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促使学生良好行为品质的养成

2015-03-31 08:28冼汉南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5年3期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长

冼汉南

【摘 要】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学生良好行为品质养成的重要场所。过度开放和过度严格要求的家庭教育方式都不利于优秀、健康社会人才的培养。家庭教育要重视学生品质习惯的养成和自立人格的培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长;行为品质

培养孩子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永远比孩子现在的成绩是怎样的更为重要,这是在倡导“和谐、幸福社会”背景下对孩子基本素质的要求。可见,在当今社会中,情商远比智商重要。专家曾说,孩子习惯80%都是在家里形成的,所以父母要想培养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孩子,一定要营造一个轻松和睦的家庭,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学生良好行为品质形成的重要场所。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同的生活背景造就了两种不同的家庭教育问题:一、父母的开放式教育,造成了对孩子的行为过度放纵。有些家长由于生活和工作的原因,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使得孩子缺乏家庭管束;还有些家长用国外的开放教育观念全盘否定我国传统教育方式,举着“尊重孩子的需要,维护孩子的尊严”的旗帜肆意挑衅孩子的“行为问题教育”,鄙视一切对孩子的批评与责骂,最终迎来的却是孩子自我、偏执、抗拒等各种行为问题。二、父母的过度期望与过度严格要求,造成了孩子高分低能;心理要么孤僻、冷漠、抑郁,要么偏激、暴躁,更甚至精神分裂,成就了更多的心理问题,孩子的心理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形成了一种病态心理,这都为以后的苦难生活埋下了陷阱。上述两种家庭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都不是经济发展迅猛的社会所需要的。

国内外的不少研究发现:家庭教育行为是影响孩子抑郁和焦虑情绪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中,父母之间的教育行为与子女的心理情绪、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显著的关系。父母的惩罚与严厉及拒绝与否认行为会向子女传达一种消极的负面的情感,父母长期、频繁地使用这两种教育行为会使子女觉得缺乏父母的关爱与支持,从而形成自我批评型的人格。而且有自我批评型人格的个体,常关注个人的同一性与自我价值,不关注别人的看法。在极端的情况下,表现为强烈的成就欲和对环境的控制欲。这种人格将会导致抑郁情绪,表现为快感缺乏,反应迟钝退缩和无价值感等等。同时,这又容易使子女总是处于一种对父母批评指责和否认的高紧张和高担忧状态,长此以往,则使子女产生较高的焦虑情绪,造成心理上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家庭把握不当,孩子的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弊端可见一斑,最终会成为社会的问题。针对其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重视孩子的养成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孩子生活最长时间的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在教育上,我们关注以下几点:

1. 关注自己的行为影响。家长的素质、教养、人格、言谈、举止、生活方式、教育态度等都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孩子,长时间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孩子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以及一些良好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2. 孩子的个性特征、道德品质、学习状态、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在家庭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和自然,家长对孩子的表现又极为关注和敏感,所以有条件地了解孩子各方面的情况,并从孩子的实际出发,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培养是关键。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是最佳的教育方式,而切忌疏忽放纵。

3. 家庭教育具有广泛的内容,可谓无所不包,如学习、品质、卫生、安全、礼貌、交往、兴趣、家务、消费等。这些内容的有效利用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孩子的行为规范养成就是通过培养孩子自觉遵守纪律和生活制度的常规训练,使孩子形成自动控制的良好行为习惯。只有养成了这些行为习惯,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才能谈“开放”,我们得确保开放式是在健康、和谐的情况下。

二、重视孩子自立人格的培养

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切忌过多的代替包办,也切忌放养式的教育。要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人格,让他们成为社会中的人,更好地服务他人、服务社会,我们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

1. 指导孩子大胆去闯。俗话说:花盆里种不出参天树。确实,培养孩子独立,我们必须锻炼孩子的意志,提高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但由于孩子缺乏社会经验,辨别能力差,容易在成长的道路上误入歧途。所以家长要给以孩子行为上的正确指导,使孩子沿着正确的道路走,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丰富的知识与技能,形成健康的人格。

2. 在讲权威的家庭中,我们要倡导民主。过度的服从有碍于孩子自立人格的培养,孩子要表现,家长必须让他先自己拿主意,独立处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在尝试中慢慢习得方法,培养能力。有时候还要创造机会让孩子接触身边的人,接触社会,只有进入社会,在社会中培养,才能形成独立、自立的人格。

三、重视孩子的健康教育

目前,孩子患焦虑、孤独、神经衰弱、注意力不集中等心理问题的人数大幅度上升。据统计,北京地区学龄儿童患精神涣散、怯于社交、紧张焦虑等感觉综合严重失调的比例达10.3%,重则高达35.9%。这与很多问题家庭、冷漠家庭的教育有关。因此,在家庭中,父母除了主动关心、满足孩子们的内心需求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外,更应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1. 为人父母者必须把心理健康作为孩子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加以充分重视,家庭教育应当由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如何教孩子正确做人的方向上转变。作为启蒙教师的家长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以自身开朗豁达的个性、民主平等的作风去影响孩子,在教育上做到爱而不宠、严而有度。

2. 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是了解孩子。家长必须了解孩子的个性、理想、情感、兴趣和能力等个体素质。一般儿童好活动、好模仿、好奇、好问,还具有喜欢成功、喜欢称赞、渴望得到同情和理解的心理等。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心理快速发展时期,他们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其内心深处常常充满各种矛盾。他们与外界也常常发生各种冲突,处于不稳定状态,往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这是家庭教育中要特别引起重视的问题。

3. 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信任孩子。父母同子女的关系,既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又是朋友关系。子女对父母应当尊敬、体谅、爱惜;父母对子女更应当尊重、信任、爱护、帮助。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同子女之间意见不统一或产生矛盾时,应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采用民主协商的方法,并循循善诱,耐心启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平时,多尊重孩子的人格,信任他们,关心他们的日常活动,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正当愿望和要求,使他们真正感到父母可亲、可爱、可以信赖。

4. 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对孩子长期的心理惩罚。儿童缺乏生活经验,偶尔做错一件事,父母就天天骂或时常提及此事,长时间表示拒绝,就会使孩子情绪异常忧郁,甚至延续到成年。有的问题儿童本身就有情绪上的障碍,如果家长自身容易冲动,就会更加严重。更不要在学习上、升学上对孩子施加压力,把孩子的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主要标准。

家庭教育是一个恒久的话题,它需要家长们在实践中不断寻找更优质的方法,磨砺出更适合孩子需要的方式。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断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那么就需要家长付出个人的努力,不断进修。

猜你喜欢
家庭教育家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做一名“粗糙的”家长
焦虑家长如何自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