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院校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的思考

2015-03-28 03:40蒋瑛
关键词:独立院校大学英语

独立院校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的思考

蒋瑛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外语系,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是新一轮大学英语改革的方向,承担着培养学生更高英语应用能力的重任。本文结合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在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方面的实践,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等方面出发,阐述独立院校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开设的现状,就教学及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独立院校;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

一、引言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科技的发展,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大学新生英语水平逐渐提高。如果还停留在大一、大二阶段的基础学习,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和英语应用能力提高的需求,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开设成为了大学英语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指的是学生在完成大学英语基础阶段学习后,为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而开设的较高要求的后续课程。但目前很多大学都以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目标,而忽视了学生在基础知识之外英语方面的其他需求,对于后续课程的开设和建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独立院校因其独特的办学模式和学生在知识基础和个性方面的特殊状况,在开设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本校的实际,建设适合自身的后续课程体系。

二、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开设现状

(一)课程设置

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修订版)》规定“各高校在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3]文件中提到的语言文化类等五类课程都是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开展的方向,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根据自身的条件开设了语言技能类、语言文化类等课程,具体包括《英美电影赏析》、《英美影视歌曲赏析》、《英语国家概况》、《中西方节庆文化》、《圣经故事》、《演讲的魅力》等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需求。

但是从开设课程的内容和性质上看,明显可以看出语言文化类居多,而语言技能、应用等方面的课程不足,导致课程设置方面不均衡。这种状况在其他独立院校中也很突出,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首先,学校管理方面的不重视。几乎所有的这些后续课程都被设为选修课,致使教师和学生对其不够重视,最终导致开设课程效果不佳,学生评价不高,教师的积极性受挫;其次,独立院校学生基础相对薄弱,但个性突出。传统的知识性讲解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选修课的性质也没有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压力,加上基础薄弱,学生自发学习的动力不强,会更倾向选择一些看起来趣味性强的课程。即使学校有开设一些语言类或技能类课程,也会出现修读人数很少,甚至选修人数过少而达不到开课要求最终夭折;最后,来自教师方面的因素。很多独立院校都是依托大校资源来办学,很多教师都是从大校直接聘请,这些教师无论在学识和科研方面都非常优秀,但是把独立院校的学生按照一本类或者二本类学生来教,最后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而独立院校自身聘请的教师多来自语言文学类专业,且年轻教师居多,知识结构单一,加上繁重的教学任务,很少有机会及时充电改善和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无法担任各类后续课程的教学。

(二)教学模式

在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就曾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2]时至今日,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甚至很多大学课程都还是以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没有被激发出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网络交互式教学的发展,很多独立学院也已经将课堂学习和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逐渐引入到日常教学当中来,当下时兴的一些话题和材料被引入到课堂中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同时结合网络交互式学习平台发布学习任务、批改作业、答疑解惑,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多为大班教学,人数一般在60~100之间。这使得老师与学生无法进行充分的接触,教师缺乏对学生的了解,无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和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课堂活动难以开展,同时一些只适合小班教学的口语课程无法开设;第二,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多集中在大二、大三统一开设,且没有将课程的难易度有效划分,便于不同基础的学生做出合理的选择。这样一方面使得一些一年级基础好的同学渴望增加英语文化和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需求无法满足,而另一方面又出现一些英语后续语言技能课程选修人数过少或人数不够无法开设,没有做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第三,互联网的引入,容易造成学生对其的依赖而缺乏独立思考的锻炼。同时,互联网信息的发达导致教师无法对于学生关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准确和有效的判断。

(三)考核方法

有效的课程考核方法不仅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

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在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教师改善今后的教学工作。[5]单一的一考定音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也不能做到公平有效的评估学生的能力。基于此考虑,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采取了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其中平时成绩具体包括出勤占5%、课堂活动和表现占20%、课外自主学习占10%、课后作业占10%和课外英语活动参与占5%。同时为了防止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学习的懈怠,规定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未能达到60分者,不管平时表现再好一律按不及格处理。

