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近代食用菌菌种知识在我国的传播及影响(一)

2015-04-02 17:33贾身茂王瑞霞
食药用菌 2015年1期
关键词:药用菌菌种食用菌

贾身茂 王瑞霞



西方近代食用菌菌种知识在我国的传播及影响(一)

贾身茂1王瑞霞2

(1.河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郑州 450008;2.《食用菌学报》编辑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 201106)

通过廓清1890—1949年60年间我国食用菌文献,梳理西方近代食用菌菌种知识在我国的传播轨迹,发现西方近代食用菌菌种知识这一时期在我国的传播,其内容是零星的,没有系统的食用菌菌种专著,菌种知识与技术还未达到体系化程度,只散见于食用菌的某些栽培书籍中。西方近代食用菌菌种知识零星传入我国,经过我国食用菌科技人员的消化吸收与实验,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建立起了我国独特的食用菌菌种技术体系。这一技术体系包括菌种选育技术体系,菌种生产三级扩大繁殖技术体系,菌种质量及其检测技术体系,品种认定技术体系,菌种保藏技术体系等。菌种技术的科学化、体系化,加速了我国食用菌新法栽培的应用进程。

西方;近代;食用菌;菌种知识;传播;轨迹;影响

人工培育菌种和播种,是食用菌新法栽培的关键技术之一,是依靠经验的食用菌传统栽培走向近代真菌理论知识指导新法栽培的分水岭,是食用菌从“知其然”的栽培技术迈进“知其所以然”的栽培技术的里程碑。近百年来,我国改良食用菌传统栽培技术的核心,是围绕寻找有效的“菌种”与接种方法这一问题进行的。当西方近代真菌学理论知识与食用菌栽培技术传入我国后,在真菌理论知识指导和菌种技术的启示下,经过我国许多生物学家、农学家及食用菌学家几十年、几代人的艰苦努力,终于解决了这一问题,使食用菌的栽培方式与菌种技术走向了科学化的新法栽培的道路。

西方近代食用菌菌种知识及技术在我国的传播,是从19世纪末开始的。笔者在《中国食药用菌栽培的菌种技术沿革述评》(2011)、《西方近代双孢蘑菇栽培技术在我国的传播及影响》(2011、2012)、《晚清〈农学报〉中食药用菌文献综述》(2012)、《民国时期食用菌锯屑栽培法的试验与传播评述》(2013)等文中虽有涉及,但对其传播途径、方式、内容、特点、轨迹、评述等的研究,尚缺乏系统的论述。理清西方近代食用菌菌种知识在我国的传播轨迹,从而了解我国知识界如何将这些零星的、随科学发展一步一步深入传播的菌种知识与技术,经过消化吸收、系统化、实验与再创新,最终在生产实践中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独特的菌种技术体系,筚路蓝缕,所做出的艰苦努力与创业之功。

为了解我国进入近代食用菌科技的时期,及食用菌产区菌种的基础状况,本文从近代我国传统栽培的食、药用菌的“菌种”谈起,继而以晚清时期西方近代食用菌菌种知识在我国的开始传播、民国时期西方近代菌种知识在我国的全面传播、民国时期食用菌菌种技术的进步、结语等几方面进行了阐述。错误、遗漏之处,敬请同行指出。

1 近代我国传统栽培的食、药用菌的“菌种”

1.1 我国近代五种食、药用菌的栽培方法

(1)香菇。清道光七年(1827年),四川《南江县志》记载:“香蕈厂,于秋冬砍伐花栗、青桐、梓树、桫椤等木,山树必择大者,小不堪用。将木放倒,不去旁枝,即就山头坡上,任其堆积雨淋日晒。至次年,树上点花,三年后即结菌,可收七、八年,至十年后,树朽坏,不复出菌。……。”[1]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广东韶州府志》记载:“香菇,产府内深山。浙人来此赁山,伐桑樟等木,横置于地;凿空藏水,隆冬,菌冒雪而生,曰:‘雪菇’;有花纹者曰:‘花菇’,味最香厚,俗呼‘香信’,如春生者味减。”[1]清代记述的这些香菇栽培方法,用现代的真菌知识分析,很明显是利用孢子自由飘落随意“接种”的传统栽培。那时菇农还不清楚香菇的“种子”是“孢子(spore)”,这只是凭经验的半人工半天然的栽培方法。1979年娄隆后教授在《我国香菇的老法栽培》[2]的报告中调查总结的老法栽培,与上述清代文献上的记述基本一致。

(2)木耳。据四川《万源县志》(刘子敬修,民国21年,铅印本)记载:“黑耳择山内八、九年或五、六年之青冈树用之,花梨树、梓树亦可,不必过大。每年秋冬间将树伐倒,纵横山坡,日晒雨淋,两点(面)俱到。至次年二、三月,将木立起,二、三十根欑一架,再经淋晒,四、五月内即生木耳。”[3]这也是利用孢子自由飘落随意“接种”的半人工半天然栽培方法。1981年娄隆后在《中国黑木耳的老式栽培法》[4]报告中调查总结的老式栽培与上述基本一致。

