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角下信息通晓内涵的理解

2015-04-10 13:40董茜王彩霞
山东工会论坛 2015年6期
关键词:内涵信息技术素养

董茜,王彩霞

(山东管理学院,山东济南 250357)

多维视角下信息通晓内涵的理解

董茜,王彩霞

(山东管理学院,山东济南 250357)

关于“信息通晓”概念,国外主要有“能力说”和“综合素养说”两种观点。将“信息通晓”概念置于汉语本土化语境中,遵从认识发展规律,可以认为信息通晓的内涵侧重于“通晓”,表明一个人的信息水平到达了运用自如的程度;将“信息通晓”概念置于教育学视域中,表明信息通晓是信息文化社会的需要,要求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整合。

信息通晓;信息技术;信息文化

“信息通晓”(Information Fluency,简称IF)是西方高等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之一。该概念自20世纪末提出,即在图书馆界、教育界、信息技术界等领域引发了广泛关注。到目前,学术界对于信息通晓内涵的理解不尽相同。本文对信息通晓的内涵进行梳理,并从语词学和教育学角度进行阐释,以期对我国实施大学生信息通晓教育计划提供有益参考。

一、国外信息通晓内涵研究综述

国外对“信息通晓”的研究已经持续了二十多年。综合已有研究成果,信息通晓的内涵主要存在两种观点:能力学说、综合素养学说。

(一)能力学说

1993年,澳大利亚图书情报学专家霍默·史戴文里教授(Homer Stavely)首先使用“信息通晓”一词,意指“为使在线用户变得信息通晓,计算机素养除包含新交流工具的应用技能外,还要包含利用新工具转化信息的能力”[1]。他认为可以用“信息通晓”一词来衡量一个人在信息社会中利用计算机及其他信息技术解决信息问题的能力水平。这是最典型的能力学说观点,开启了国外关于信息通晓研究的先河,并对后续深入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南方大学联盟(Associated Colleges of the South,ACS)对信息通晓作了更为详尽描述:信息通晓是个人在信息收集、评估、利用和表达的过程中全面而熟练地应用批判性思维和适当的信息技术的能力,当学生能够全面而熟练地应用批判性思维和适当的信息技术时,便达到信息通晓的水平。与此同时,美国诸多高校发起了信息通晓教育计划。2001年,中佛罗里达大学(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UCF)正式启动信息通晓教育模式。与ACS给出的信息通晓定义略有不同,UCF认为信息通晓是在信息过载和科技发达的环境中有效完成任务的能力,强调能力融合和发挥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静止的交叉概念”。在此基础上,中佛罗里达大学制定了本校信息通晓教育目标,即加强学生的信息通晓意识,在校园内营造培养信息通晓的环境,提升学生批判性分析能力、专业领域的综合研究能力以及论文、课程作业的质量等。2013年,有研究者提出:“对于一名大学生而言,信息通晓能力的关键指标是搜索策略”[2]。

在现有的能力学说观中,被公认为最简洁和全面的定义是:“信息通晓是一组使个体清楚地了解何时需要信息并搜索、评估、有效利用所需要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做出明智决策的一种宝贵能力,贯穿整个人生”[3]。能力学说观在信息通晓概念研究中始终处于基础地位,其特点是强调技术的重要性,其不足是忽略了信息本身的意义以及个体主观能动性、批判精神和道德修养的差异。

(二)综合素养学说

信息通晓的概念来源于信息素养,但又是对各种信息素养和计算机素养的升华。现阶段的信息通晓研究不仅仅强调能力的分解,更侧重于信息的理

解和个体批判精神、道德意识的构建。信息通晓综合素养学说是基于信息与技术整合基础上的关于人的综合素养的观点。

美国信息技术素养委员会(the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iteracy)在1999年提出:作为一个术语,“通晓”(fluency)是意味着比“能力”(competency)和“素养”(literacy)水平更高的一种技能和才能体系。“通晓”与“能力”的区别在于:“①通晓这一能力层次的达成需要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②通晓代表个性化技能;③通晓包括三种知识,即当代技术、基本理论和智能”[4]。由此可见,信息通晓有别于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其内涵和外延都超越了能力学说的范畴。

