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食用菌产业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2015-04-02 17:33陈新森
食药用菌 2015年1期
关键词:磐安县磐安食用菌

陈新森



山区食用菌产业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陈新森

(浙江省磐安县人民政府,浙江 金华 322300)

以磐安县为例,列举食用菌产业对山区经济发展的贡献: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食用菌产品质量水平,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增强农村经济实力。指出食用菌产业正在嬗变:经营主体由千家万户向种植大户转变,生产方式由手工种植向机械种植转变,产品形态由销售鲜品向精深加工产品转变,销售模式由单一出口向多元销售转变。提出山区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径:实行“厂房换田”,解决用地紧张问题;实行“机器换人”,解决劳力不足问题;实行“废料换木”,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实行“电商换市”,拓展产品销售市场。

食用菌;山区;转型;模式

磐安县位于浙江省中部,素有“群山之祖,诸水之源”之称,森林覆盖率达80.1%,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国家生态县。这里终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为发展食用菌生产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食用菌是磐安县传统特色产业,从1986年开始引种、推广,至今已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近年来,在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下,在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的带动下,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品种结构持续优化,栽培模式日益创新,传统产业在转型升级发展中焕发出新生机,优势产业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先后被授予“全国食用菌行业先进县”、“全县十佳食用菌生产基地县“、“浙江省特色优势食用菌产业强县”等称号。

1 食用菌产业对山区经济发展的贡献

磐安县食用菌产业经过近30年的传承、创新、发展,形成了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格局,有效提升了农业经营效益,拓展了农民增收渠道,增强了农村经济实力。

自20世纪80年代起步以来,磐安食用菌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到了蓬勃发展,逐步向品种多元化、基地园区化、生产专业化方向发展。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先后引进高温蘑菇、花菇、秀珍菇、黑木耳、杏鲍菇、大球盖菇等新品种,建立100万袋以上食用菌基地7个,并形成冷水虬里、仁川方山、窈川依山下、大盘安田、方前寺岙、安文墨林等一批食用菌生产专业村。生产规模从初期的32万袋,发展到目前的4 500万袋,产值从0.23亿元增加到1.9亿元,与中药材、茶叶、高山蔬菜、生态畜牧等产业并驾齐驱,成为磐安农业主导产业之一。

1.2 提升食用菌产品质量水平

为促进食用菌产业持续、规范、健康发展,磐安县先后制修订了《无公害鲜香菇》、《无公害杏鲍菇》等省级地方标准,组织实施了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磐安无公害鲜香菇标准化栽培示范区建设》,被评为全国食(药)用菌行业标准化示范县。同时,加强与大中专院校的技术合作,实行县、乡、村三级培训制度,每年组织培训5 000人次以上,生产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有效提升,知名度不断扩大。目前,全县共培育县级以上食用菌产品品牌11个,其中“磐峰”、“盛合源”、“磐山源”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2013年“磐安香菇”在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价值为22.38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23%。

1.3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磐安作为山区农业县,发展食用菌不仅能充分利用山地资源,发挥土地的产出效应,而且解决了农民就业问题,许多农民靠食用菌产业脱贫致富。2013年,全县共有种植户3 200余户,从业人员1万余人,菇农户均收入5万余元,人均收入1.6万元,远高于全县人均收入0.6万元。冷水镇虬里村是典型的食用菌专业村,全村总人口330人,其中有劳动力191人,年种植食用菌规模保持在100余万袋,产值600余万元,年均经济效益250余万元,实现人均收入7 500余元,占全村农民人均总收入的50%以上。

1.4 增强农村经济实力

近年来,磐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专业市场,发展购销大户,构建完善的市场营销网络,推进生产与市场的对接,提升产业发展效益。目前,建有冷水香菇市场和浙八味特产市场,发展购销企业100多家,营销人员 2 000多人,年成交量3万余吨,成交额3亿余元,其中年销售额100万元以上的购销大户35家。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还远销日本、韩国、美国、欧盟、东南亚等国家和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磐安已成为全国食用菌生产大县、流通大县和出口大县。全年食用菌产业实现产值1.9亿元,同比增长15%,约占农业生产总值的11%。据海关统计,2014年全县鲜菇出口量9 156吨,出口额达3 662万美元,连续20多年保持鲜香菇出口量占全国的50%左右。

2.1.3 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不足,学风建设亟待加强 调研数据表明:多数学生课后用于课程学习的时间、每学期到图书馆借阅的图书平均册数、到学校图书馆阅览室阅读图书和报刊杂志的平均时间都偏少,大一新生更为突出。大四学生由于做毕业设计、完成论文的需要,图书借阅人均数为各年级中最高,但这种“高”却只是暂时现象,没有延续性。寒暑假期间,自主学习的学生稀少,学生自主学习驱动力不足。在对学生的课外活动类型偏好问卷中,学生最不感兴趣的是“学术讲座类”,也反映出在校生对知识学习的愿望不强烈。

