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脾胃病的体会

2015-03-21 23:03徐春霞徐伟李荣军
黑龙江中医药 2015年3期
关键词:纳差口苦藿香

徐春霞 徐伟 李荣军

(泸州市中医医院·646000)

藿朴夏苓汤出自《医源》,由藿香、厚朴、半夏、茯苓、杏仁、薏苡仁、白蔻仁、猪苓、淡豆豉、泽泻组成,具有解表化湿之效,原方主要用于湿温初起,恶寒无汗,身热不扬,肢体困倦,肌肉酸疼,胸闷口腻,口不渴或渴不欲饮,舌苔白滑或腻,脉濡缓者。藿朴夏苓汤目前被广泛用于慢性胃炎、慢性肝炎、泌尿系感染等疾病的治疗。笔者曾应用此方加减治疗脾胃相关疾病,收到显著疗效,现举验案两则如下,以飧同道。

1 痞满

张某,女,56岁,2013年09月20日初诊。

上腹部胀满不适2+年,食后更甚,伴呃逆、恶心,无呕吐,无嗳气、反酸、烧心,乏力、纳差,口苦,大便稀溏3-4次/日,伴排便不爽,双下肢麻木感明显,舌质红,苔白腻微黄,脉滑。曾在外院行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窦炎伴Hp(+)”,中医诊断为痞满,辩证为湿热蕴结。治以清热利湿。方用藿朴夏苓汤加减。药用:藿香10g,厚朴10g,法半夏10g,茯苓20g,陈皮10g,苍术12g,白蔻仁10g,薏苡仁20g,鸡内金20g,炒二芽各30g,生甘草6g。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患者服用上方后,腹部胀满明显缓解,呃逆、恶心、乏力、纳差、口苦减,大便基本成形,约1~2次/日。上方去炒二芽,略调整药物剂量,既服14剂,上诉症状明显缓解,基本痊愈。

按:本例患者以上腹部胀满不适为主要症状,当属“痞满”范畴,患者腹胀,食后更甚,伴呃逆、恶心、乏力、纳差、口苦,大便稀溏其排便不爽,舌质红,苔白腻微黄,脉滑,特别指出患者有双下肢麻木感,并非血瘀或失荣所致,乃湿热之邪困阻下焦而致气机不利之故。辩证为湿热阻滞,而湿重于热。故以法半夏、茯苓、苍术、白蔻仁、薏苡仁、藿香健脾淡渗利湿,厚朴、陈皮理气,鸡内金、炒二芽消食和中,甘草调和诸药。二诊患者腹胀明显缓解,炒二芽虽有消食之功,然因其炒制,如若过用仍有燥热伤津之性,故去炒二芽,其余药物略调剂量,守方14剂,故悉证俱解。

2 泄泻

患者,女,51岁,2013年07月02日初诊。

腹泻半年,加重1周。大便稀溏色黄,夹有大量未消化食物,5~7次/日,未夹有粘液及脓血,便前腹痛明显,便后不爽,肛门灼热明显,口干、口苦,活动后汗出甚,乏力、纳差,厌油,小便色黄,眠差。舌质红,苔白腻,脉弦数。外院肠镜检查提示:慢性乙状结肠-直肠炎。中医诊断为泄泻,辩证为湿热之邪留恋肠道。治以清热利湿。方选藿朴夏苓汤加减。药用:藿香10g,厚朴10g,法半夏10g,茯苓20g,薏苡仁30g,黄芩10g,黄连6g,大腹皮20g,豆卷20g,生甘草6g。5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患者服用上方后,大便次数减至3~4次/日,便后不爽、肛门灼热感减轻,口苦、口干、乏力、纳差减,患者湿热之邪渐退,故效不更方,略调整药物剂量,守方14剂,患者大便已基本成形。

按:本病患者以腹泻为主要症状,当属“泄泻”范畴,患者大便稀溏色黄,且夹有大量未消化食物,伴腹痛、排便不爽、肛门灼热,结合口干、口苦、厌油、小便黄,参合舌脉,故辩证为湿热留恋肠道,而热略重于湿。故以藿香芳香化湿,法半夏燥湿,厚朴、大腹皮行气宽中利湿,茯苓、薏苡仁健脾淡渗利湿,黄连、黄芩、豆卷清利肠道湿热,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收清热利湿止泻之效。

3 小结

《内经·异法方异论》中指出:“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由于四川盆地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加之饮食习惯的影响,再加上长夏本多湿多热,造成了夏季湿热证为脾胃病患者的常见病机。而纵观藿朴夏苓汤全方[1]:善祛表湿、里湿之邪,兼化寒热之湿邪,兼祛五脏及上中下三焦之湿邪,集解表、运脾、利小便为一体,用于治疗盆地长夏季节之脾胃病相得益彰。此外尚有学者报道[2]本方可有效改善湿热体质人群的各种症状,且无明显肝肾毒性,若稍作剂量改良,则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预防湿热证的方法。

[1] 程明,劳绍贤,胡玲.藿朴夏苓汤对湿证内外相关因素作用的探讨[J].新中医,2010,42(9):118-119.

[2] 吴震东,黄启祥,王晓青,等.藿朴夏苓汤对潮汕地区湿热体质人群的干预研究[J].新中医,2012,44(2):35-36.

猜你喜欢
纳差口苦藿香
中暑后别乱喝藿香正气水
丁香透膈汤治疗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纳差的疗效观察
藿香正气散——感伤岚瘴俱能除
益胃汤联合西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应用及预后分析
清热化湿、醒脾和胃法治疗纳差52例
口苦是怎么回事?
口苦咽干,是生病了吗
小儿支原体感染性肺炎消化系统损伤的临床分析
HPLC法同时测定五味藿香片中6种成分
晨起口苦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