印第安纳大学图书馆与信息科学学院前任院长丹尼尔·卡里森(Daniel Callision)于2003年提出了他对信息通晓概念的理解。他认为,“信息通晓涵盖了所有与信息、信息技术相关的技能与素质,尤其它能够适应当前高等教育中逐渐兴起的学生为中心、基于解决问题的建构主义思潮”[5]。卡里森教授在其构建的信息通晓综合模型中,不仅对信息通晓适应的领域、达到信息通晓的技能需求进行了分析,还提出了可行性的学习模式、学习策略、评估标准和交流标准。这个模型的最大优点是突出强调人在信息通晓过程中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参与。

总体而言,国外对于信息通晓内涵的阐释经历了从偏重技术向将信息与技术进行整合并逐渐强调人的作用的演变过程。

二、汉语语词学角度下信息通晓的释义

从汉语语词学的角度来看,“信息通晓”是由信息和通晓两个词语组成的一个偏正短语。简言之,信息通晓即为对信息的通晓,具体可从信息和通晓两个词语的内涵进行分析和研究。

信息(information),在不同学科领域,其内涵理解不尽相同。如:经济管理学家认为“信息是提供决策的有效数据”;电子学家、计算机科学家认为“信息是电子线路中传输的信号”等。从语词学角度看,信息有两个基本释义:1.Information,有目的地标记在通讯系统或计算机输入上面的信号…(如电话号码的一个数字;2.Message,音信消息,如《三侠五义》中有句话——“听说智化求见,必是丈夫有了信息,连忙请进”。在本研究中,笔者认为,信息应就是指的音讯、消息、通讯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

通晓(fluency)在《汉语词典》中有两个意思:1.整夜、通宵;2.透彻地了解。《三国志·吴志·滕胤传》一文中,“胤白日接宾客,夜省文书,或通晓不寐”中的通晓即为整夜、通宵的意思。《北史·邢邵传》中“邵率情简素……博览坟籍,无不通晓”;韩愈在《答陈商书》中的“辱惠书,语高而旨深,三四读尚不能通晓”以及《东周列国志》中“那时城中百姓,无不遵依,止有乡民,尚未通晓”等的通晓则是“透彻地了解”的意思。英文fluency一词通常被译为流利、流畅。不同语言环境形成概念的内涵差异,进而形成不同认识思维导向。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国外关于信息通晓的研究成果大多涉及的是信息技术、信息能力方面的问题。

基于上述对“信息”和“通晓”两个语词内涵的分析,笔者认为正确理解信息通晓概念需要先厘清两个问题。

首先,信息通晓,必须遵循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从感性到理性,而非本末倒置,从掌握信息工具和技术手段开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拥有越来越先进的设备,但在庞大的信息源和复杂的数据面前却越来越困惑甚至感到焦虑。当前信息的传递方式主要是计算机网络,其传递速度极快且不受空间限制,给人们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恰恰是因此,信息量的剧增、信息种类的多样化给人们的信息通晓增加了难度。

其次,“意义在于用法”,信息通晓的概念应当置于本土化的语境中来理解。从汉语语境来看,信息通晓应该是侧重于衡量一个人的信息能力水平的状况到达运用自如的程度,即一个人的信息储存达到一定量的基础上,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检索、加工和处理,从而科学、高效、道德地整合、使用现有信息并创新新的信息。

三、教育学视域中关于信息通晓的理解

“信息通晓”一词产生于图书馆学,但对教育领域的影响却非常大。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将教育的定义划分为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在教育学视域中,对信息通晓进行一种规定、描述或罗列都不是科学的。教育是实践领域,更重视过程。因此,在教育学视域中,理解“信息通晓”需要从实践的观点进行批判性反思和研究。

