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2015-04-04 11:51刘洪瑞,冯纪川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年19期
关键词:内固定颈椎病

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刘洪瑞, 冯纪川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总医院 骨二科, 河南 濮阳, 457001)

关键词:颈椎病; 椎体次全切除术; 内固定

颈椎病以40~60岁的中老年人多发,是引起中老年脊髓功能障碍最主要的疾患[1]。多节段颈椎病是指存在连续或不连续的多个节段颈椎椎间盘变性、突出,并且伴有椎体后缘骨质增生、骨赘形成等多种病理改变,进而对患者的颈髓、神经根前方等造成压迫并出现一系列相应症状及体征的病症[2]。作者自2010 年1月—2014年6月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脊髓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其中男52例,女28例;年龄35~69岁,平均(52.7±9.8)岁;病程1~22个月,平均(9.2±3.8)个月。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颈肩痛、上肢无力或麻木以及下肢乏力、行走不稳,胸腹束带感等。术前颈椎X线提示颈椎生理弧度变直,受累节段可见椎间隙狭窄、椎间关节退变等表现,以及椎体后缘骨质增生、骨赘形成;MRI提示病变累计2个节段及以上,椎间盘退变、突出,局部骨赘形成,相应节段脊髓T2W信号增强。双节段62例,C3~5 19例,C4~6 21例,C5~7 20例; 3个节段18例,C3~6 7例,C4~7 11例。排除合并急性颈髓损伤、后纵韧带骨化症以及颈椎骨折脱位的患者。

1.2 手术方法

麻醉采用颈丛阻滞+局部麻醉,患者取仰卧位,在右侧胸锁乳突前内缘做一斜切口,C臂机透视定位无误,暴露椎体前缘及椎间盘,椎间盘纤维环及髓核用尖刀予以切除。对于单间隙椎间盘突出,将病变间隙上、下椎体1/2用骨刀予以切除;对于双间隙椎间盘突出者,病变间隙间的椎体及其上、下椎体1/2用予以切除;切除骨窗横径约12 mm,在接近椎体后方时,使用小的骨刮匙将椎体后壁刮除,同时潜行扩大骨槽四周,用圆刃刀将增厚的后纵韧带切除,以充分减压脊髓。拧入复位螺钉于残留椎体中央,使用撑开器将变窄的椎间隙撑开以达到恢复颈椎生理弯曲的目的,取同侧带皮质髂骨块进行修整,并将其植入骨槽内,将撑开器拆除后予以安放前路钢板。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3 d,术后24 h后可在颈围保护下进行下床活动,颈围需佩戴6~8周。

1.3 观察指标

脊髓功能的评定标准参照日本骨科学会(JOA)标准,计算手术前后JOA得分,术后进行随访6个月~4年的随访,常规予术后3、6、12个月后再次拍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检查,判断患者恢复情况,并观察有无内固定松动与断裂现象。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术后脊髓功能评定情况

术前脊髓功能JOA评分为(10.24±2.38)分,术后为(15.18±2.43)分,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随访情况

本研究中80例患者均于术后进行了6个月~4年的随访,术椎均获骨性愈合,植骨融合率100%。随访中未见植骨块滑脱、移位或塌陷,无钢板、螺钉断裂、松动或脱出等情况发生。

3讨论

颈椎病泛指各种病因导致颈段脊柱病变后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目前一般认为颈椎病主要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继发的椎间关节退行性变,进病而损伤脊髓、神经、血管引起的相应临床症状和体征[3]。中国多节段颈椎病高发,其中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大多存在椎间隙变狭窄、椎间高度下降,使后纵韧带和黄韧带出现皱褶压迫脊髓,压迫程度越重,则患者临床症状越重[4]。本病目前需要通过手术治疗,其基本原则为彻底减压脊髓及神经组织、使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病变节段的稳定性得以恢复[5-6]。

