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评《有效体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2015-04-23 03:40李航
当代教育科学 2015年15期
关键词:有效性理论体育

书名:有效体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作者:胡永红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8月

定价:38.00元

一个健康强健的体格是一个人赖以生存的必要基础。在教育水平高度发达的今天,身体教育不能与知识教育失衡。体育造就了强壮的体格,使得健全的精神得到寄托,在塑造自身的过程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全面倡导和谐体育、健康体育、快乐体育的现代社会,学校体育教学水平的高低更是成为衡量其办学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指标。在教育理念不断发生巨大转变的同时,人们对现代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学不仅是为提升学生身体素质服务,而且要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由此就涉及到了体育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作为体育教学中的核心问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受到课堂教学氛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因素的影响,也与学生运动能力、情感培养、社会价值观等有着直接而紧密的联系。只有对体育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和探索,并分析总结,才能对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并对如何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有一些方向和灵感。秉承着为广大学生及体育教育工作者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这一理念,在体育教学方面有着多年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胡永红教授通过分析国内外大量文献,结合自身体会完成了《有效体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一书的编写。正如胡永红教授所说的,有效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师遵循体育教学过程的规律,成功引起、激发、维持和促进学生的体育学习,从而相对有效地达到既定教学效果的教学,其核心是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以及教学的效益。这本书着重对有效体育教学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希望为提高我国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尽杯水之力。

针对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有效体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在吸收他人优秀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个人的观点和见解,如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自我效能理论、系统论以及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等,共同构建了有效体育教学基础理论体系,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巨大作用;对体育教师因素、学生因素、现代体育教学手段、自然条件等影响体育教学有效性因素的剖析和总结,旨在从多个方面对体育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和分析,为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策略的探究打好坚实的基础;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内容量、保持合适的联系密度、保持合适的心理负荷等举措的提出,旨在为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实质上的帮助。

要想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对其基本含义、类型、前提以及所遵循的规律等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目前,部分学校之所以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在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上依然没有重大突破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对相关的基本概念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从字面上理解,有效性就是以最少的时间、精力投入来换得最大的收益,产生最好的效果。从体育教学的角度而言,不仅要求教师学会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并建立合理的课程以降低教学的难度,更要求学生以主人公的身份,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投入到体育教学活动中。因此,有效的体育教学就是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配合下,增强身体素质、挖掘自身潜能、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其中,在有限的课时数里,学生各方面素质高低、能力的大小都是衡量体育教学有效性高低的重要标准。

从类型的角度来看,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主要可以分为教学目标的有效性以及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在教学目标上,通俗地讲,就是整个教学完成后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作为引导者,教学目标的有效性对于体育教学的有效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对各个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都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实践中细心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态,从实际出发,既不盲目追求高目标、高要求,也不过于简单轻松,让每一个学生都从中受益。在教学设计上,一方面,要保证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把握好重难点,选择有针对性的内容,以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及教师的压力。另一方面,要重视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教师要积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有组织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

该书认为,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无论成绩的好坏,都应该受到充分的肯定和重视。尊重学生身体素质、个性特点、心理变化特点的差异是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前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难免会有许多矛盾和分歧的产生,这就需要师生之间多交流与沟通,共同克服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难题。所以,保持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必要前提;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人身安全,尽量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所以,确保学生的运动安全是体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体育教学作为一种以实践为主、以理论为辅的教学活动,在课程的实施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仅需要涉及到教育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还需要遵循不同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学生年龄、思维方式、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因此,重视体育教学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是体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内容。

保证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从本质上来看,就是保证教学活动高效开展的同时,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获得更大的进步和提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实践技能的掌握,都要依赖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密切配合。一方面,教师所制定的教学内容、目标等都是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服务的,对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决定着整体的教学进度,影响着教学课程的设计。因此可以说,这是一个“教”与“学”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也成为主导体育教学有效性的两个最关键的因素,而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环境成为影响体育教学有效性的不可避免因素。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以及多年来的探索和总结,我国体育教育理念在演变过程中发生着本质的变化。传统的体育教育只重视身体素质的提高而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变化、全面发展的关注。片面的理念必然会引导实践走入误区,制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为直接和密切的人,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自身专业知识素质的高低、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学生最终所能达到的高度。部分教师对体育课程缺乏深入的了解,教学态度简单粗暴,抱着马马虎虎的工作心理,对学生不负责,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毋庸置疑,是影响整个体育教学进度、教学效果的最直接因素。一些学生文化理论基础知识不扎实、综合素质较差,体育课程学习的意识淡薄,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差,对教师的要求也不积极配合,体育课成为了他们偷懒、放松的娱乐课,不仅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也增加了教师管理的难度;在课程的设置上,部分学校重文化轻体育,给学生造成错误的认识,在打消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欲望的同时,与体育教学持续发展的观念相背离。此外,在体育课程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也缺少应有的投入。体育课本就是一门十分注重实践与训练的学科,体育课的运动器材、场地如果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体育教学的有效性自然得不到保障。

有效的体育教学就是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配合下,增强身体素质、挖掘自身潜能、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其中,在有限的课时数里,学生各方面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大小都是衡量体育教学有效性高低的重要标准。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一是寓教于乐,活跃教学氛围。要使学生产生兴趣,首先,教师自己要把教学当成一种乐趣,并在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下不断丰富自身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为更好地实施教学计划做好铺垫。其次,教师应在保证学生生命财产安全的前提下,多开展体育竞赛、趣味游戏等吸引学生兴趣的实践活动,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保持学习的兴趣。二是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学生打成一片。教师要积极融入到学生群体之中,注重对学生心理的关注,与学生一起参与到各项教学实践中,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友爱、互敬互重、相互信任的友谊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使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彰显,这对于学生和教师而言都十分难能可贵的。三是优化体育教学结构、更新体育教学内容。优化体育教学结构最直接的方式是合理分配教学的课时数。体育课程的学习与单纯的文化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相似性,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聆听,但要想学习好体育这门课程,最重要的是注重相关运动技能的掌握。因此,教师应尽量缩短讲解和示范的时间,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们训练,让学生在训练中真正掌握技能。此外,体育教学内容、观念的与时俱进是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不可或缺的对策。四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任何一种理论都不是完美的,都需要在千百次的实践中不断发展,而脱离了理论指导的实践往往是不成功的,没有实践,再先进的理论也只是纸上谈兵,没有理论,再刻苦的训练也只是事倍功半。尤其对于体育这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需要加紧对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更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分析总结,并积极吸收国内外优秀理论研究成果,为指导科学的体育教学实践提供支持。

只有不断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提高我国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作为一本专门研究体育教学的书籍,《有效体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一书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有效性理论体育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