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中“基础”课程教学的重点问题与对策

2015-04-10 13:40李娜
山东工会论坛 2015年6期
关键词:基础高职大学生

李娜

(山东管理学院劳动关系学院,山东济南 250357)

高等职业教育中“基础”课程教学的重点问题与对策

李娜

(山东管理学院劳动关系学院,山东济南 250357)

针对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仍然存在的重点问题,高校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改革应当和当前整个高等职业教育大改革密切结合,突出职业化特征,凸显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教学理念应更加突出人本性和思想性;教学目标强调职业化、专业化,将公民道德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融为一体;教学内容须更丰富,并与专业实际工作密切结合;表现形式动态化,充分利用微课、慕课等教学资源和手段;教学手段网络化,引导学生积极正面地使用网络、共建网络;教学方法多样化,更加注重文艺手段在道德情感培养中的作用;推进实践教学多元化,开拓生活实践、网络实践教学的新思路,边学边做,在做中学,使道德、法律观念得以践行;加强考评体系合理化建设,在整个学习和考核中突出体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和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

自“05新方案”实施以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改革如火如荼。在许多高校,该课程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但仍应清醒地看到,相对于专业课而言,目前仍有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学习兴趣不大,改革仍需深入。

一、“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重点问题

(一)教学理念错位

在部分教师眼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单纯为满足社会需求和政治需要而设置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充斥着社会发展的宏观叙事和道德说教,使得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越来越陈旧,与新一代大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及话语方式存在鸿沟。既然教育界对“一切为了学生”早已达成共识,教师在考虑教学环节时就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成长需要。

(二)教学目标针对性差

在某些高职院校的教学大纲中,依然按照普通本科的样本设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这种一般化、笼统化的做法造成课程教学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错位,难以体现高职院校“培养合格职业人”的目标特点,最终导致课程理论与学生当下实践、未来工作生活联系不密切,也未体现出不同专业的特征。

(三)教学内容简单、重复

在我国,学校开设思想品德类课程的时间较早。对每一位大学生而言,不仅思想理论学习起步早,而且学习时间跨度也长,这就为学习内容的不断推陈出新提出了更高要求。结合这一教育背景,不难发现,我们目前的教材内容虽然体系完备、层次结构明晰、语言逻辑性强、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文本环境,但难度较低,信息量也很有限,且多属老调重弹,如果仅以教材为教学内容,展示给大学生的未知面显然太小,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思考的主动性。

(四)教学手段封闭,忽视虚拟空间

传统教学手段十分重视课堂对学生的影响,大量的教学改革也主要针对课堂教学,如采用多媒体手段,通过讨论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性等等。

与专业课的内容指向未来工作不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仅引导学生的未来人生,而且直接与学生的当下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今天,网络的迅速普及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在此形势之下,封闭式的教学手段显然忽视了学生的虚拟生活空间,放弃或漠视了虚拟空间对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重大影响力,与学生之间

代沟明显。

(五)教学方法单一,单纯说理不感人

受师资力量和硬件教学条件所限,部分高职院校仍采取单一教学方法,以老师为主导讲授“基础”课,使得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对课堂学习的贡献率很低,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逻辑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部分高职“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如分析案例、组织讨论,增加了学生课堂表现的比重,提高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但其实质均为理性教学,即将人看作理性动物,教人明辨是非。而社会上知错犯错的人比比皆是,这说明,通过单纯的说理来进行道德修养方面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六)实践教学虚化

“基础”课程的大量教学改革看到了单纯强调课堂理论教学的弊端,提出了发展实践教学,但不少高职院校将开展实践教学的空间限于实体化的基地,在寻找基地时难以打开局面,有了基地后又受经费、大规模组织能力等条件制约,难以成行。有的教学改革也提出了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学科竞赛等),但又将第二课堂简单地抛给了辅导员、学生处或学校各级团组织。这种虽然形式生动多样,但缺少依托、缺乏制度保障、过于机动灵活的实践教学,很容易被虚化。

(七)考评方式重结果、轻能力

虽然经历了长久改革,但仍有不少高职院校对该课程的考评方式更注重考评学习结果,评价结果时又更注重考查理论知识掌握状况,且考评形式较为单一,不足以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能力和素质,造成很多学生要么“临考突击”、“死记硬背”地应对考试,“考完全丢”,或通过“网络抄袭”、“到处拼凑”来应付考查性论文,“错字连篇”、“结构混乱”,最终酿成“表里不一”、“知行相悖”的恶果,完全背离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初衷和“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标。

二、解决基础课教学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教学理念人本化,突出思想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为国家服务的,更是以人为目的的。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基础”课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要一切从“满足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及个体的和谐发展为目的,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根据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认知、情感和能力的培养;逐步转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冷漠甚至反感的态度,将思想政治教育从知行分离转向知行统一、学以致用,将“基础”课打造成高质量、有营养、有品味、不油腻的心灵鸡汤。

