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颈性耳鸣近十年的文献研究

2015-03-21 23:03陈飞宇
黑龙江中医药 2015年3期
关键词:耳门颈源风池

陈飞宇 徐 福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杭州 310053)

颈性耳鸣是一种由颈椎急慢性损伤或退行性改变导致患者自觉耳内鸣响及听觉功能紊乱的主观性耳鸣。其病因病机可能是颈部正常解剖结构改变,导致与内耳相关的局部血供或神经传导异常,因而产生耳鸣的症状。其鸣响特点为:头部运动时,耳鸣的频率与强度可能发生变化。自觉耳鸣音调多出现于低频区域,大部分患者掩蔽治疗有效[1]。近年来颈椎病发病增多,青少年患者比例亦多于以往[2],导致颈性耳鸣在各类人群中的发病也不断升高。若忽视原发病因,以“神经性耳鸣”对其进行常规治疗,多效果不佳。以针灸疗法为主,同时治疗其颈椎疾患和耳鸣症状,常获意外疗效。现对其病因病机和临床研究进行总结。

1 病因病机

颈性耳鸣的发病主要与颈椎复杂的解剖结构有密切关系。颈部是连接头与躯干的重要枢纽,包含了重要的神经、血管、骨关节、软组织等,接受头向各个方向旋转产生的扭力,当动静力平衡失调时,内部解剖结构容易改变,从而导致不同的病理变化。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余力生[1]提出耳鸣可能是因椎-基底动脉(VBA)受压迫或颈肌张力异常使内耳血供减少;亦可能是因椎动脉管的颈神经丛受压。有动物实验证明,颈神经背核与蜗神经核之间有直接联系,尤其刺激大鼠的第二颈神经背根神经节会使蜗神经核产生应答[3,4]。高卫[5]临床经验总结:颈椎关节解剖变异,可刺激或压迫耳大神经和颈上交感神经节致所支配的内耳感觉异常。徐三文[6]认为颈椎退变和颈部组织劳损致其稳定性减退,以致改变椎体的正常位置,对颈上神经节及分布在颈内各组织的交感神经末梢及椎管内的脊膜分支产生病理性刺激,引起一系列反射性症状。有实验表明,颈椎后纵韧带上存在来源于交感神经节的交感神经后纤维,当刺激颈后纵韧带时,会迅速引起颈部供脑血管的缩血管效应,产生椎动脉血流量突然下降再逐步升高的变化,这种快速而短暂的血流量降低是引起内耳系统供血不足的基础[7]。

2 治疗与相关机理

2.1 穴位选取与作用

2.1.1 耳门、听宫、听会 耳门、听宫、听会均在耳屏前,为治疗耳疾的重要穴位,分别属于手足少阳经和手太阳经,《灵枢·经脉》中提到,手少阳经“上项,系耳后”,足少阳经“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手太阳经“却入耳中”。因耳鸣者多肾虚水亏,虚火上炎,故李卫平[8]对此三穴行泻法以去虚火,使耳部得气血濡养,以通畅耳窍。诸晓英[9]临床经验所得,此三穴以浅刺得气为佳,其一,避免刺激量大,病人难以接受;其二,以免给病人带来心理阴影,影响治疗依成性。

2.1.2 颈夹脊穴 因颈性耳鸣以颈椎疾病为原发病因,故选取颈夹脊穴,研究表明,针刺颈夹脊穴通过脊神经和交感神经的体液调节,使交感神经释放缓激肽、5-羟色胺、乙酰胆碱等化学介质,从而改善颈部的微循环状态[10],能解除肌肉痉挛,缓解椎动脉痉挛,进而减轻局部炎症对椎动脉的不良刺激,改善椎动脉血供[11]。灸法亦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12]。故诸晓英[9]在颈夹脊处施以重灸,温通耳窍经络、活血化瘀,使气血直达病所。

2.1.3 风池、天柱 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天柱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两穴均位于颈部VBA附近。迷路动脉是VBA的分支,是营养内耳的主要动脉,VBA血供的异常会致内耳血循环障碍,因而可能引起耳鸣。研究表明,针刺风池、天柱能治疗VBA供血不足,改善血液循环功能[13]。《明医杂著·卷三》指出“耳鸣证,或鸣甚如蝉……殊不知此是痰火上升,郁于耳中而为鸣。”《针灸大成·续增治法》云:“痰挟气虚,火动其痰”,针风池、天柱。

