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5-03-27 10:22骆爽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适应性新生大学

骆爽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15)

高职院校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及对策研究

骆爽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15)

文章通过对高职院校大学新生适应性中的四个问题进行分析:心理不适应、生活不适应、人际交往的不适应和学习的不适应,研究出相关对策,以期推动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文章在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上,结合新生辅导员岗位的实际工作经验,阐述了加强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若干思考。

高职院校;新生;适应性

众所周知“适应”这一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以皮亚杰的“平衡说”作为理论依据的,他认为适应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过程。人们通过同化和顺应来适应周围的环境,我们称之为适应的状态,其中适应环境的过程我们称之为适应过程。所以,适应是我们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积极主动调整自己来适应周围的环境,从而达到平衡的一个过程。大学新生的适应能力也就是强调从中学进入大学后,在大学这个不断变化且复杂的小社会中对自身的一个调整,达到身心健康的一个过程。

通过调查表明,专科院校的新生大多都是带着自卑感来的,他们在角色转换和适应方面存在障碍,对毕业后就业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困惑担忧。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背井离乡、离开父母,自己开始独立,对新环境和生活的不适应;需要处理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不适应与人交往;个人理想和现实的反差过大,心理不适应;学习方法的变化,对学习的不适应。许多种变化与不适应导致学生对新环境和新生活失去希望,整天过着没有目标和方向的日子,这种现象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各种矛盾。众所周知,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关键就是新生的适应性教育,学生是否用“既来之,则安之,后乐之”的态度进行学习就取决于适应性教育,也是新生在大学生活和学习能否达到理想状态的基础,因此引起了各个高校对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关注。

1 高职院校新生面临的主要适应性问题的具体分析

寒窗苦读十二年,经历了高考进入大学,学生首当其冲要面对则是转变——如何从高中生转变为大学生,这是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关键。我国的教育模式主要以儒学为主,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绝大多数为了方便上学,父母都会选择住在离学校较近的地方,二十年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进入到大学之后,离开了父母安排、老师指导模式的生活和学习,学生面临的是新的朋友,新的专业,新的环境,开始的是集体生活,这些都表现在适应性问题上,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1心理不适应问题

高中毕业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青涩中还伴有鲁莽,不仅社会经验和社会阅历都相对匮乏,而且自身的心理成熟度也不高。面对大学这个复杂的环境,很容易产生许多心理的不适应以致转变为心理疾病。具体如下:第一,高校之间的性质差距导致自卑心理。现实社会中普遍认为,高职学生不如本科学生,甚至不少学生自己也带有这种思想,不用别人说就将自己归类于差生范围,看不到自己的长处,觉得进入高职院校读书也是被逼无奈。所以部分新生毫无自信心,常常将自己贴上差生的标签,导致到学校报到后出现“选择高职不甘心,复读再考不死心,在校读书不安心”的局面。第二,高职院校与自己理想的大学差距悬殊。当新生进入大学后,发现理想和现实相差太大即“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不少新生会心生茫然,不知未来会怎样,从而产生焦虑心理。

1.2人际交往不适应问题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校园保障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基础,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体现,所以人际交往问题在适应性问题上不容忽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新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部分性格孤僻,内向,会不自觉地拒人千里之外;2)面对新的环境,常常会表现出恐惧、迷茫、自闭的心理或行为导致交往困难;3)有强烈的与人交往意识,但部分新生因为缺乏与人交往的技巧也容易导致交往困难。这些都是引起新生在人际交往上出现不适应的关键。

1.3生活环境不适应问题

高职院校新生中,绝大多数还是初次离家,几乎没有寄宿生活。从他们频繁回家现象可以折射出他们对家庭抱有一种极强的依赖感,面对大学这种强调以独立生活为主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方式,显得极为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学生心理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成人感”,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另一方面习惯性依赖心理的普遍存在,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非常容易引起学生在生活方面的不适应。另外,由于很多新生都来自全国各地,地区、文化、习惯的差异,这些高度“异质化”使得他们之间更容易引起冲突,导致不适应。

1.4学习模式转变不适应问题

大学的课程与中学的课程无论在设置、授课方式还是学习环境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差别。中学的教育主要是在老师和家长的高强度和高密度的束缚与管理下进行的,只是为了追求数量,忽略学生学习的质量,填鸭式的学习模式导致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极为不适应大学教学模式。大学阶段课程多,时间少,老师授课速度快,每节课牵扯的内容广,老师通常只讲授课程中的重点和难道,大部分的内容还需要学生自己去自学,这就对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种突然转变,大部分新生都表现出强烈的不适应,学生在选择学习方法上出现不确定性,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往往出现上课只抄笔记,下课不复习,考前狂背题,考后又忘题的困境,没有从根本上掌握专业知识。此外,大学里接触的更多的都是专业知识,是与中学阶段学习的语数外完全不同的,不仅专业而且深奥,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都让新生有些无从下手。