2 食用菌产业的嬗变

近年来,随着各地新兴食用菌产业崛起,市场竞争和产业生存压力逐渐加大。磐安县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导菇农,转变发展理念,大力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创新高效栽培模式,使经营主体、生产方式、产品形态、销售模式等悄然发生变化,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发展。

2.1 经营主体由千家万户向种植大户转变

一直以来,磐安县食用菌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最多时种植户达到1万多,规模小、成本高、管理难,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新兴农业产业的兴起,许多种菇人进厂打工或转而从事种植铁皮石斛等,农民种菇积极性受到影响,产业规模出现萎缩。随着“一荤一素一菇”以及“药食同源”的饮食理念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一些有经营头脑、有经济实力、有管理能力的农民又重返食用菌领域,开始走基地化、规模化、园区化、专业化发展的道路。2010年以来,磐安县发展国家级扶贫农业龙头企业1家,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4家,专业合作社12家,建成方前正炼、尖山康宇、冷水虬里、盘峰榉溪、玉山山香等示范基地20余个,累计基地面积2 300多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生产规模占全县70%。如玉山山香菇业建设工厂化基地125亩,年生产食用菌150万袋,产量1 125吨,实行全程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一个业主、一个基地的食用菌生产量超过了以前一个专业村甚至是一个乡镇的种植量。

2.2 生产方式由手工种植向机械种植转变

机械设施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传统种菇工序从粉碎、拌料、装袋、扎口、灭菌到出料等都以手工为主,耗时费力,比较效益低。引进和采用机械化设施,不仅可以降低劳动强度、节省劳动成本,还可以缩短生产时间,提高生产效率。2013年,磐安县利用农业产业化调整的契机,出台了《关于扶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对购置单价每台(套)1万元以上的国家补助目录外的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给予30%补助。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新型灭菌灶、拌料机、装袋机、扎口机等先进适用生产机械1100多台(套),生产方式由传统手工种植逐渐向机械种植转变。如玉山山香菇业公司引进高效节能灭菌灶、半自动装袋机、菌棒封口机、粉碎机等机械,生产效率明显提高。灭菌能力从常规5 000袋提高到12 000袋,时间从3天3夜缩短到20小时。从拌料、套袋到扎口采用半自动装袋机,操作人数由传统14个人减少到5个人,效率从每小时600袋提高到1 200袋;而且菌棒松紧度更加均匀,长度更加规范,有利于提高菌棒出菇率。

2.3 产品形态由销售鲜品向精深加工转变

一直以来,磐安食用菌产品以销售鲜菇、干菇为主,品种单一,产业链较短,产品附加值不高,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近年来,磐安县在保持鲜菇出口优势和国内市场销售份额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发展食用菌精深加工,先后开发了休闲食品、即食食品等产品,逐步实现销售鲜品与精深加工新产品并重转变。如磐安安康公司与台湾翔丰生物科技公司联合,开发了香菇、杏鲍菇、秀珍菇、海鲜菇脆片系列休闲食品,每罐(袋)70克售价18~19元,利润大幅提高,2013年产值达135万元。又如花溪食品公司成功开发了“油焖香菇”、“彩云菇”等即食食品,年销售1 000多吨,产值2 000余万元,加工增值50%以上。

2.4 销售模式由单一出口向多元销售转变

磐安食用菌产业起步较早,经过多年的发展,渠道不断拓宽,呈现多元化趋势,产品由鲜菇、干菇向菌棒、半成品转变;市场由出口为主向出口、内销并重转变;销售模式由实体店铺向实体、网销并存转变。如磐安盛源、宏达等公司,其产品在销往日本、韩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的同时,还开发礼盒装产品,拓展国内市场,年销售礼盒装食用菌1万余份,产值1 000余万元。盛源公司产品还成功进入杭州“麦德龙”连锁超市,2013年销售额达1.08亿元。又如双峰山之舟公司,2013年出口菌棒400余万袋到美国、韩国、日本、瑞典、新西兰等国家;2014年底又在阿里巴巴开辟了“迷你菇园”、“微菇园”,将成品菌棒销往城市居民家庭,仅一个月时间就售出了5万多瓶,销售价格每瓶最高达50元。

3 山区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径

随着食用菌产业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短缺、土地资源缺乏、生产成本上升、市场拓展困难等问题不断显现,食用菌产业必须走“生产工厂化、设施机械化、资源循环化、销售电商化”之路,不断探索实践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