2.1.4 脑空、完骨、翳风 脑空、完骨、翳风分布于耳周,三穴分属于手足少阳经,和手太阳经,手足少阳经分行于耳前耳后,手太阳经入耳中。从解剖结构上分析脑空穴布有枕大神经支。完骨下有枕小神经本干和耳后动、静脉支。翳风的穴区内有耳大神经和耳后静脉,深层有耳后动脉。高卫[5]临床经验所得,患者患侧耳大神经点有压痛,局部有钝厚感,点按之耳鸣减轻甚至消失。

2.1.5 太溪、照海 无论何种原因的耳鸣多与精气不足有关“肾气通于耳”,肾藏精,生髓,脑为髓之海,肾之精气充沛,方能髓海充盈,则耳之听聪。《灵枢·海论》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故沈钊雄[14]取太溪、照海补肾之精气。

2.1.6 侠溪、太冲、丘墟 《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厥阴司天,风气下临,……风行太虚,云物摇动,目转耳鸣。”厥阴属肝,肝胆互为表里,肝胆之火上扰清窍,易生耳鸣。马占魁[15]取侠溪、太冲、丘墟清降肝胆之火。

2.1.7 足三里、脾俞、胃俞 《灵枢·口问》有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由此可见,治疗耳鸣时亦当重视调理脾胃,脾胃气血充足亦是耳聪之前提。故叶璐[16]在治疗中见耳鸣伴脾胃虚弱者配伍足三里、脾俞、胃俞。

2.1.8 治疗方法比较 李卫平[8]采用针刺治疗颈性耳鸣。治疗组针刺,取穴:风池、天柱、颈夹脊、耳门、听宫、听会,耳门、听宫、听会取患侧行泻法,留针30min,每日1次,10次1疗程。对照组采用高压氧疗法,每日1次,10次1疗程。1疗程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0%、75.6%。杨玲[17]采用电针配合电热灸法治疗颈性耳鸣。治疗组:取穴,主穴:耳门、听宫、听会、风池、完骨、翳风、颈夹脊穴;辩证取穴:中渚、外关、阿是穴等。其中听宫、风池、完骨、翳风、颈夹脊穴加电针,风池、完骨、翳风、颈夹脊穴行电热灸法,留针30min。对照组:取穴同治疗组,常规针刺,每10min行针1次,留针30min。2组均隔日1次,1个月1疗程。1疗程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76.67%,P<0.05疗效显著。叶晓红[18]以改良针刺法治疗颈性耳鸣。对照1组常规针刺,取穴:耳门、听宫、听会、翳风、中渚、侠溪,并辩证加减。留针30min。对照2组,在对照1组的基础上加牵引法治疗,每次牵引30min。治疗组在对照1组的基础上加大椎、颈夹脊C1~C4,天柱、风池、完骨。3组均每天治疗1次,10次1疗程,治疗1疗程后比较疗效。对照1组、对照2组、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8.3%、69.2%、93.9%。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比较(P<0.005)可知,针刺治疗耳鸣常规穴位联合颈椎牵引的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耳鸣。对照2组与治疗组比较(P<0.05),两组均常规针刺治疗耳鸣的穴位,但对颈椎治疗方面,前者运用牵引法,后者选取治疗颈椎疾病的穴位针刺,说明在治疗耳鸣的原发病即颈椎病以缓解耳鸣时,针刺颈周穴位的疗效优于颈椎牵引。蔡超[19]采用颈椎间盘整固针法治疗颈性耳鸣。对照组:常规针刺,取穴:翳风、听会、听宫、耳门、中诸、侠溪,留针30min。治疗组采用颈椎间盘整固针法治疗。取穴:根据颈椎CT结果准确判定椎间盘突出位置,选取相应节段夹脊穴及耳周穴翳风、听会、听宫、耳门,在相应夹脊穴行整固针法,即进针得气后,行“烧山火”手法,配合呼吸行针,余穴针刺同对照组。两组均每天1次,10次1疗程,2个疗程后比较疗效。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7%、68.2%,两组比较P<0.01。