“基础”课教学应突出思想性。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言:“方法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在强调各种方法的当今,思想内容仍是首要的教学要素,只要方法得当,它就可以成为教师最吸引学生的魅力所在,成为有灵魂的精神。首先,思政课教师平时要研究专业理论,并积极关注和思考社会人生。其次,如何借助合适的方法将这种思想性传达给学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针对大学生思想独立、喜欢特立独行的特点,“基础”课程教学应启发学生对实际生活案例和当下社会百态进行独立思考、分析判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健康成长。

(二)教学目标职业化、专业化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应依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制约企业员工发展的核心要素——理想信念、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习惯、自学能力、适应能力、情商等涉及本课程的内容,结合未来的专业工作需求进行讲解,注重对职业化心态力、人际力、执行力、时控力、团结力、创新力的培养,做到工学结合、学以致用。

同时,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本课程教师应将教学内容与专业结合,所讲所评应贴近学生实际。为此,要求“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思政教学部与其他专业教研室之间应经常性地展开交流和沟通,鼓励思政课教师通过旁听课程或自学提前了解所教专业的课程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应多组织思政课教研部门与二级学院展开教研交流讨论或实践课程联合行动。

(三)教学内容丰富化

1.实现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合理转化

根据前苏联教育学家赞科夫的发展主义课程论,教学应适当超出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教材要保持相对较高的难度,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1]在“基础”课程教学中,应加大对教材内容的补充,以统编教材为纲,纳入推荐书目、哲思内容、交叉学科理论、教师社会经验、经典社会案例、时事新闻、历史故事等,丰富教学内容,挖掘材料内涵,突出丰富性、挑战性、实用性、趣味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大脑工作量达到饱和,提升本课程对学生成长的贡献率。

(1)推荐书目。如《大学精神档案》四卷本、《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选择的奥妙》、《叩响敲门砖》、

《大学拒绝平庸》等引导性读物,《马克思传》、《毛泽东传》、《拿破仑传》等人物传记,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等伦理学读物,以及《傅雷家书》等。扩大学生的相关知识面,激发学生兴趣。

(2)哲思内容。可在教学中增加哲思内容,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增强理性思维的逻辑性。如在讲到道德教育部分时,可引入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名言“美德即知识”,让学生们讨论:道德是否是知识?道德能否学习?怎样进行道德修养?如何走出道德困境?使学生对道德有更深刻的、更新鲜的认知,加强其对“知”“行”统一的认同感。在讲到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时,可引入“见义勇为应否立法”“常回家看看应否入法”、“全民阅读立法,你怎么看”等新鲜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能力。

(3)交叉学科理论。结合心理学、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学、法理学等社会科学,在教学中引入其经典理论或观点,增加新鲜的知识点,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学生知识体系更加丰富,增强学生兴趣。更重要的是,借此培养学生开放的学习态度,发挥隐性课程的正能量。如在讲“适应人生新阶段”时,可引入心理学上的气质理论和性格理论,以及积极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让学生更科学地认识自我,调整自我,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技巧,避免出现自卑、自傲等认知偏差。

(4)社会经验。高职类大学生对未来工作的关注度更高,更强调实用性,故讲授时多加入与其专业有关的社会经验、经典案例等,增强知识的应用型特色。如有新生在讨论课上讲到“对自己的学校和专业不是很满意”,针对此种情况,若能够结合教师读大学时专业调剂经历或在企业工作时对学生所学专业的了解,将自己的人生体悟以聊天的方式展现出来,要比空洞的理论说教效果更好,更有利于向师性的培养。

(5)近年经典社会案例。如讲“个人品德与道德修养”时,引入对“马路上跌倒的老人要不要扶”这一热点话题让学生讨论,增强学生对道德建设艰巨性的认识以及对道德困境的反思;讲法制部分时,引入对《婚姻法》中涉及离婚财产分割问题条款的司法解释的讨论,解剖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当中存在的“女生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错误流行观点,鼓励女大学生走向自尊、自爱、自立、自强。

(6)历史故事和名人逸事。如讲职业道德时,插叙历史上著名的“鲍管之交”这一商贾传奇故事,使历史与现实巧妙地结合起来,促进学习迁移。

2.表现形式动态化

相对于纸质书籍,当代高职类大学生更倾向于接受图片、声音、视频等声画媒介信息,故在教学PPT中应多加入声画内容。高校除了与大型慕课开发商合作之外,还可以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来鼓励教师自己制作微课。一方面,老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微课教学作为正课的补充,以动态性的表现形式吸引学生的关注和思考,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通过微课比赛、微课征集来为将来实现大规模的慕课教学积累优秀课程资源,培养新型师资。[2]

如果“基础”课教学能充分利用慕课和微课这些新生事物,不仅能够通过线上和线下教学的互动、互联、互补提升学习效果,还可以减少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的师资压力,节省人力成本。

(四)教学手段网络化

2011年的一份《大学生手机上网调查报告》显示,在大学校园中,高达94%的学生经常使用手机上网。[3]手机上网不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如淡化了大学生的主流思想,冲击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等,同时也为开辟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提供了机遇。