这种将多种评估方式有效结合的多角度考核方法为学生成绩的公平有效评定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还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深思:首先是平时成绩这部分缺乏统一的考核标准。如今,基本上所有的大学都采取了终结性评估和形成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只是关于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所占的比例有所不同而已。对于平时成绩除了在考核项目内容和比例做了规定外,几乎没有学校对其具体的考核标准做明确的统一标准,这样使得最终的成绩会因为老师个人对于好与不好的标准不同而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个人的主观态度。其次,卷面考试部分的内容偏理论化和书面化。学生只要通过死记硬背就能通过考试,实际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检测。

三、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思考

(一)转变教师角

互联网时代下便捷的信息获取以及由于发达的交通导致的愈加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都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和机会,教师不再是像过去那样还是权威的知识传授者,而且单纯的知识讲授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教师必须要及时适应自己的角色转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文化的输入以及跨学科的相关知识。后续课程涉及的知识面之广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是在专业知识方面,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知识。所以教师应该要更注重个人能力的提高,在及时了解学科前沿动态的同时参加进修学习,努力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传授知识,传播文化,启发学生思考的“教育家”(educator)。

(二)改革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绝对的教学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在信息时代的冲击下,这一教学模式应有所变革,郭英剑教授在“第三届全国高校英美文化教学与研究研讨会”上指出新时代的课堂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纯知识的讲授可以减少,而在某些点上进行深化;第二,由一些社会热点引起学生兴趣,启发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的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除此之外,目前绝大多数的高等学校外语教学都采取一门课程,一位教师上完一个学期的“一对一”模式。这样一方面对于任课教师来说备课任务大,由其是自己不擅长或是不甚熟悉的章节,另一方面没有做到教师资源优化,那些在某些章节是擅长的教师却没有机会发挥特长。为了改变这种僵局,将“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改为“多模块教学”:一门课程,多个模块,多位教师;一位教师,一个模块,多个班级。[4]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备课量,也充分发挥了老师的特长。

(三)创新考核方法

独立院校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多处于班级的中下水平,老师对于这一水平的学生通常没能给予足够的关注,所以这类学生对于老师给予的评定和肯定有着比一、二本类学生更强烈的渴求,因此公平有效的考核也是后续课程开设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比起传统的考试,根据后续课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实施创新考核,更加能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以《中西方节庆文化》课程为例,课程中会涉及到中西方重要的节庆以及相关的习俗和文化含义,那么最后的考核可以上交一些与节日相关的手工艺制作品,并附上你对于此作品以及相关节日的理解,如西方复活节的彩蛋,中国端午节的粽子等。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正在做这一方面的尝试,这种跳出常规的考核方式收到了学生们的好评,不仅减轻了教师批改试卷的工作量,还让学生收获知识的同时收获了乐趣,同时学生的创造力也会让教师收获惊喜,对于这些学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四)构建校本教材

大学后续课程的教材基本上采用市面上权威出版发行的书本,由于这些教材是面向全国范围内一般水平学生编写的,直接选取这些教材可能会引发如下问题:教材与学生基础水平不相符,教材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性不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无法满足学生对后续课程提出的多元化、多层次的目标。解决此问题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借助网络和交互学习平台,选取适合的材料来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知识,启发学生讨论和思考;第二,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情况,组织教师进行校本教材编写。在编写的过程中应注意侧重,将传统的学习语言转移到通过学习内容来掌握语言,[1]紧密联系学生专业特性,帮助他们通过后续课程的学习能够进一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专业发展的需求。

四、结语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承担着比基础课程更高要求的教学目标,为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起重要作用,所以不管是从学校角度还是教师和学生都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优化课程设置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改革教学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创新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构建适合本校的校本教学更好的服务于实际教学。只有在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的共同参与下,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真正地帮助学生提高应用能力和提升人文素养。

(注:本文系2013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东盟国家文化课程开发”前期成果)

参考文献:

[1]Leaver,B.L.&Stryker,S.B. Content -based Instruction for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s [J].Foreign Language Annals,1989,(22):269-275.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3.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5.

[4]鲍捷,许达.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的实践与反思[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13,(1):117-119.

[5]苗晋峰,王争,常永青.高校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教育与职业,2012,(21):186-187.

猜你喜欢
独立院校大学英语
转型发展中独立院校护理本科职业教育发展的解读
独立院校图书馆服务咨询体系的构建
浅谈独立院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与实践
慕课背景下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的思考
翻转课堂在独立院校线性代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