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县银耳栽培设施的发展历程

2015-04-02 17:33王丽芬
食药用菌 2015年1期
关键词:古田县古田银耳

王丽芬



古田县银耳栽培设施的发展历程

王丽芬

(福建省古田县食用菌研发中心,福建 古田 352200)

栽培场所;银耳;产业发展

2013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推荐性国家标准《银耳生产技术规范》,对银耳栽培房的建设场地、规格及其附属设施做了详细规范。从此,银耳栽培房建设技术指标有了国家标准(以此标准建造的栽培房下称银耳标准栽培房)。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银耳的栽培场所,从最初的房前屋后的空地开始,到住房内,再到专用栽培房,现在终于有了标准栽培房。银耳标准栽培房的各项指标,是古田县银耳产业界长期以来对银耳栽培技术不断研究、探索、创新的成果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是银耳产业界科技人员、从业人员辛劳的汗水和智慧的结晶。银耳栽培场所的变迁史,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古田县银耳产业从崛起到辉煌的发展历程。

1 银耳露地栽培

20世纪60年代后期,古田县外贸公司和民间耳农相继引进银耳菌种,开始进行段木银耳栽培。砍回来的木材,截成长约1米的段木,晾晒至七八成干时,接入菌种,接种后的段木按井字形堆叠,保温保湿,培养菌丝。菌丝培养成熟后,将段木人字形架起,进行出耳管理。当时段木出耳场所,一般在山边、林下、房前屋后的空地、天井、庭院等处。利用自然温度培养菌丝体和子实体,用草帘等遮阴,喷水保持湿度。这个时期为银耳栽培的起始阶段,仅在古田县的大桥、大甲公社有少数人栽培,单产极低,产量很少,1979年全县银耳年产量仅6.8吨(干品,下同)。这一阶段持续了十多年。

2 利用农舍栽培银耳

20世纪70年代后期,有菇农利用罐头瓶装木屑栽培银耳获得成功。由于罐头瓶比较矮,仅10厘米左右,又容易破碎,因此接种后的菌瓶直接摆放在杂物间、空余房间等农舍地面;有的搭建矮架,摆在架子上。农舍内壁用塑料薄膜围起来保湿,房间内烧木炭加温。这一时期栽培者仍然很少,每户栽培数十瓶到数百瓶,少有上千瓶的。

木屑瓶栽银耳获得成功后两年,木屑袋栽银耳又取得成功。袋栽银耳菌袋比较长,大约50厘米,需要卧式摆放。因此,耳农就在空余的房屋内,搭层架摆放菌筒,有的还在厅堂隔出一间做为栽培室。80年代前期栽培者仍然不多,每户大约栽培二三百袋,个别达千余袋。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棉籽壳代替木屑栽培银耳取得成功,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全县银耳年产量基本稳定在2 000吨左右。但栽培场所仍然是农舍,以木板房为主,个别为土墙房。这一阶段也持续了十年左右。

3 银耳专用栽培房

到了20世纪90年代前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昔日作为高级滋补品的银耳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成了普通菜肴,需求量不断增大。作为古田的地方特色产品,银耳产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同时简陋的栽培场所和设施,使栽培管理技术难以提高,影响银耳的单产和质量。于是,一些耳农开始将闲置的房屋进行改造,使与银耳栽培管理技术相适应;有的则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建起了土木结构的银耳专用栽培房。由于耳农一般根据自己拥有的场地和生产规模进行建设,这时的专用栽培房高低大小不一。凤埔乡的福全村是最早开始建设专用栽培房的村庄,村里的空地几乎都盖起了这种专用栽培房。

1996年,第一批连片成规模的砖木结构银耳专用栽培房在凤埔乡平沙村建成。1999年7月古田县食用菌办公室和中共古田县委宣传部联合摄制了第一部《古田银耳工厂化栽培新技术》专题片,向全县推广银耳专用栽培房新技术。全县银耳生产开始快速发展,2000年累计建成银耳专用栽培房8 000座,年产量突破1万吨,银耳栽培开始形成规模。银耳生产被福建省政府列为全省10个现代农业示范片之一。这一阶段也持续了约十年。

这一时期的专用栽培房一般长10米、宽3.5米,设10个层架,可以摆放菌筒3 500个左右,并设置了温度、湿度、空气调控设施,可以对温度、湿度、空气进行有效调控,创造了更加有利于银耳生长的环境条件,大幅度提高了银耳的产量和质量。

银耳专用栽培房的创新和推广,是古田县银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技术革新,结束了在农舍内栽培的历史,为古田县银耳栽培向规模化、基地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对古田县银耳产业发展壮大的意义,丝毫不亚于木屑瓶栽、代料袋栽技术的突破。如果没有此项技术的创新,古田银耳就不可能有现在的规模化、基地化生产,更没有银耳产业今天的辉煌。

4 银耳标准栽培房

2000年以后,随着栽培管理技术的创新,银耳专用栽培房及其设施也不断完善。对比当年的专用栽培房,现在的专用栽培房宽度增加到4.4米,长度(深度)增加到12米,层架增加到12层,隔墙增加了保温层,门、窗增加了防虫网,门前增设了缓冲道(防虫隔离带)、杀虫灯,房内增设了银耳子实体增白光源。各项技术指标更加实用、先进。通过全面推广银耳专用栽培房,全县的银耳产量连年稳步增长,2013年产量达2.8万吨,产值14亿元。

古田县的银耳专用栽培房在经过20多年的使用、创新、完善后,2012年,其各项技术标准转化成了国家标准《银耳生产技术规范》中银耳标准栽培房的技术指标。目前,古田县的银耳标准栽培房建设场地相对集中,连片的标准栽培房,远望似一个个整齐的小村庄。规模化、基地化、标准化的银耳生产格局基本形成。

古田县银耳栽培场地,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山间林下、房前屋后的空地开始,到现在的标准栽培房,走过了近50年的历史,它的变迁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古田县银耳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崛起到辉煌的发展过程。

5 展 望

2012年,福建农林大学和古田县食用菌研发中心在古田县大桥镇的珍山村和城东街道极乐村,开展了利用计算机技术监控银耳标准栽培房内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试验。目前,食用菌栽培设施自动化控制系统已经在福建农林大学菌业研究院(古田)开始使用。可以展望,将来的银耳标准化设施栽培技术将更加现代化。

[1] 古田县地方志编篡委员会. 古田县志[M]. 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 1997.

[2] 古田县地方志编篡委员会. 古田年鉴—2000[M]. 福州: 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2002.

S646

A

2095-0934(2015)01-63-02

猜你喜欢
古田县古田银耳
让『古田军号』在闽西大地永远嘹亮——《古田军号》电影观后感
春夏滋补靠银耳
银耳雪梨羹
我们从古田再出发
好银耳是微黄色的
好银耳是微黄色的
生命最后一刻 心里想的全是群众——追记古田县庄里村党支部书记 周炳耀
古田,心灵的沃土
古田 古田县凤都镇三措并举推进乡村旅游大提升
古田县人社局针对库区移民开展艺术化妆师职业技能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