现代名家亦多从肝火、血瘀、血虚等论治,从肝脾两脏论治者鲜少。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云:“女子以肝为先天,阴性凝结,易于怫郁,郁则气滞血亦滞”。冲脉附于肝,经行时气血下聚而为月经,阴血相对不足,适逢忧郁恼怒,情志不遂,肝失条达,肝郁气滞化火,冲气偏旺,挟肝气上扰清窍而发为经行头痛。

肝主疏泄,能促进津液运行输布,促进脾胃运化,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言:“土得木而达”[4]。肝气郁结,或思虑过度,一则有碍津液输布,二则横犯脾土,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津液布散失常,水湿内停,阻塞气机,浊阴不降,清窍被蒙而至经行头痛。

现代医学把经行头痛归属于“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范畴,至今尚无确切发病机制。经前期综合征的发生与社会环境、精神心理因素、神经介质类物质浓度的异常下降、单胺类活性改变及维生素B6缺陷等多种因素相关[5]。有研究认为体内激素环境的变化可导致脑膜血管扩张,蛋白质外渗,从而形成周围组织无菌性水肿,继之刺激神经传导通路的痛觉感受器,使之产生疼痛的生物电冲动,而导致经行头痛[6]。

2 临床资料

2.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2014年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符合肝郁脾虚证经行头痛,且自行服用布洛芬等止痛药,效欠佳者30例。入组患者均经检查排除经期外感、颅内占位性病变及高血压等其他因素导致的头痛。

2.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经行头痛的相关诊断标准拟定[7]。

3 治疗方法

通过观察30例经行头痛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探讨应用自拟方加减3个疗程对经行头痛的临床治疗效果。

治则:疏肝解郁,健脾利湿。

基本方:柴胡6g,当归9g,白芍9g,炒蒺藜9g,牡丹皮9g,生栀子9g,川芎9g,茯苓15g,白术9g,泽兰9g,薏苡仁30g,甘草6g。

加减:根据头痛发作的不同部位加入相应的阳明经、太阳经、少阳经或厥阴经引经药。临床时又依据患者具体伴症进行药味的加减,如气血亏虚者,加党参、黄芪益气养血;气滞血瘀者,加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失眠者加炒酸枣仁、首乌藤;恶心呕吐者,加姜半夏。

4 疗效评定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相关标准拟订:治愈,经行头痛消失,无周期性发作;好转,经行头痛减轻或消失后于3个月经周期内又再复发;无效,经行头痛无明显变化[7]。

5 治疗结果

自拟方治疗经行头痛30例,治愈:23人(76.7%),好转:4人(13.3%),无效:3人(10.0%),总有效率:90.0%。

6 典型病例

公某,女,35岁,2014年05月05号初诊,经行头痛1年余。平素月经规律,近1年无明显诱因出现经前乳房胀痛,心烦易怒,经行前两日头两侧痛,伴恶心,无呕吐,服止痛片仅暂时缓解头痛。平素畏寒肢冷,纳可,眠浅易醒,二便调。查体:舌淡红苔白,脉弦滑。检查排除经期外感、高血压及颅脑占位性病变等其它因素导致的头痛。诊断:肝郁脾虚之经行头痛。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利湿。处方:柴胡6g,当归9g,白芍9g,炒蒺藜9g,牡丹皮9g,生栀子9g,川芎9g,茯苓15g,白术9g,泽兰9g,薏苡仁30g,甘草6g。白芷9g,蔓荆子9g,姜半夏9g,桂枝9g,肉桂6g,合欢皮9g,首乌藤9g,甘草9g。6剂(经前3剂,经行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

2014年05月26日复诊,经行头痛较前明显减轻,乳胀、肢冷较前缓解,泛恶亦平。纳眠可,二便调。处方:上方去姜半夏、首乌藤6剂。2014年06月25日再诊,述经期头痛基本停止,余症亦消。处方:上方去肉桂6剂,服用方法同前。后随访,诸症消失,偶有失眠,余无所苦,舌脉均转正常,半年内经行头痛未再发。

按语:患者每逢经期则头痛,且排除经期外感、高血压及颅脑占位性病变等其它病变因素,可辨病为经行头痛。根据患者乳房胀痛,心烦易怒等症状,结合舌脉,可辩证为肝郁脾虚证,遂用自拟方疏肝解郁,健脾除湿。白芷、蔓荆子引经以增强止痛之功;经行恶心,加姜半夏降逆止呕,且有燥湿化痰之效;畏寒肢冷,加桂枝、肉桂温经散寒,且桂枝可温扶脾阳以助运水,温肾阳以助膀胱气化而行水湿;患者眠差,加合欢皮、首乌藤解郁安神。后根据患者症状变化,调整药味及药量。

7 讨论

迄今为止,经行头痛并无特效治疗方案,西医学大多局限于神经性头痛治疗的层面,应用抗焦虑药、抗抑郁药,维生素 B6 等对症治疗[8],但治疗效果不尽人意。王老师秉承中医基础理论,借鉴前人经验,从肝脾论治经行头痛。方中牡丹皮苦寒,入肝血分,生栀子走气分而泻火,两药合用清散郁热、引火下行;柴胡、炒蒺藜均入肝经,辛行苦泻,且柴胡性善条达肝气,二药合用,功能疏肝而散郁结;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与柴胡同用,补肝体而助肝用,血和则肝和,血充则肝柔;川芎入肝胆经,“上行头目”,祛风止痛,为治头痛要药,且善“下调经水,中开郁结”,为妇科要药;木郁则土衰,肝病易于传脾,故以白术、茯苓、薏苡仁健脾祛湿,实土以抑木;合泽兰以 增强祛湿之功;川芎、当归、牡丹皮、泽兰又有化瘀之效;炙甘草补脾益气,兼缓肝之急,调和诸药。诸药合用,疏肝解郁、健脾利湿,则经行头痛自愈。

[1] 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46.

[2] 黄帝内经·灵枢[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73.

[3] 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46.

[4] 中医四大名著·黄帝内经·素问[M].第一版.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35.

[5] 徐丽,凌霞.补血疏肝汤治疗经行头痛(肝郁肾虚证)的临床观察[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2012.

[6] 吴芸芳.王东梅治疗经行头痛经验[J].山东中医杂志,2007,26(2):127-128.

[7]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4.

[8] 乐杰.《妇产科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319.

猜你喜欢
经行疏肝解郁经期
经期不适需调养,准确辨证药食疗
经行
影响佛教行像美术形式的因素研究
经期如何穿衣
经期综合症来袭需要多喝水吗
疏肝解郁趁春天
来例假不能洗头?经期洗头到底伤了哪儿?
经期为何睡不醒
疏肝解郁法配合耳穴压贴治疗经前期综合征60例
疏肝解郁法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的地位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