3.1 实行“厂房换田”,解决用地紧张问题

磐安是典型的山区县,山地面积占到了91%,土地资源非常有限,仅有耕地12.8万亩。传统大棚种菇占地多,单位产出率偏低,而工厂化栽培可以提高单位面积效益,节约土地资源。以盘峰榉溪食用菌示范基地为例,该基地采用工厂化立体栽培香菇,依照常规亩均仅可种植香菇1.3万袋,而工厂化300个平方米就可栽培香菇2万袋,节约集约用地效果明显。要坚持将工厂化作为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工厂化栽培基地,扶持发展多功能恒温菇棚、新型保温材料菇房、黑木耳吊袋、不同温型食用菌品种搭配等高效栽培模式。鼓励引入保温、调光、通气等保护设施,以及控温、控湿设备,建设先进的配套设施,加快推进“厂房换田”步伐,实现“四季产菇”、均衡供应目标。鼓励菇农采用瓶装生产线和液体菌种等先进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实施立体架层栽培食用菌,努力向“空间”要地,破解食用菌产业发展中的土地制约瓶颈。

3.2 实行“机器换人”,解决劳力不足问题

食用菌传统生产劳动强度大、生产环节多,在劳动力不足、人工工资上涨的背景下,实行机械化生产,已成为菇农的共识。以冷水庄头菇乡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为例,该社投资100余万元,建成大型自动化装袋流水线,配套建设可容纳1万多袋菌棒的大型灭菌灶,日均加工1万多袋菌棒,菌棒不仅畅销县内,还销往周边缙云、仙居、黄岩、丽水等地。机械化生产完成了农户单家独户生产80%以上的工作量,相比于家庭生产,指标更优,成本更低,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力推广新型灭菌灶、半自动装袋机、扎口机等先进适用生产机械,用机器操作替代配料、拌料、装袋等劳动强度大的人工操作;加强政策引导,继续实行农业机械补助政策,鼓励购置先进适用机械;推广新型生产模式,大力推广“菌棒集中生产+分散出菇管理”模式,实现企业与菇农的双赢。

3.3 实行“废料换木”,解决资源短缺问题

食用菌生产对原料资源有较强的依赖性,需要大量的农作物秸杆及林业副产品木屑。按照“加强生态保护,减少资源损耗”思路,探索生态循环栽培模式,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路子。以山之舟生态农业公司为例,采用桑枝、玉米芯、甘蔗渣、木屑制成培养基,用于栽培杏鲍菇;杏鲍菇采摘后,对菌糠进行二次利用,培育香菇、木耳、平菇等菌类产品;二次利用后的菌糠用来种植甘蔗、玉米等原料作物,实行生态循环利用,提高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要大力推广实施桑(果)枝种植杏鲍菇(黑木耳)、再利用杏鲍菇废料及茭白叶种植大球盖菇,菌糠多用途开发等生态循环模式,最大限度利用原辅材料,变废为宝,节约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原料开发力度,以梨枝、葡萄藤、玉米芯、豆秸、稻草、酒糟等为新原料,开展食用菌基质安全、优质、高产配方研究,实现原料多样化,着力解决原料不足问题。

3.4 实行“电商换市”,拓展产品销售市场

电子商务不同于传统的分销模式,产品销售绕过中间批发商,直接从生产企业销往消费者,有利于提高运行效率和产品效益。2014年6月,盛源食品有限公司在阿里巴巴淘宝网和“臻品道”自营网站开辟电子商务平台,销售食用菌干品,销售量从上年的118吨增加到153吨,成交额从1 000万元增加到1 300万元,同比增长了30%;销售市场从固定的杭州、宁波、上海、江苏向全国各地拓展,“电商换市”换出了食用菌产品市场新空间。随着网络技术普及率的日益提高,通过网络进行产品交易已是大势所趋。应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平台,加强菌类保鲜、饮料、保健、美容等深加工产品研发,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落实《关于加快商贸流通业(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扶持政策,加快推进“特色中国•磐安馆”建设,鼓励企业建设集信息发布、产品展示、网上交易和社区配送等功能为一体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加大仓储、物流、质检、金融、信息等配套服务,推动食用菌产品多元化、多途径销售。

S646

A

2095-0934(2015)01-24-04

猜你喜欢
磐安县磐安食用菌
磐安工业园区
磐安县玉山中心成人(社区)学校
磐安县盘山中心成人(社区)学校
——培训掠影
磐安县盘山中心成人(社区)学校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浙江磐安:“交旅融合”,服务“两山”经济
平均落差300多米 杭绍台高速磐安大盘山路段即将完工
创意农业和特色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以磐安县维新乡溪下路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