2 高职院校新生适应性问题解决途径

高职院校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贯穿在生活学习的每个细节里。对于一个刚离开父母身边的新生来说,存在着自主意识薄弱,调节自身负面情绪能力不强,学习目标和任务不明确,对周围环境的不熟悉等问题,使他们从心理上就缺乏安全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是很困难的。因此,新生适应性问题解决需理论联系实际,拓宽渠道,多措并举,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过渡,帮助大学新生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明白自己的使命,更好的融入大学生活。

2.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增强新生人际适应能力

对于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出现不适应,往往是由于内在心理和外部环境出现问题导致的。所以,要帮助新生克服人际交往障碍,最关键的是从认知方面着手。学校可以专门聘请相关专家,在学校开展人际交往专题讲座,通过模拟会话和场景,让新生在实践中掌握技巧。同时班上可以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包括:班级素质拓展、主题班会、晚会联谊等,不仅可以增强班级凝聚力,还能帮助新生快速认识新朋友,建立新的社交圈。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鼓励新生主动参加学校开展的各类活动、加入社团、学生会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不断地锻炼自己、充实自己,帮助新生提高团结协作能力。

2.2培养新生自主学习意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从中学的填鸭式被动学习模式到大学的自觉主动学习模式的迅速转变,因此培养新生自主学习意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刻不容缓。首先,我们可以从入学教育入手。入学教育,绝不是简单的举办一次开学典礼,更是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包括入学专业介绍,新老生交流会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扩大人脉,更有效的是引导和帮助新生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入学教育结束后,对新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还需要在不同阶段都有所展开,通过相应的高质量高水平的讲座引导学生逐渐融入大学的学习氛围,形成思考、研究的意识。

在第一个学期即将结束前,辅导员应组织一次班会,让学生对过去的一个学期进行总结,帮助新生计划好考试复习,将新生的考前焦虑降到一个最低程度。同时,辅导员可以在高年级中选出品学兼优的学生对新生进行学习方面的指导。在第二个学期开学时,辅导员应及时掌握班级学习成绩,帮助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经验,发现不足,以便做好新的学习计划。

通过这些方法,一方面,老师可以起到一个高效率的指引作用;另一方面,通过融洽的校园氛围和良好的学风促使新生自觉投入到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3为老师和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

众所周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大学老师,除了做好传授学生知识的本职工作外,还要通过自己的言行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所以,这对老师的行为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必须事事严格要求,事事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可以学习并愿意学习的典范。同时,老师还需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这就需要学校能够为学生和老师之间搭建一个交流平台。使学生有困难愿意找老师,老师有能力帮助学生解除困惑。如此,师生之间的熟悉感逐步建立,有助于学生能够更快更自然的适应大学生活。

2.4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新生良好心理状态

新生入学后,学校应该针对心理适应问题马上开展全校性的心理普查和心理健康教育,以最高最快的效率整理出全校新生的普查结果,并反映到系,到每个班的辅导员手里,心理指导中心应针对普查结果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将情况不容乐观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进一步的测试,选出真正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给此类学生专门建立关于心理问题的档案,组建心理咨询室,让心理咨询老师进行针对性谈话,消除各种心理问题引起突发事件的隐患。同时还可以通过举办讲座,粘贴海报,派发宣传册等不同途径帮助新生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和承受能力。

同时,校内的社团作用我们也不容忽视。通过组建心理协会,发挥班上心理委员作用,让心理关注的眼睛渗透到学生中,搭建起一个全校覆盖的心理网络。此外,心理协会应该不定期的开展心理知识竞赛、心理话剧演出、心理讲座等活动,培养学生具有一个正确看待事物的心态。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新生入学之初,身处一个新的地方,面对新的环境,接触新的人,肯定会出现一些不适应。所以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全方位、多角度地研究和解决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新问题,为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1]廖红菊.大学生适应性教育刍议[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4):85.

[2]潘谊情.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工作策略[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3):37.

[3]房超,方晓义,李辉,等.大学生应对类型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3):204-208.

[4]陈妙.时间变量对大学新生人格特质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7(6):1493-1496.

[5]陈丽,李征澜,隋岩.大学生学习适应状况调查[J].科技创新导报,2008(24):328-329.

[6]于文军,杨林.深圳在校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2):135-137.

Research 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freshman adaptability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LUOShuang
(Hunan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 College,Changsha,Hunan,China 410015)

This paper analyzes four problems of higher vocational freshman adaptability,including:psychology inadaptation,life inadaptation,interpersonal inadaptation and learning inadaptation.Th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re worked out so as to promote the students'adaptive education.Based on certain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work experience of the counselors,this paper expounds the ways tostrengthen the college freshmen adaptive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freshman;adaptability

10.3969/j.issn.2095-7661.2015.02.013】

G718.5

A

2095-7661(2015)02-0046-03

2015-05-06

本文系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高职院校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及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2014BZ11)。

骆爽(1988-),女,湖南常德人,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专职辅导员,助教,湖南农业大学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研究方向:学生管理和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适应性新生大学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留白”是个大学问
重获新生 庇佑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新生娃萌萌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