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学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策略探讨

2015-03-31 07:50潘文淦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5年3期
关键词:高中政治策略

潘文淦

【摘 要】新课程改革使课程由单纯对知识技能关注的目标观发展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目标观,三维课程目标在实施层面上出现了种种问题,其中一个是感情态度价值观的落实,要么忽视,要么强加给学生,但往往达不到课程目标。在现实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情感价值观,以《神奇的货币》为例对如何实现高中政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中政治;情感态度价值观;策略

为了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新课程为政治科确立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目标。但在教学实践中,只注重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忽视了情感价值观的目标;或者为了落实而加了许多故事和堆砌了材料,学生并没有内化为自身的情感,没有形成相应的课程标准的态度或者情感,难以调动学生对政治的关注和对政治课堂的兴趣,并难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深刻的、长期的、隐性的、潜在的方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不是短期内可以感觉、体会和评价的,更不是一般的纸笔测试能够测量的。那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化虚为实,在教学中真正有效落实呢?本文以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为例进行探讨。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教学中的定位

情感、态度、价值观属于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活动的启发、定向、维持、强化、调节、补偿起着重要作用。忽视或淡化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课堂教学,必然是枯燥、单调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难以调动和维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浓厚的兴趣与极大的热情,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自信与自觉,能自警自励,自我评价,自我分析,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多年以后,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可能忘却,但思想、精神却能转化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永远地指导着学生怎样学习、求知、生存、发展;怎样正确看待自我、他人、社会和国家。

在《神奇的货币》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是这样设定的:

1.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增强努力发展生产、增加财富的情感。

2. 自觉拥护支持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增强爱国情感。

学生在学习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时,对货币的含义、产生、本质、功能等知识性概念会有一定了解,对金钱对现代社会、国家的意义这一事实性知识也会有一定把握,但怎样把对待金钱的正确态度内化为一种素质,怎样自觉拥护国家宏观政策内化为一种情感,则需要老师在教学时精心设计,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这一目标。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落实的具体策略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知识化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基本上是不可测量的,但“正确的金钱观,努力发展生产、增加财富的情感,爱国情感”都必须有行为目标的支撑,所以把这里不可测的学习目标转化为具有可测性的话语,就是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中的知识性能力性要求,虽然不能完全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但作为一种认识程度的测量可以间接的了解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些取向。

以本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例,我们可以转变为如下行为目标:

①认识货币的产生、本质及职能,明白金钱应该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的道理。

②结合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理解和辨别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两种经济现象。了解我国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目标转化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变得更加具体,操作性更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所遵循,以此来设计教学环节将更加有效。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情境化

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生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心理学家皮亚杰的道德建构理论认为:“个体获得良好的道德观念,是个体自己自我发展的过程;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个体自主地建构;这种建构产生的道德有利于转化成个体自觉的意识和责任感。”这一过程中,道德教育必须通过一种“中介”来激活个体的道德判断、道德推理,从而使学生将目标性的道德内容同化为个体道德。这个“中介”就是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通过情境的创设,制造或设定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师生共同营造课堂情感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便水到渠成。

为了实现《神奇的货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可创设以下的教学情境:

情境一:1. 2011年两会期间,如何防止通货膨胀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焦点之一。我国《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了“控物价”,“把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主要加强农产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的生产、供应和储备。报告还明确提出控制CPI在4%左右。(CPI:消费物价指数,是根据与居民生活有关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2.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的消费需求下降,市场供大于求的问题逐渐突出,消费者物价指数下滑,出现通货紧缩的苗头。

〖探究活动〗

(1)通货膨胀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对人民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2)通货紧缩的主要表现是什么?物价下滑对消费者有利吗?通货紧缩对人民的影响是否积极?

情境二:在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爆发的国际次贷危机中,一些国家的货币大幅度贬值,外汇储备急剧减少,社会经济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但我国人民币和港币的币值却始终保持稳定。世界舆论认为,这是由于近年来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的的经济势头强劲,政府宏观调控得力,外汇储备雄厚。这也就显示了我国稳定的外汇政策的作用。

〖探究活动〗

(1)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分别在什么地方?

(2)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在哪里?

这两个教学情境的设计,让学生体会我国在宏观调控方面所做的努力,认识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对人民生活的影响,进而在思考问题的同时自觉拥护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增强爱国情感。通过学生自主搜集材料,认识人民币升值的利弊,让学生对金钱有全面的看法,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行动化

目标的达成是学习者合适的行为表现,要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需要通过行动,在行动中达成内化。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路易斯·拉斯提出,“任何一种观念、态度、兴趣或信念要真正变成一个人的价值观,必须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选择,第二阶段是赞赏,第三阶段是行动。”行动是最终阶段也是最终目标,学生如果能亲身参与某些行动,在教师引导下做出某种行为来表现他对某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目标的最终选择,并作为生活方式重复施行,无疑会提高教学目标落实的效果。

高中思想政治课要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师可以通过政治小论文写作、研究性学习、主题演讲、时事政策学习、辩论、社会调查、角色扮演、社区义工服务等行动方式让学生在行动中达成目标,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在《神奇的货币》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设计研究主题《认识人民币》,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有的负责收集外国名人对金钱的看法;有的负责收集我国古人对金钱的看法;有的负责收集我国当代人对金钱的看法;有的负责收集周围人对金钱的看法;有的负责收集各种典型事例。各小组各负其责,每个小组将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以供课堂交流之用,认识人民币的历史、作用、对个人和国家的意义,并对研究的过程、结果在班里作报告,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收获撰写政治小论文,这些行动过程有效地实现了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落实的评价反馈

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主要是一种过程性评价,因为它基本上不能通过纸笔测试去测量。过程性评价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以及元认知水平方面,具有终结性评价无法替代的作用。有了上述针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策略,教师就可以制定一些具体的方案综合评价这一不可测量的目标。

教师可制作一个二维图表(如下),评价学生在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中的表现。在图表中分列10个项目,每个项目为10分,总分100分,通过具体的活动把不可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细化,从而实现量化考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应该由学生班干部组织实施,教师在这些活动中只扮演场外指导或顾问的角色。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结果可用上述表格呈现,教师以课或单元为单位进行整理。然而,教师不应该简单地以一定的权重将过程性评价的结果与成绩测验结果相加,而应加以报告。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这一过程性评价结果是模块成绩评定的基本依据,也可以作为学生报考高等学校时的报考资格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孙宏安.高中各学科评价标准研究的几个问题[J].大连: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9.

[2]魏世彬.试论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改革[J].长春: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

[3]刘义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落实策略[J].湛江: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

猜你喜欢
高中政治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高中政治高效课堂生活化策略分析
浅析如何打造高中政治简约课堂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多媒体手段的有效应用
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错题管理”研究
高中政治互动教学有效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