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前字理识字教学的现象与对策

2015-04-20 01:46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字理亭子形声字

吴 静

字理识字是依据汉字的造字规律和理据,运用汉字形、音、义的关系进行识字教学,它可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帮助学生减少错别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切实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颇受一线语文教师们的青睐。然而,目前小学语文课堂上花费大量的时间讲析字理,使得识字教学变成“说文解字”课的现象还依然存在,使得识字教学高耗低效。

【现象一】逢字必析

一位老师在执教《雨点儿》一课时,先课件出示“雨”的演变过程,然后介绍“雨”字的演变的过程:最开始是甲骨文,上面的就像云彩,下面的三个小点就是雨滴;最后小结:这就是最初的汉字“雨”。本案例中,雨是一种常见事物,学生并不陌生,所以本节课的学习难点在于能否将“雨”书写美观:四点的走向、疏密如何安排。完全没有必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采取字理识字的方法教学,这种舍本逐末的教学行为是为了字理而字理。因此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如何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效益,同样也是我们在运用字理进行识字教学时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对策】依字而定

1.难记的字形要讲。如“晨”字教学中,首先出示“晨”字的演变过程课件,再配上教师的讲解,那么学生就很容易记住“晨”的字形,其字义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了。

2.难以理解的要讲。如“盲”的教学,教师可以出示课件:并引导“盲”可拆开为“亡、目”,“亡”即为失去之意,“目”即为眼睛,通过“亡”、“目”的字理分析,“盲”的意思就一目了然了。这样的字理讲析,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字义。

3.掌握规律的要讲。如特级教师黄亢美老师在教学以“攵”为偏旁的“牧、收、攻”等字时,他首先,他出示“又”字,理解了“又”是手的变写后,那么,在“又”上多加一撇的“攵”表示手持何物呢?黄老师把这几个生字分派给学习小组进行合作探究,然后由小组长汇报了如下的探究体会:牧——“攵”表示手持鞭子在放牧。词语如:“放牧、牧羊”;收——“攵”表示手持工具。在“丰收、收割”里表示手持镰刀;攻——“攵”表示手持器械。在“进攻、攻打”里表示手持刀枪。最后,黄老师用顺口溜给“攵”这个偏旁的形义进行了总结概括:“这个反文旁,东西拿手上,拿个啥东西,具体看情况。”学生们茅塞顿开,学得兴致盎然。

【现象二】曲解字理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乌”字时,先从熟字“鸟”入手,出示了“鸟”的演变过程。当学生对“鸟”的演变了解之后,老师然后这样引导:鸟失去了眼睛,眼前就一片乌(漆)黑。这就是“乌”。从这个例子不难发现,老师很关注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为了能帮助孩子记住并理解“乌”,老师可谓是颇费心思。然而“乌”字在《说文解字》 里的解释为:“孝鸟也。”这是它的本义。孝鸟即乌鸦,因为它有一身黑色的羽毛,后又引申为乌黑。由此看出这位老师在教学“乌”时随意地曲解了“乌”。

【对策】源本究根

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首先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要让学生能依据字理去创造性地学习汉字就必须首先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字学水平。因此,教师一定要掌握“六书”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对常作形声字形旁的偏旁部首必须熟记于心且能娴熟地运用,才能真正地做到教师教一个,学生得一串。

同时老师们要清楚,字理识字教学法和其他教学法一样也有局限,它的局限主要是来自汉字的本身。汉字字数很多,不是每个字都能说出字理来,说不出字理的字就不要勉强谈字理。要依据汉字的客观的事实,而不能“凭生活经验想象并推断其字义”。字理识字教学法要以汉字字理的研究为基础,不能脱离汉字的字理而去主观猜测、随意联想。否则,会陷入矛盾之中,无法自圆其说。

【现象三】被动识字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亭、停”时,出示了课文的配图后,问学生:“诗人在公园里看到了一座亭子?仔细看看这座亭子,再看看右边的字,你发现它们什么地方很像?”

