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中生学习动机问题分析的心理健康活动课程开发

2015-04-16 15:09李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课程开发学习动机

李妍

〔关键词〕学习动机;心理健康活动课;课程开发

教育心理学中,学习动机被定义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对学习活动起着激活、定向、维持和调节的重要作用,直接决定学习策略的选择,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学习行为的重要因素。在心理学中,一般将学习动机分为两类:一类是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兴趣、好奇心或成就需要等内部原因引起的动机;另一类称为外在动机,即个体由于期望得到外在奖励或避免惩罚等原因而产生的动机。

一、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意义

我国推行素质教育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目前我国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依然围绕着学科知识及应试,加之青少年特有的身心特点,这些因素都会导致一系列的学习动机问题。因此,关注高中生的学习动机问题对提高学生学习适应性及规范学生行为都有着重要意义。

多年来,各科教师都在不断探索和尝试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学生积极强化,以提高其学习动机。然而,各科教师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首先,课程教学主要针对全体学生,而学习动机问题存在个体性差异,因而导致解决问题的针对性较差;其次,各科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通常从调整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等方向入手,缺乏从学生心理角度提供引导和建议的教育实践;再次,对于科任教师而言,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动机的教育体系建设上。因而,在注重个人心灵体验与成长的心理健康活动课中探索关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系列性课程的体系,辅助学科教学,可以弥补以上不足。

二、高中生学习动机缺乏的原因

高中生学习动机缺乏常体现在上课睡觉、逃课、不注意听讲、学习被动、效率低下、缺乏活力等诸多方面,这些常常令教师和家长十分困扰。想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心理健康活动课,首先必须要了解高中生学习动机缺乏的原因都有哪些。以下对造成高中生学习动机缺乏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和概括。

(一)缺乏学习需要,无明确目标

“需要”是动机的来源,目标是动机的导向。不少学生缺乏内部动机常常是由于不知道学习对于自己究竟有何用处,缺少对于学习的需要。另外,大部分存在动机缺乏问题的学生通常表现出对未来的迷茫感,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或有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致使自己开始还有动力,后来逐渐觉得目标遥遥无期,最终选择放弃。

(二)缺乏学习兴趣

当下,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依然占据学生学科教育的主体地位。不少学生认为学习的内容枯燥乏味,毫无兴趣可言。一方面,学生表现出对知识本身不感兴趣,对于自己不喜欢的学科花费时间少,上课不注意听,从而导致听也听不懂,索性放弃的结果。另一方面,由于应试教育教学模式和方式方法都比较陈旧,难以激发起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加之某些教师的教学态度常引起学生反感,从而导致学生更加厌恶这一学科。

(三)自我效能感低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概念,指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一般来说,成功经验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而失败的经历则容易降低自我效能感。不少学生在学习中屡遭失败,并在自身不良认知的催化下导致了自我效能感降低,产生了“习得性无助”,从而对学习失去信心。

(四)不良的归因倾向

韦纳的归因理论认为归因可按三个维度分类,即内外源、稳定性和可控性。学生对学习问题的积极归因,会激发学习的动机。学生不良认知常体现在将好成绩归因为运气好、试卷简单,而将不良的成绩归因为自己能力差、环境不好等,这些归因倾向都导致了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降低。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可见,奥苏贝尔和加涅认为在某些条件下,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最好方法不是从动机入手,而是从认知入手,使他们感到自己是有能力学好某些学科的。学生有这样的信念和认知才能有投入学习的动力和努力。

三、激发学习动机的心理活动课程开发

导致高中生学习动机缺乏的原因有:缺乏学习需要和明确目标;缺乏学习兴趣;不良的认知与归因;低水平的自我效能感或自我贬低倾向等。应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上给予学生正向的引导,让学生在参与、体验、感悟中,增强自我认识,激发学习意愿,发挥自身潜能。

(一)针对“学习需要缺乏”问题的活动课程设计——“我的未来我做主”

“我的未来我做主”是一堂有关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活动课。在课程中,心理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对于高中生的重要意义和规划方法,帮助学生在认识自我、了解职业、做好抉择匹配的基础上为自己设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并根据自身与职业要求中存在的知识技能、素质修养、个人能力等多方面的差距,为自己制定总体性、阶段性、有针对性的目标和计划。该课程让学生充分了解到认真完成当下的学习任务是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基础,并在为自己确定职业生涯方向和目标的同时,实现学习动机的激发。

(二)针对“学习目标制定”问题的活动课程设计——“给力未来”

