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高度认识党的群众路线

2015-03-31 07:28续安东
党政干部论坛 2015年5期
关键词:认识论哲学马克思主义

○ 续安东

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的一年多时间里,在全党集中进行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效果必将不断显现,但要把群众路线的精髓融入广大党员干部的灵魂和血肉,还须从哲学世界观、人生价值观上提高对党的群众路线的深刻认识。

一、从本体论上讲,走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根本要求

从哲学本体论上讲,物质世界的统一性认为自然和人类社会都是客观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作为从事生产劳动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人民群众组成了人类社会的主体,其生产生活内容无疑也具有客观物质性。人民群众的创造劳动实践使其自身主体客体化和对象世界客体主体化有机结合,从而使其自身也内化为客观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人民群众本身“不由自主”地成为人类社会历史的物质决定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坚持群众路线是哲学本体论的根本要求。走群众路线不仅仅是一种工作方法、工作作风,而且是一个关系到是坚持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的根本问题。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而群众路线则是二者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一个思想就是,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人类社会同样也具有物质性,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历史,本质上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发展史,而人民群众是从事社会生产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主人,从这一原理出发,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础。邓小平认为,“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并指出,“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具有极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实事”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展开形式,“求是”就是要认识、掌握、运用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规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也就是人民群众进行实践活动的思想路线,而群众路线是思想路线的根本和基础。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把群众路线确定为毛泽东思想三个“活的灵魂”之一,并将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这四句箴言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前两句阐述的是党的群众观点,它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后两句是党的群众观点的具体化,即如何把党的群众观点落到实处。如果说前两句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问题的世界观,那么后两句体现的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问题的方法论,二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整体内容。

二、从历史观上讲,走群众路线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唯物史观把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看作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这对深入理解群众路线具有重要意义和启示。

千千万万人民群众汇聚而成的创造社会历史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的必然展开和发扬。社会存在就是人民群众的存在,是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过程,社会仅存在于人们永不停息的创造活动之中,正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创造了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实践主体和创造主体,在历史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而起作用进而推动社会前进的。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掌握先进生产力的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变革旧的生产关系从而推动整个上层建筑包括旧的社会制度和旧的思想观念或快或慢发生变革的决定力量。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从唯物史观的观点来看,群众路线突出强调的是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之中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他只能自己去解放自己,而不靠什么神仙皇帝,因而人民群众也在自己的人生实践活动中把握住自己的命运。所以,坚持群众路线必须从群众的实践活动出发,尊重群众自愿自发自为的实践活动,对其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据此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再去指导实践,不断开拓出社会历史发展的新局面。

毛泽东早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就进一步阐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他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他还从我们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出发,提出把“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作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这就使我们党对群众路线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论点是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中国共产党正是从自身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中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从而独创性地总结出了群众路线这一根本性政治立场和工作方法。

三、从认识论上讲,走群众路线是党做好一切工作的必然要求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群众路线的又一哲理基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无限循环往复的辩证唯物的认识路线,既是唯一科学的认识路线,又是唯一科学的工作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正是哲学认识论的体现,同时是对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尊重和贯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实践不是个人的实践,而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我们党的方针政策和提出的任务,如果不是从群众中集中起来,不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拥护,任何工作都不可能做好。正因为如此,邓小平指出:“只有首先善于做群众的学生的人,才有可能做群众的先生,并且只有继续做学生,才能继续做先生。”个人的智慧和力量同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相比来说,永远是微不足道的。因此,毛泽东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

毛泽东认为,哲学就是认识论。他说:“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体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过程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领导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

在当前政治新常态和经济新常态形势下争创新业绩要有新作为,就必须把全党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所取得的新经验新智慧新举措运用到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去。党要肩负起“把国家建设得更好、让人民生活得更好”这个使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就必须把群众路线的重大意义认识到位、贯彻到位、落实到位,从而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

猜你喜欢
认识论哲学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阐释的认识论困境及其终结
基于信息技术哲学的当代认识论研究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菱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藏传佛教认识论评析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