在学生还没来得及观察,老师就迫不及待地说:“点和横就是亭子的顶部,亭子中间就像口,秃宝盖就是亭子檐,下面几根柱子用什么来表示啊——丁。你们看,这个字多么像这座小亭子啊!我们一看到‘亭’这个字形,就能想到小亭子的样子。请同学们读。”

师:诗人发现了这个有趣的小亭子,他就来到小亭边不走了,看左边的字,你又发现了什么?(出示:“停”字和人停小亭边图)人来到小亭边不走了,不走就是——“停”,“停”的意思就是——?

生:停下来。……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师对“亭、停”的字理是了然于胸,为了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亭、停”,老师是煞费苦心:课前做了精心的准备,并制作精美课件。课中更是滔滔不绝,生怕哪点没有讲够、讲到位。老师成了掌控者,学生没有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自主参与的意识,完全是被动的接受。像这样学生主体地位不明确,教师的主导地位无法体现,没有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字理识字教学活动,效果可想而知。

【对策】倡导自主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强调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那么在字理识字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字理识字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地、科学地识字则显得尤为重要。

1.图示法。如:“水、月、牛、目”等。这些字都是按实物描绘出来的。“水”像小河流水,“月”像一弯新月,“牛”突出了牛角,“目”简直就是人的眼睛,这些象形字,可借用简图讲解字的形状,分析字形。这种教法,图文并茂,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它既有助于学生了解汉字据形知义的特点,掌握象形字的形、义、音,又有利于教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迁移法。如学了“人”字后,在会意字和形声字中再遇到部件“人”就可以想到它与人有关。“从”是与人的行动有关,表示前面有一个人在走路,后面有一个人跟从;“众”字的意思是很多人,也有众多的意思。这种方法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激发,语言发展了,对字形与字音、字义的认识也深刻了。

3.辨异法。大量的形近字,给汉字的认读、书写和使用带来了困难。让学生从中区别形近字的异同,重点是辨“异”。可从字音、字义、笔画、构件、结构和造字方法等方面进行。 如:教学“清、青、蜻、请、晴、睛”这种与“青”有关的字串,就要启发学生辨字义记字形,组织学生观察联想,以便正确记住这些字。引导学生编顺口溜:“池水清,天气晴,小青蛙,大眼睛,心中正在想事情:请你和我捉蜻蜓。”在识字教学中,将形近字进行比较,寻同辨异,可以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规范学生对汉字的书写、认读和使用。

4.求同法。汉字绝大部分为形声字,掌握了形声字就掌握了学习汉字的主动权。学习形声字重点是把握好形旁,如果理解了常见形旁,就能自主地析形索义,因义记形,就能达到“学一个带一串”的功效。如:牧、攻、教、救……这些字都有一个相同的部首,而“攵”字是指“手拿”的意思。拿什么,要看具体和谁组合,于是在同学们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学生不仅能说出其反文旁的名称,还在比较探究的过程中掌握其形义,今后碰到以“攵”为形旁的形声字乃至会意字,就能自觉地与手持物件的含义联系起来,自能识字的能力也就逐渐形成。

5.分解法。有的合体字尽管结构复杂,给识字教学带来了困难。但是我们可以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规律来教合体字:将合体字分解成若干个构件,引导学生了解每个构件的读音和意思;然后再将几个构件连缀起来,引导学生理解每个构件与合体字在音或义上的联系,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合体字。如“葬”字的教学过程:葬:本指掩埋死人。把葬字分解成(草)、死(尸体)、(双手)三个构件。将三个构件连缀起来理解葬字:手把尸体掩埋在草丛间。

总之,字理识字是学习汉字的一种好方法,但不是万能、唯一的。教师要合理科学把握字理识字的度,不断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才能实现识字效益的最大化。

猜你喜欢
字理亭子形声字
大树亭子
认识带“氵”的形声字
带“火”字旁的形声字
小议形声字
形声字运动会
超级头脑训练营(1)
“字理识字”与“俗解汉字”两种教学法的有效性研究
把“亭子”随身携带
巧用字理教学提高识字效率
运用字理教学,提高识字教学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