承接生涯规划一课的内容,在“给力未来”这堂课上,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增强为自己制定目标的意识,了解并掌握制定目标的方法和技巧。根据目标制定的SMART原则,学会为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用来指导日常学习生活,减少由于目标制定不合理而引起的学习动机缺乏问题。

(三)针对“不良认知”问题的活动课程设计——“换个角度看世界”

在该节课上主要向学生讲授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的“ABC理论”,让学生了解到日常学习中,消极情绪体验及行为结果产生的原因常常是由于不合理的观念在作祟,指导学生学会纠正自己在学习问题中存在的不良认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问题,并积极尝试解决办法。

(四)针对“归因”问题的活动课设计——“对话昨天的我”endprint

这堂课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自己日常的归因倾向,了解不良的归因倾向可能导致的消极后果。在介绍了韦纳的归因理论后,指导学生学会对学习中的成功与失败经历做出积极、正确的归因,将成绩好归因为自身的能力与努力,而将成绩不良归因为学习方法、努力程度等可控的不稳定性因素。从而在帮助学生进行认知调整的基础上,增强自我效能感,增加不断尝试改进的勇气,激发学习动机。

(五)针对“学习信心缺乏”问题的活动课设计——“撕掉我的消极标签”

该堂课的内容主要针对部分学生由于在某些学科的学习任务上的屡遭失败而最终产生的消极自我认知问题展开。这些自我贬低的想法同样会使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降低,失去继续尝试学习的勇气。心理教师结合案例帮助学生澄清其对自我的不合理认识,教给大家“撕掉消极标签”的方法,并指导大家为自己贴上积极标签,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问题,鼓励自己不断反思与探索尝试。

(六)针对巩固认知调整效果,强化成功体验的活动课设计——“神奇的自我暗示”

本堂课的内容设计目的主要在于将学生意识层面的认知调整与潜意识层面的自我催眠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掌握积极自我暗示的方法,巩固认知调整的成果,不断在实践中进行自我鼓励,并学会对自己每一次的成功(或进步)都给予有效的自我强化(奖励),能够在每一次的进步体验中逐渐提高自我效能感。

(七)针对增加“学生对于学习的成功体验”的活动课程设计

学习动机缺乏并不是天生的,很多学生常常是由于在尝试努力过后,依然一次次地体验失败从而产生的“习得性无助”,从而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对学习失去信心,丧失学习动力。这说明,成绩好坏与学习动机之间其实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让学生能够更多地体验到努力后的成功,是强化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办法。所以,在心理活动课的设计中加入一系列关于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应试技巧和心态调整类的内容,对学生的有效学习加以指导,可以帮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及对学习的兴趣。

例如,活动课“目标与现实的桥梁”的主要内容是教给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的方法,指导学生如何按部就班地执行计划,最终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做时间的主人”一课则帮助学生优化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多彩的记忆”使学生了解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掌握复习的策略,了解更多记忆的方法;“思维的奥秘”教给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有效复习,并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好心态,帮你赢”针对考试心态调整与应试策略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可以从容应考。系列课程还包括“学习要专注”、“科学用脑”、“勤于思考,乐于创造”等。同时在课堂上配合阅读材料,如《如何有效预习》《如何做试卷分析》《怎样记好课堂笔记》《考试中的正向自我言语》等等。这一系列的课程力求从多方面、多角度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指导自身学习实践,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到想提高成绩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成绩不好可能是由于自己从前不良的学习习惯,或是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人本主义认为,任何人在正常情况下都有着积极的、自我肯定的、无限的成长潜力。心理健康活动课程中相关内容的设计与实践,正是致力于帮助每个学生从自身角度出发,进一步发挥个人潜能,提高自身对学习的适应性,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当然,对于学习动机激发的心理健康活动课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心理健康工作者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

参考文献:

[1]王世超,杜玉民.学校心理辅导[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

[2]王振宏,刘萍.学习动机的自我理论与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89-90.

[3]刘惠军,王斐.1994-2002年国内学习动机研究状况分析[J].教育探索,2004,(12):106-107.

[4]张亚玲,郭德俊.学习策略教学对学习动机的影响研究[J].心理科学,2001,(3):352-353.

[5]蓝云.学习动机浅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1.

[6]林育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模式探讨[J].科教导刊,2009,(2).

(作者单位:天津市瑞景中学,天津,300134)

编辑 / 王抒文 终校 / 于 洪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程开发学习动机
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外因素及其作用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研究
Analysis on the motivation of students in English learning
Factors Influencing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for Non—English Majors
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英语课程开发
《电子商务网站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The Ways of Fostering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