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茶碱治疗新生儿呼吸暂停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5-03-22 10:39冯海红洛阳石化医院河南洛阳471012
河南医学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氨茶碱临床疗效

冯海红(洛阳石化医院 河南洛阳 471012

)

氨茶碱治疗新生儿呼吸暂停的临床效果分析

冯海红
(洛阳石化医院河南洛阳471012

)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氨茶碱治疗新生儿呼吸暂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洛阳石化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收治的79例新生儿呼吸暂停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9例给予保暖、吸氧、补充能量、维持电解质平衡、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给予纳洛酮治疗,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氨茶碱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观察组呼吸暂停发生次数、持续时间和消失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氨茶碱治疗新生儿呼吸暂停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氨茶碱;新生儿呼吸暂停;临床疗效

新生儿呼吸暂停指的是早产儿呼吸暂停20 s以上,足月儿呼吸暂停15 s以上,或呼吸暂停15~20 s以内,但伴随肌肉张力降低,皮肤青紫/苍白,心跳减慢。如呼吸暂停5~10 s后又恢复呼吸,不伴随肌肉张力降低,皮肤青紫/苍白,心跳减慢等表现,成为周期性呼吸。周期性呼吸属于良性的,呼吸暂停时间短,对气体交换不产生影响。呼吸暂停属于一种严重的现象,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缺氧时间过长,则可出现脑损伤,影响小儿智力发育,新生儿呼吸暂停多发于早产儿,发生率为50%~60%,且胎儿越小发生率越高[1]。本文旨在探讨分析氨茶碱治疗新生儿呼吸暂停的临床疗效,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洛阳石化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79例新生儿呼吸暂停患儿,征得家属同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39例,男20例,女19例。足月儿14例,早产儿25例。体质量2 100~3 800 g,平均(2 600± 450)g。发作日龄:日龄<1 d 11例,日龄1~3 d 20例,日龄>3 d 8例。观察组40例,男20例,女20例。足月儿15例,早产儿25例。体质量2 200~3 900 g,平均(2 700±550)g。发作日龄:日龄<1 d 12例,日龄1~3 d 20例,日龄>3 d 8例。所有患儿的诊断均与《实用新生儿学》中对原发性呼吸暂停的诊断标准相符合[2],均无电解质紊乱、外颅内出血、心肺疾病。

1.2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保暖、吸氧、补充能量、维持电解质平衡、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给予纳洛酮治疗,纳洛酮首次静脉注射0. 1 mg/kg,之后静脉滴注0. 1 mg/kg。观察组给予保暖、吸氧、补充能量、维持电解质平衡、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给予纳洛酮、氨茶碱治疗,纳洛酮首次静脉注射0. 1 mg/kg,之后静脉滴注0. 1 mg/kg。氨茶碱首次静脉滴注5 mg/kg,在20 min内完成,12 h后以2. 5 mg/kg维持量,每隔12 h进行1次静脉滴注。两组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连续用药治疗3~5 d。

1.3疗效评估标准显效:治疗12 h后呼吸暂停完全消失,心率增快,面色红润;有效:治疗12 h后呼吸暂停的次数减少,皮肤青紫减轻;无效:治疗12 h后仍存在呼吸暂停,皮肤青紫,心率减慢[3]。

1.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 18. 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定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P<0. 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临床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47,P =0. 015)。见表1。

2.2呼吸暂停相关情况比较治疗后观察组呼吸暂停发生次数、持续时间和消失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见表2。

表2 呼吸暂停相关临床情况比较(±s)

组别 n  发生次数/次 发作持续时间/s 消失时间/h对照组39  3.50±0.24  15.45±2.18  56.88±4.75观察组 40  2.41±0.19  9.03±1.25  28.39±2.41 t 10.113 9.148 8.981 P 0.024 0.036 0.225

3 讨论

新生儿的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发育尚不成熟,无法正常传递生理信息,呼吸中枢处在抑制状态,外周化学感受器、中央化学感受器不敏感,易出现呼吸调节障碍。新生儿的呼吸节律不整是新生儿呼吸暂停发生的病理基础。呼吸暂停的新生儿因呼吸中枢处在抑制状态,且肺通气量降低,肺泡通气量下降,导致CO2上升、O2下降。CO2调节呼吸的作用是利用中枢化学感受器发挥作用,而中枢神经系统的树状突因发育不良,功能不全,导致CO2上升的信息传导减弱,无法对呼吸进行有效调节。氧调节呼吸的作用是利用外周化学感受器发挥作用,而外周化学感受器敏感性下降,导致呼吸调节作用减弱,氧对于中枢产生的直接作用为抑制作用,通过对延髓吸气神经元作用或对桥脑等神经中枢间接作用,释放β-内啡肽,对呼吸中枢产生抑制作用,使呼吸暂停和中枢抑制恶性循环。纳洛酮属于阿片受体的特异性拮抗剂,能够结合脑内特异性的阿片受体,让β-内的啡肽失活,改善呼吸中枢抑制和心血管交感功能,缩短新生儿原发性窒息、婴儿呼吸、心搏骤停时间。纳洛酮起效迅速,1~3 min起效,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未见有中毒报道,但持续作用时间较短。氨茶碱的作用机制为增加延脑化学感受器对CO2张力的敏感性,又可对延髓呼吸中枢起直接兴奋作用,使呼吸频率和深度增加,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增加环磷酸腺苷、儿茶酚胺水平,改善呼吸肌功能。但作用较慢,不能快速终止呼吸暂停,且静脉滴注过快、过浓会出现血压下降、心律失常、心悸、烦躁等不良反应,甚至出现惊厥。纳洛酮与氨茶碱联用,可弥补上述不足,提高抢救的成功率,降低缺氧引起的脑损伤,减轻后遗症,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4]。

综上所述,在给予保暖、吸氧、补充能量、维持电解质平衡、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基础上,应用纳洛酮、氨茶碱治疗新生儿呼吸暂停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康晓艳.氨茶碱联合纳洛酮治疗97例新生儿呼吸暂停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4): 515-516.

[2]乔石钰,邹积茹,朱晓丽.新生儿呼吸暂停58例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5): 1767-1768.

[3]余文群.纳洛酮联合氨茶碱在新生儿呼吸暂停治疗中的临床疗效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2): 281-282.

[4]张焯文.纳洛酮联合氨茶碱对新生儿呼吸暂停的治疗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6): 51-52.

(收稿日期:2015-01-10)

doi:10.3969/j.issn.1004-437X.2015.06.070

【中图分类号】R 722

猜你喜欢
氨茶碱临床疗效
联用纳络酮与氨茶碱治疗原发性呼吸暂停的效果研究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131碘治疗甲亢患者的后期随访效果分析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
研究腹腔镜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加服氨茶碱可致中毒
多索茶碱与氨茶碱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观察
多索茶碱与氨茶碱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的对比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