部分实践证明,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平台,通过手机短信、电子邮件、QQ网络会话、QQ群、微博、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学院网站、百度贴吧等与学生互动,开辟网络课堂,延伸教学时空,拉近师生距离,[4]既可以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提高针对性,又可以大大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阵地,使思政课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望者。

(五)教学方法多样化、道德修养文艺化

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等素养参差不齐,“极差”较大,故在教学方法上需多样化,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精神需求。

知识的获取永无止境,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深化“基础”课程的教法改革应以互动、启发为主导思想,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法、问题引导法、专题讨论法、主题演讲法、激情辩论法、情境实验法、推理引证法等实战型教学方法,强调学生主体性教学,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可在活动操作过程中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逻辑分析、语言表达及团队协等实战能力,提高学生的主导地位。

深化教法改革还要重视课堂实训活动的组织过程及其优化。如专题讨论,可将其设置为加分环节,

并与头脑风暴法结合;若组长总结组员特点,还可获额外加分;最后老师点评。借此,教师也会在课堂讨论中受到启发,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人是理性动物,更是情感动物。塑造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需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建设性的情感,如同情和爱。[5]体现在教学方法上,就是在注重理性分析问题的同时,应尝试通过倾听音乐、朗诵诗歌、讲故事等课堂文艺活动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强化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弥补纯理性教学的缺憾。

(六)实践教学多元化

1.加强传统实践教学

首先,可通过签订书面协议、正式挂牌的方式,从机制上保证实践教学基地的稳定性和实效性。相应地,对学生的实训考核侧重对其在实训实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诚信意识、服务态度、团队精神、吃苦耐劳精神、责任意识等进行评价。借此,将学生的眼光引向职业岗位,使高职真正成为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孵化器。

同时,传统实践教学还可通过优化资源、互惠合作的方式得以加强。如思政教研部与校社会工作教研室合作,组建大学生心理辅导实验室,既可提高工作效率,又能节约学校资源。

此外,加强教师与学生社团的联系,也可为实践教学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会。由于“基础”课程大多安排在大学第一学期开设,老师可在首节课即向大家讲解参加青年志愿者协会、校演讲辩论队、校艺术团、心理健康协会、法律协会等社团的意义,鼓励学生至少加入一个社团,锻炼学生的社会交往和组织管理能力,树立积极实训、自主学习、自我激励、不断成长的新式学习理念,为“基础”课程的深化实践开辟道路。

2.创新实践教学新思路

拓宽实践教学的思路就会发现,“基础”课教师可利用好课堂的每一分钟开展实训。通过安排辩论、演讲、ppt展示、专题讨论、品德实验、诗歌朗诵、歌曲欣赏等课堂实训活动,将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结合起来。

另一个更重要的途径是,组织课下的网络实训项目教学,并将之与课外作业、课堂讨论相结合。这样做,既能顺应高职院校大学生上网频次高、上网时间长的趋势和特点,有效提升大学生合理利用网络的层次,达到文明使用网络、有效运用网络资源的目的,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本课程的实训效果,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阵地。

(七)考评方式合理化

为加强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的考核,必须将“基础”课程考评分为日常考评和期末考评两个部分。日常考评应细分为考勤、课堂表现、项目作业、社会实践、日常行为习惯等多个方面。课堂表现不仅包含听讲是否认真,更应体现对整个课堂实训环节参与度的考察。针对本课程“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特点,还可适当采用“考试作弊一票否决制”等方法来强化对日常道德行为、守法行为的引导。

“基础”课程的期末考查应避免陷入逼迫学生突击记忆的窠臼,提倡当堂开卷考试或写小论文的形式,内容上以案例分析、“结合自身”分析等出题方式为主,注重对学生分析、理解、应用能力尤其是自我反思能力的考核。虽然允许作答前借助图书、网络资源进行的借鉴甚至私下讨论,但一方面由于限制了作答时间,不方便进行海量检索,于是有无自我思想主线就成为检验学习效果的主要维度;另一方面,作答要求禁止抄袭,写作部分必须独立完成,其诚信度应纳入评分考虑。总之,应从机制上保证考评的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合理,与“知行合一”、“教书育人”的教学目标相一致。

[1]马开剑.大学教学论基础[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19-21.

[2]李娜,韩清恩,王日升.微课与慕课在高等教育中的结合应用探究[J].山东工会论坛,2015,(3).

[3]赵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s1).

[4]李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突破与展望[J].工会论坛,2013,(6).

[5]Nussbaum, Martha.Upheavals of Thought:The Intelligence of Emotion[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责任编辑:韩清恩)

本文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微课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编号:2013GG112)的研究成果之一。

G712

A

2095—7416(2015)06—0112—04

2015-08-04

李娜(1983-),女,河南灵宝人,山东管理学院讲师、中级经济师,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2014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道德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基础高职大学生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大学生之歌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五抓五促”夯基础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