(一)适应当下的信息文化社会

信息通晓的前提就是适应当下的信息文化社会。身处信息文化社会,不能适应信息文化所带来的快捷、高效、开放和人文关怀,便很难做到信息通晓。

信息文化,“是以信息为基础介质,以传递和交流为基本特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不同的媒介手段传递,影响并改变人类的整个生存方式”[6]。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进入到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文化社会。在当下信息技术驱动的环境中,人们能否意识到信息的价值,将从根本上制约其能否可持续发展。当前,人们尤其是大学生虽然拥有高科技的通讯设备,每天都在网络世界漫游,却不知道善用网络,忙忙碌碌却没有任何收获,还有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被虚拟的网络世界“绑架”,浑浑噩噩,迷失自我、误入歧途的例子也屡见不鲜。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大学生信息含量的低速增长形成了极大反差。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他们不知道社会需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这与当前社会的信息文化、与教育实践的目的格格不入。

(二)明确信息通晓的目的,即信息整合与创新

数字信息的剧增和飞速传播要求个体除了掌握基本的搜索、使用和评估技能之外,还必须具备管理、整合、创造、交流信息的能力。信息整合与创新,既表明了一个人本身信息处理的水平,也是信息通晓的目的。目前,越来越多的用户将精力集中在电脑、手机等多媒体工具上。置身网络信息世界,善于利用信息的用户可以便捷地上网漫游,浏览、检索、查询或下载所需的信息资料,反之,则可能在信息杂乱中茫然失措、焦虑等,更谈不上信息整合与创新。明确信息通晓的目的,必须在观念上澄清两个问题:

1.拒绝“拿来主义”。拒绝“拿来主义”就是要在信息的综合利用中渗透批判性思维,不人云亦云,具备在繁杂无序的信息中辨别、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要有一种信息整合与创新的意识。信息整合与创新要求人们始终进行学习,并不断地对信息作出评价。一个具有较强信息整合与创新意识的人能对不同形式、不同内容和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评价、组织、综合和利用。

(三)掌握信息通晓的手段

掌握信息通晓的手段是实现信息通晓的技术保障。信息通晓的手段包括三方面:先进的信息工具、高超的信息处理技术和精深的批判性分析技能,三者缺一不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工具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这为人们的信息处理提供了物质保障。但这并不能说明人们就具备了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能力,就像升级了计算机硬件的同时还需要对各种处理软件进行更新。在愈发先进的信息工具和高超的信息处理技术面前,更为专家、学者所担忧的是,信息通晓所必须的技能更新变化如此之快,大学生大学里所学到的技能在毕业后是否还能有效利用。为此,在信息通晓教育过程中,要求大学生掌握信息通晓的手段的同时,更应提升大学生的批判性分析技能,指导他们如何用之有道,这才是更为重要的。

总之,信息通晓不是一句口号,在信息社会它将会成为人之为“人”、作为“人”的基本目标和标志性特点。这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的教育、熏陶和实践,特别是还要不能忽视日常生活、学习与工作中的潜移默化作用。

[1]Stavely Homer.Workingina Wired World.Australia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Conference. 1993.ERIC Document368332.转引自尹雪.刘琼.任树怀:信息通晓,新理念,还是旧思想?[J].图书馆杂志,2010(6).

[2]Jennifer Sharkey Establishing Twenty-First-Century Information Fluency[J].Reference&User Services Quarterly,2013 Vol.53No.1:33.

[3]PatViele.Information fluency:Wheretostart[J].The Physics Teacher,2012(Vol.50No.6):379.

[4]转引自Daniel Callison.Keywords in instruction: in for mation fluency[J].School Library Media Activities Monthly,2003(12):39.

[5]张文彦,王莉.信息通晓概念研究述评[J].情报科学,2011,(4).

[6]伍诚达.信息文化与大众文化探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2,(4).

(责任编辑:韩清恩)

本文是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山东省大学生信息通晓教育研究”(课题编号:12CTQZ01)的研究成果之一。

G258.6

A

2095—7416(2015)06—0116—03

2015-10-07

董茜(1978-),女,山东临朐人,山东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王彩霞(1982-),女,江苏泰兴人,山东管理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内涵信息技术素养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活出精致内涵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