以往常选择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或椎管成形术对多节段颈椎病进行治疗,但是后路手术存在脊髓前方的致压物切除不彻底,进而只能间接减压,因此治疗效果不理想[7]。前路手术减压则可将病变椎节后缘的骨赘及发生突出、变性的椎间盘等致压物直接予以切除,充分减压颈髓和脊髓血管[8]。近年来广泛应用的椎体次全切除术具有较大的减压范围,可达相邻椎体的上、下缘及椎弓根,因此可达到彻底减压的目的。本研究中80例患者术前脊髓功能JOA评分为(10.24±2.38)分,术后为(15.18±2.43)分,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进行了6个月~4年的随访,术椎均获骨性愈合,植骨融合率100%。随访中未见植骨块滑脱、移位或塌陷,无钢板、螺钉断裂、松动或脱出等情况发生。

作者体会到前路椎体次全切除结合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阶段脊髓型颈椎病具有以下的优势[9-10]: ① 术中可形成一个较大骨窗(>1.2 cm×2 cm),使手术视野大为改善,可对突出的椎间盘和增生的椎体后缘骨赘及后纵韧进行较彻底的切除,减压充分; ② 病变椎间隙常存在颈椎前凸度变小、消失,有的甚至反曲,术中使用撑开器将变窄的椎间隙撑开,恢复颈椎生理弯曲;在椎间隙撑开的状态下进行植骨,相邻椎体在松开后会对植骨块自然产生压应力,进而可以更好的维持颈椎的适度伸展位,使颈椎的稳定性大大提高,又对植骨块的愈合起到促进作用; ③ 狭窄椎间隙被撑开后,可拉直后方松弛的黄韧带,使脊髓后方的嵌压得以缓解,神经根管得到扩大,改善神经根受压情况; ④ 钢板内固定可显著提高植骨融合率,而相应椎体及植骨块内使用螺钉固定可防止植骨块脱落。

综上所述,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具有减压彻底、重建颈椎生理曲度及稳定性,疗效确切、持久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江立波, 薛恩兴, 吴瑞凯, 等.老年颈椎病患者颈前路次全切应用限制性与非限制性钛板的疗效对比[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3, 32(8): 857.

[2]Sah S, Wang L, Dahal M, et al. Surgical manage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J]. JNMA J Nepal Med Assoc, 2012, 52(188): 172.

[3]Duan C, Wu J, Hu J, et al. Treatment of multi-segmental cervical spondylosis by long or segmented 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ixation surgery[J]. Zhong Nan Da Xue Xue Bao Yi Xue Ban, 2014, 39(12): 1306.

[4]章仁杰, 申才良, 张秀军, 等. 脊髓型颈椎病患病特征的流行病学调查[J].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1, 46(9): 973.

[5]钟斌, 邵高海.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比较[J]. 实用骨科杂志, 2010, 16(1): 8.

[6]庞启雄, 张朝驹, 白红军. 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J].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3, 19(6): 816.

[7]杨物鹏, 付万有, 王春梅, 等. 脊髓型颈椎病前后路手术疗效分析[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 2010, 25(11): 995.

[8]潘显明, 邓少林, 黄欣, 等. 脊髓型及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前路手术治疗[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1, 19(3): 243.

[9]王军, 刘玉芹, 朱洪新. 前路经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老年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 中国基层医药, 2011, 18(5): 622.

[10]祁敏, 王新伟, 刘洋, 等. 三种颈前路减压术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并发症比较[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2, 22(11): 963.

收稿日期:2015-04-19

中图分类号:R 68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5)19-090-02

DOI:10.7619/jcmp.201519029

猜你喜欢
内固定颈椎病
颈椎病与老年痴呆
脑循环与低频电刺激联合治疗颈椎病导致脑供血不足的效果观察
游泳 赶走颈椎病
颈椎病的简便贴敷疗法
三踝骨折复位内固定顺序的选择比较
内、外固定联合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疗效观察
跟骨骨折采用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效果分析
可膨胀髓内钉在肱骨干骨折中的疗效分析
颈后路非融合寰枢椎内固定技术治疗Anderson Ⅲ型齿突骨折的临床研究
解剖型髓内钉内固定术操作过程中导致医源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及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