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经济学在控制医院药品费用中的应用探讨

2015-04-03 15:09国家发改委药品价格评审中心100045杨心督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5年18期
关键词:经济学费用药品

国家发改委药品价格评审中心(100045)杨心督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医药费用负担逐年加重,从而造成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与有限的医疗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药品费用在我国医院卫生费用总量中占有较大比例,多年来一直也是国内学者和管理层关心的热点问题。如何有效降低医疗费用支出,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备受社会关注[1]。

药物经济学是近二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控制药品费用的评价方法,它不仅要关注药品的疗效因素,还应关注药品的经济学因素,改变了以往只关注药品疗效,忽视治疗成本的情况,在医院药品费用控制以及合理用药方面显示出了独到的优势,为药品费用控制提供了较为科学可靠的方法。本文从药物经济学的内涵、评价方法以及在医院药品费用控制方法、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1 药物经济学的现状

1.1 药物经济学研究内容 药物经济学始于20世纪70年代,来源于成本效益分析在药物治疗中的应用。我国药物经济学评价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药物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原理、方法和分析技术,全面地分析药物的成本、效益或效果,并评价药品的经济学价值[2]。

从研究范畴上看,药物经济学应属于卫生经济学的一个分支。采用药物经济学方法控制药品费用已经成为国际趋势。澳大利亚、爱尔兰、奥地利、等国家已将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作为药品报销的必要条件,加拿大、芬兰、西班牙等国家也将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作为药品报销的依据。

为顺应时代需求,紧跟国际步伐,加强药物经济学研究并用于控制药品费用是十分必要的。

1.2 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 目前,常用的药物经济性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最小成本分析、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用分析以及成本效益分析。其中,最小成本分析法是在临床效果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对药物治疗的成本进行分析,由于临床效果完全相同难以达到,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局限性;成本效果分析法适用于对相同疾病的不同药物治疗方案进行比较;成本效用分析法是成本效果分析方法的延伸,其结果采用质量调整生命年为指标;成本效益分析法的成本和效益均以货币形式来表示的研究方法,由于临床效果难以采用货币形式体现,其应用也受到了限制。据报道,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中采用成本效果分析占76%,最小成本分析占18%,成本效用分析占1%,其他分析方法占5%[3]。目前,成本效果分析方法成为药物经济学评价的主要方法。

2 药物经济学控制医院药品费用的应用

采用药物经济学控制医院药品费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指导合理用药 药物经济学评价可用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目前,已有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用于抗感染药物、抗高血压药物、消化系统疾病药物以及抗肿瘤用药的相关报道[4]。评价的方法一般选用成本效果分析法进行合理用药选择。评价合理用药的范围往往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同一治疗领域相同适应症的不同药品间;二是同一给药途径的不同剂型间;三是同一药品价格悬殊的国产药与原研药品间。例如,抗微生物药物中的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市场价格差异较大,通过成本效果分析可选择同等治疗效果下价格相对较低的药品,保证最大限度地降低抗生素的使用和消耗,减少耐药发生,达到较好的抗菌治疗效果。

2.2 优化给药方案 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可用于优化给药方案。治疗药物监测是临床药学工作的重要一环,临床上通常对治疗指数低、药物动力学过程差异大、毒副作用大或合并用药的情况进行治疗药物监测。治疗一种疾病存有两种可选方案时,可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结合治疗药物监测找出最优方案。通过治疗药物监测,优化个体化给药方案,从总体上提高治疗效益,减少了治疗成本,体现了药物的治疗价值[5]。

2.3 规范用药行为 目前,医院在以药养医的体制下,多开药尤其是多开高价药往往能给医生和医院带来不菲的经济收入。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医生的用药习惯违背了经济学理念。因此,需要对医务人员开展药物经济学评价教育与引导,尤其是临床药师在工作过程中应向医生提供详实充分的药物经济学评价信息,充分利用药物经济学评价的结果指导用药,鼓励医生使用价廉药物,将成本效果好的药物在临床应用中不断推开,将有限的药物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帮助医生选择适用于患者的最佳药物或治疗方案,规范和引导医生用药处方行为,抑制不合理用药现象,遏制药品费用不合理增长。

2.4 合理采购药品 医院是药品消费的主要场所,医院药品采购是控制药品不合理消费的关键环节。在药物经济学评价过程中应该运用药物经济学原理分析药物消耗金额、比较不同治疗方案、考查新药临床应用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药物使用的合理性等,对医院药品利用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指导医院新药引进、药品采购以及供应管理等工作,有效降低医药费用。

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纵观多年来药物经济学评价的研究,我国药物经济学评价尚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研究角度不够明确。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将会导致研究结果不一致。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制药企业、医疗机构、医疗保险机构、患者各自的出发点及目的不统一,导致最后获得的研究结果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6]。二是评价方法较为单一。目前我国研究所使用的分析方法中成本效果分析占绝大多数,分析方法较为单一。由于同一研究采用不同方法有可能产生相当大的偏倚,更需要重视实验设计方法[7]。三是成本计算不合理。药物经济学所说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隐性成本。直接成本又包括了直接医疗成本和直接非医疗成本。不同的主体成本含义也不同。从当前我国药物经济学研究报道看,多数成本是为容易获得的直接医疗成本,对于直接非医疗成本和间接成本研究较少,几乎没有考虑隐性成本[8][9]。

虽然药物经济学存在评价方法不统一、范围不严格、样本量不足等问题[10][11]。但是,药物经济学评价应用于医院药学管理不仅可以改进现行医疗模式,还可以丰富药品评价手段。

从目前实践看,可从最简单的药物经济性比较做起,在医院药品费用控制中选择质优价廉、同效价低的药品使用,然后循序渐进、不断发展,从理论研究逐步向应用和实践迈进。正是由于药物经济学的重要应用价值,通过不断地宣传和改进,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将如同执行GMP、GLP、GSP等规范一样深入人心,成为判定药物经济合理的主要手段。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药物经济学将不断渗透到药品的研发、生产、流通以及使用等各个领域,促进医药行业朝着经济合理的方向更好地发展。

猜你喜欢
经济学费用药品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简明经济学
关于发票显示额外费用的分歧
监理费用支付与项目管理
药品采购 在探索中前行
经济学
医疗费用 一匹脱缰的马
医疗费用增长赶超GDP之忧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谁赢谁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