(3)银耳。据四川《万源县志》(刘子敬修,民国21年,铅印本)记载:“白耳始于清光绪末,由四区刘家河开办,渐及关坝,今(四、五、六、七、八、九)各区皆产。斫白耳山之法,在夏历五月内,将青冈树伐倒,梢向上,弥月后,始去枝叶,斫成二、三尺许短棍,叠架一处,谓之‘发汗’。至第二年春,始择半阴半阳地点平铺之,谓之‘排山’(须生羊胡子草处,有茅草则不生耳),雨后即生耳。近又发明,于春初斫伐,名曰‘芽子山’,本年即能生耳。”[5]这种民国时期记载的栽培方法,也是利用孢子自由飘落随意“接种”的半人工半天然栽培方法。

(4)茯苓。笔者尚未检索出晚清末年关于茯苓栽培的有关文献,但从民国时期(1936)戴芳澜的论文《茯苓》[5],可佐证晚清时期栽培茯苓使用的菌种情况。“播种”一节介绍:“苓种均为去年所传之种,若用原苓每次均为一分,附于松料之上端。若用老料,有‘枕头窖’与‘抱窖’之分。”“枕头窖者,以锯断等长之老料,横附于料头之上,与松料成为直角,如枕头状是也。抱窖者,亦用等长之老料,置于松料之中央,与料平行,两边以料抱之,故俗名怀中抱子是也。”戴先生报告的这种栽培方法,是引用金陵大学农学院余邦华的报告。很明显前者是利用“原苓”菌核里的菌丝体进行无性繁殖,后者是利用长过茯苓的“老料”的筒木里的菌丝体作种繁殖栽培。

(5)草菇。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浏阳县志》载:“县西南刈麻后,渐生麻菌,亦不常有也。”[6]又云:“麻地生蕈,味美。”[6]注云:“刈麻后,覆以牛粪,翌年春末夏初生蕈”[6]。据同治十三年(1874年)林述训等修的《韶州府志》中记述:“贡菇,产南华寺,味香甜。种菇,以早稻草堆积,清水浇之,随地而生。”[6]以上记载的这种栽培方法,也是利用孢子自由飘落随意“接种”的半人工半天然栽培方法,接种成功率低而不稳。

1.2 我国近代五种食、药用菌栽培的“菌种”评述

从以上文献记述的香菇、木耳、银耳、茯苓和草菇五种食、药用菌的栽培方法可以看出,从晚清直到民国时期,国人在对栽培的这几种大型真菌的认识上,还没有进入科学领域,还不是近代真菌理论知识指导下的食用菌栽培,而是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即只知这样栽培,而不知为什么要这样栽培”的经验阶段,只是凭经验给它们生长准备基质,而不知道它们的“种子”是什么,更不能人工制育“种子”。栽培的3种木腐菌香菇、木耳、银耳和草腐菌草菇,仍是利用孢子自由飘落“接种”,依然处于半人工半天然的阶段。茯苓栽培虽然利用“原苓”、“老料”、“接种”,利用的是菌丝体传播,但不完全清楚是什么在起作用。民国时期西方近代真菌知识开始传入我国,但在栽培实践中还没有探索出生产中适用的菌种,生产还停留在传统栽培的半人工、半天然的阶段。

2 晚清西方近代食用菌菌种知识开始在我国传播

2.1 晚清西方近代食用菌菌种知识传播的载体

晚清西方近代食用菌栽培的菌种知识与技术在我国传播,还没有查到专门文章、著作或章节,仅在《格致汇编》与《农学报》期刊上刊载一些介绍蘑菇知识或栽培技术的文献中有所述及。在《格致汇编》刊载的“西国名菜嘉花论”之“西国常种上等菜类”篇,介绍英国塞顿之一菜圃种植上等菜11类,分别叙述每类中的种类、名称、形态、种子及价格、栽培方法、食用方法等,其“菌类”篇中介绍双孢蘑菇时,第一次提到“菌种”的概念。《农学报》连载的“家菌长养法”,以及自日本翻译过来的《蔬菜栽培法》、《圃鉴》两部书中的“洋菌”篇中均有关于菌种的叙述。从这几篇文献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关欧美蘑菇栽培的菌种知识、菌种技术、菌种类型等西方近代食用菌科技发展状况的信息。承蒙真菌科技史学者芦笛(现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就读科技史博士学位)赐《家菌长养法》英文原著《HOW TO GROW MUSHROOMS》[7](1897)一书电子版,证实该书著者为:WILLIAM FALCONER,解决了笔者在拙文《晚清〈农学报〉中食药用菌文献综述》里提到的《家菌长养法》原撰者姓的疑问。

《农学报》刊载的《蕈种栽培法》[8]译自日本,实际上是日本引进消化吸收西方的真菌知识与菌种技术实践之后的著作,反映的也是近代真菌学的科学发展水平。《蕈种栽培法》中讲述的8种蕈的栽培,虽然使用了蕈种,但对蕈种的本质特征是什么、怎么培养,只字未提。(待续)

S646

A

2095-0934(2015)01-56-03

猜你喜欢
药用菌菌种食用菌
蚂蚁琥珀中发现新蘑菇菌种
“青风杯”《食药用菌》2021年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小体格,大能量!鑫中渔用9年玩转超浓缩菌种
我国食药用菌栽培方式及其生态效应研究
安惠 坚定食药用菌梦
防治食用菌种老化“六步”
食药用菌产业在陕北地区发展前景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