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

2015-04-20 01:46刘祥军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藤野语文课堂文本

刘祥军

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也进行了改革与创新的不断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就。但不可否认地也存在着语文阅读效率高耗低效的情况。这是与新课标的精神背道而驰的。因此,改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仍然是新课改背景下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致力于构建创新的语文课堂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创新观念融入课堂,才能激活语文课堂的活力。即需要创新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情境,创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创新求异的欲望。例如,在学习《藤野先生》一文时,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找出体现鲁迅先生感情基调的句子,结合这些句子,让学生找出鲁迅先生是围绕哪些事件来体现藤野先生的精神品质的,这些事件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贵品质?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在阅读中能够体会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思念之情,并且在此基础上学习鲁迅先生布局谋篇的艺术手法。在学习《海燕》 一文时,教师以高亢的音乐为背景,让学生体验文本营造的激昂而豪迈的意境,学生对文本的意旨就会更加精准的把握。在学习《小石潭记》时,教师一改传统语文教学对古文串讲,然后学生对照翻译进行机械记忆的单一模式,而是设置情境让学生想象:如果你站在小石潭这一景点任何一个角度,你会看到什么?你会想到些什么?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所欲言,交流想象内容,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总之,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效率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二.创建互动的语文阅读模式

创新的初中语文教学阅读课堂是由传统教学的教师唱“独角戏”向师生对话转变,由学生单一的背诵记忆向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转变。构建互动的教学课堂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思维与创新能力得到长足发展。如在教学杨绛先生的《老王》时,以老王的人格品质及作者对老王的情感为线索让学生展开交流讨论。学生通过作者对老王日常的行为及肖像描写触摸到了作者的情感脉搏,从而进入老王的精神世界,感知人物的心理变化。课堂的互动还体现在学生之间的设疑提问。传统的语文课堂提问一般是教师为提问主体,学生是被提问者,这种提问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积极性的激发。鉴于此,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阅读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自主设疑。例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社戏》时,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将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在同伴之间,或者小组之间进行讨论解决,打破了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单一局面,学生的设疑过程也是深入阅读的过程,能够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次阅读。这样的课堂互动,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开放式的阅读教学情境

开放式的语文课堂,能够解放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借助自身的生活体验对文本进行富有自身感情色彩的解读。开放的语文课堂要从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诸方面进行设计。例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 这篇课文时,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将课文的主题贴标签式的告知学生,而学生在教师的灌输中往往不知其所以然。采取开放式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避免教师的生硬灌输扼制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因此,执教此文时,笔者首先让学生阅读,让学生小组间针对人物的个性进行评论。为了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师提示学生:文中的“父亲”见到自己的兄弟于勒落魄的样子却匆匆逃离了他,他在逃离的路上心情一定不能平静,如果“父亲”有写日记的习惯,那么当天晚上他会写一篇日记,表明自己的心迹,他的日记会写些什么内容?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为“父亲”写一篇日记。几分钟以后,教师让学生起来交流“日记”,有的同学写出了“父亲”对自己兄弟的思念之情;有的学生写出了想见又不能见的矛盾心理;有的同学则通过想象写出了“父亲”对自己的兄弟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心理状态。这种开放式的情境教学,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理解了当时处于社会底层人物的辛酸,以及他们挣扎的生活境况。这比硬性贴标签式的“告知主题”的方式,更能够触动学生的心灵,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与文本意旨。

总之,根据新课改精神要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在创新教学模式、构建互动与开放的课堂方面加大力度。学生不仅是语文教学的对象,也是语文教学的资源,只要发挥其主体作用,把课堂的时间与主动权交给学生,才会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切实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藤野语文课堂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鲁迅念念不忘的藤野先生,后来怎么样了?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藤野先生谈鲁迅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藤野先生眼中的鲁迅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