3 结语

采用针灸疗法治疗颈性耳鸣的疗效优于高压氧法,高压氧法一般用于神经性耳鸣的治疗。而针灸治疗方法亦有针法和灸法之分,在使用针法时运用补泻手法可提高疗效,针灸并用或配合牵引等比单用针刺的效果好,在穴位的选取上应注重从耳鸣、颈椎病、辩证三方面取穴,方能治疗全面。针灸疗法因其操作方便、基本无毒副作用、疗效明显近年来在临床多用。从治病机理分析,针灸可能是通过改善颈部血供或刺激神经改变异常的神经传导而消除或减缓耳鸣的症状。根据现代研究,对颈性耳鸣作用最佳的穴位为风池穴和颈夹脊穴,风池穴的深层主要有椎动脉、枕动脉、枕下神经、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和耳大神经,颈夹脊穴内相应的椎骨下方发出脊神经后支及其相应的动脉、静脉丛,当颈枕部的肌群发生劳损、痉挛、无菌性炎症时,将直接或间接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引起脊神经和交感神经的体液调节改变影响颈部微循环,进而导致内耳的供血或神经传导的异常。从中医上讲,为活血化瘀,温经通络,使气血直达病所,濡养耳部,消除耳鸣。目前大多研究能证明针灸改善VBA血供异常的同时可以缓解耳鸣症状,但尚未证明其具体的作用路径,亦有研究证明刺激交感神经可引起椎基底动脉的一过性变化,但并未证明这种一过性的变化确实会产生累积效应,而造成内耳血供等的异常,也未能证明是否有其他的代偿机能失调而导致颈性耳鸣,这些方面还有待于探索。

[1] 余力生,于德林.颈性耳鸣[J].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1999,(1):19.

[2] 徐正莉.青少年颈椎病及预防调护措施[J].中国民间疗法,2015,23(3):87-88.

[3] Zhan X,Pongstaporn T,Ryugo DK.Projections of the second cervical dorsal root ganglion to the cochlear nucleus in rats[J].Comp Neurol,2006,496(3):335–348.

[4] Kanold PO,Young ED.Proprioceptive information from the pinna providessomatosensory input to cat dorsal cochlear nucleus[J].Neurosci,2001,21(19):7848–7858.

[5] 高卫.手法治疗颈源性感音性耳鸣15例[J].按摩与导引,2002,18(3):39.

[6] 徐三文.谈颈性耳鸣耳聋的中医外治[J].中医外治杂志,2005,14(5):12-13.

[7] 顾韬.颈后纵韧带交感神经在伴颈性眩晕颈椎病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09,82.

[8] 李卫平.针刺治疗颈源性耳鸣33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1,19(10):12.

[9] 诸晓英,谭克平.针灸治疗颈源性耳鸣的临床体会[C].2011浙江省针灸学会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台州:浙江省针灸学会、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针灸推拿学),2011:2.

[10] 阮传亮,苏稼夫,周文强,等.针刺颈夹脊穴对椎基动脉缺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25(3):66.

[11] 孙月华.针刺颈椎夹脊穴对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江西中医药,2007,01:62.

[12] 赵宁侠,郭瑞林,任秦有,等.温和灸对健康人甲皱微循环影响的研究[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28(1):58.

[13] 董宇翔,张萌,孙晓峰.针刺风池、天柱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5,25(12):841-843.

[14] 沈钊雄,万志敏.手法配合针刺治疗颈源性耳鸣1则[J].吉林中医药,2012,32(7):730.

[15] 马占魁.针灸配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源性耳鸣168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10):599.

[16] 叶璐,丁淑强.针刺治疗颈性耳鸣22例[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11):779-780.

[17] 杨玲,罗敏,李辉,等.电针配合电热灸法治疗颈源性耳鸣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8):34-35.

[18] 叶晓红.改良针刺法治疗颈源性耳鸣33例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3,29(5):80-81.

[19] 蔡超,马文龙,马界.颈椎间盘整固针法治疗颈源性耳鸣23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7):64.

猜你喜欢
耳门颈源风池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感冒露苗头 速按迎香、风池和大椎穴
三种经典题型带你玩转勾股定理
基于数据挖掘对郑启仲小儿风池气池诊法经验的规律研究❋
眨眼
墨风池诗词选
弹拨颈外横突治疗点治疗颈源性肩周炎126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源性眩晕44例
射频热凝消融术联合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